諸葛亮最大弱點,被司馬懿18個字道出,原來神人也不過如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三國,能夠有資格給諸葛亮做出評價的,可能就是司馬懿了,司馬懿也是不負眾望,給諸葛亮一個非常的公正的評價,司馬懿第一句話就是:「真乃天下奇才也!」但是這第二句自然就說出了諸葛亮的弱點:「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也就是說諸葛亮優柔寡斷,不善變通。

所以實際上第二句話才是對諸葛亮最全面的評價。

所以不管諸葛亮再怎麼被吹噓,司馬懿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真實的諸葛亮毫無疑問的是一個傑出的戰略家,但是也僅僅是一個戰略家,它並非是一個什麼軍事家什麼的,其實他帶兵打仗的能力並沒有像後世宣揚的那麼高。

他也就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合格的後勤保障的大總管。

當初他的《隆中對》的「三分天下」無疑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戰略構想,而且他成功的讓自己的戰略構想讓他的執行者去完成了。

因為其實在真正的三國歷史中,他在出山之後並沒有實際參與過多的戰場指揮,不過他的「天下三分的」戰略任務依舊是非常成功地完成了。

但是在後半段的任務中出了問題,《隆中對》是這麼想的:「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因此,荊州成為了所有戰略的支撐點和核心點,想要北伐成功,荊州必須在自己手上。

但是因為他本身不是一個武人,而且他對於軍隊戰術的掌握能力並不夠,他的自身局限讓他無法自己親自去守荊州,而且關羽作為一個武人,他可能對這個荊州的重要性了解的並沒有那麼透徹,在加上東吳還會時不時的出來跳一下,所以就這樣子,荊州丟了,之後的北伐也成為了一個不屈的人的無勞的努力。

天下一統的戰略構思也就成為紙上談兵了。

其實諸葛亮的弱點並不只是優柔寡斷,不會隨機應變,他還不能知人善用,而且蜀國後繼無人的很大原因都是在人才的培養上出了問題。

先帝劉備的選人才能確實是非常的高的,他提拔的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魏延可以說是一個蜀漢後期的倚重,還有託孤重臣李嚴也是非常有才能的人。

但是這二人卻接連受到諸葛亮的打壓,而且諸葛亮自己選的接班人姜維,能力還行,但是是一個降將,不能夠服眾,這也是後來蜀漢的內部爭鬥不斷的原因之一。

但是對諸葛亮的評價不也不能因為他的失敗來去貶低他。

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後世道德的標準。

所以說,不管是後世的推崇,還是歷史中的原貌,只要是一說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才是他的最好的評價。

至於他和司馬懿到底是誰強,那就只能是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理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何諸葛亮寧死也不停止北伐?

三國是一段眾說紛紜的歷史,其中的傳奇故事比比皆是,傳奇人物也是數不勝數。我們知道蜀漢大臣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大業,從228年發動北伐曹魏的戰役。前前後後共有五次,但一直不成功,最後諸葛亮...

諸葛亮無愧三國第一謀臣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

諸葛亮「隆中對」,千古一計,然而卻漏洞百出

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這給當時本就是非常絕望的劉備帶來了希望。隆中對提出:不與曹操、劉備爭鋒,避其鋒芒。而取得當時的荊、益二州,然後與曹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