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為何認為諸葛亮必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分析諸葛亮的失敗原因時,毛澤東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但毛澤東卻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毛澤東在召開會議時喜歡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方面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以為然,另一方面說明他非常重視集體的智慧。

在那個人們對諸葛亮敬若神靈的時代,毛澤東能將諸葛亮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體現了一位軍事家足夠的智慧。

當人們感嘆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並且紛紛為諸葛亮的失敗尋找藉口的時候,毛澤東心中已經非常明白:諸葛亮之敗怨不得天時,怨只怨諸葛亮自己還不夠聰明。

毛澤東所說「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

」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

這「三分兵力」依次展開,前兩次分兵都失敗得很慘,導致蜀漢元氣大傷,而諸葛亮的北伐本錢也便所剩無幾。

所以,毛澤東嘆道: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借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華容道」等故事情節,使得諸葛亮幾乎成了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

而實際上,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應該非周瑜莫屬。

翻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204頁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戰史中合此原則而取勝的實例是非常之多的。

楚漢成皋大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在這段話中,毛澤東把赤壁之戰定義為「吳魏赤壁之戰」,說明他並不認為劉備、諸葛亮對赤壁之戰有多大貢獻。

一九五三年,毛澤東在《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中說:「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

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時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

這段話表明了毛澤東的立場,他認為赤壁之戰的頭號功臣是周瑜,而並非諸葛亮。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結果被曹魏大將張頜所破,導致街亭這一重要關口失陷敵軍之手。

諸葛亮不得不敗退漢中,演出一幕「揮淚斬馬謖」的悲劇。

歷代評書、戲劇在表現「失街亭」事件時,都把重點放在馬謖如何違背調度,以及諸葛亮如何執法嚴明之上。

毛澤東對此則有獨到的見解,他評論到:「初戰亮宜親自臨陣。

」在毛澤東看來,街亭能否固守,關係到整個戰役的成敗,如此重大的任務怎能交給一個沒有實際作戰經驗的人去執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應該不斷派軍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諸葛亮本人也應該前去親自指揮,與敵軍展開大決戰。

-------------------------------

讀文誦史細數華夏九州事;說古論今暢談上下五千年

鳴謙書法微信公眾號:shufa-2013

李海龍書法微信:dayou201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

諸葛亮為何難以入圍千古名相之列?

三國爭雄的烽煙已消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似乎已將諸葛亮定位成了千古名相。然而,諸葛亮因其用人不善與謀略上的失敗,在躋身名相行列的道路上艱難地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