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學家的六條讀書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朱熹: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

是南宋理學的集大成者。

曾長期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授徒講學,後由崇安遷居建陽考亭,建"竹林精舍",聚徒講學。

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親自擬定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揭示》。

又主持修復嶽麓書院。

一生編撰了多種教材,其中影響最深廣、最重要的是《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或《四書》)。

朱子讀書法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學生匯集他的訓導概括歸納出來的,共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讀書法是我國古代最系統的讀書法,集古代讀書法之大成,值得認真研究和參考。

1. 循序漸進。

朱熹主要從三個方面論述循序漸進的含義:首先,學習的過程應當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確定次序,由淺入深,由小及大。

他說:"事有大小,理無大小,故教人有秩而不可躐等"。

並稱:"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後傳以遠者大者"。

其次,循序漸進也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持之以恆的治學精神。

他註解《論語》"譬如為山"時指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小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

治學應該堅持不懈,不斷長進。

其三,循序漸進還體現在讀具體的書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順序,"未明於前,勿求於後"。

強調扎紮實實,一步一步前進。

2. 熟讀精思。

朱熹強調讀書必須反覆閱讀,在遍數上不能打馬虎眼。

不僅要能夠背熟,而且對書中的內容了如指掌,"一一認得,如同自己作出來底一般"。

熟讀是精思的基礎,要對書中的名物訓詁,都要一一領會。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義及其思想真諦。

3. 虛心涵泳。

讀書必須以虛心的態度去體會聖賢的用心和寓意,來不得半點主觀臆斷或隨意發揮。

尤其是不能自己先有個意見,再"把聖賢言語來湊他的意思",甚至穿鑿附會地硬行聯繫,這樣是學不好的。

4. 切己體察。

也就是"須要將聖賢言語,體之於身"。

讀書不僅是要獲得知識、尋求義理,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自身修養的提高上,這是儒家提倡"求諸己",講究自律的思想體現。

如果讀書只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或是為了獲取教訓別人的材料,也就喪失了本義。

5. 著緊用力。

讀書學習一定要抓緊,要努力。

朱熹比做"撐上水船,一篙不能放鬆", 不進則退。

讀書又是細緻功夫,不能蠻幹。

他以雞抱卵為喻,急躁是不行的,而且過冷孵不出來,過熱又會死。

為此,他提出"寬著期限,緊著課程"的讀書原則。

要考慮到熟讀精思的高標準需要,總的讀書期限不能安排得過於緊湊。

而一旦進入學習階段,就絕不能放鬆,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

6.居敬持志。

朱熹視為讀書的"致精緻本",關鍵還在學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態。

"敬"就是端正態度,誠心誠意、兢兢業業地去做,可以說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讀書也不例外。

而居敬則還有專靜純一、持之以恆的意思。

"持志"即有堅定志向。

朱熹指出:"立志不定,如何讀書?"要保持努力學習聖賢之道、修身復性的志向,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朱子讀書法是古代最有影響的讀書方法論。

六條均反映了讀書學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在今天對我們讀書學習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它的局限性在於,主要是指讀聖賢之書,自然句句是真理,讀書的目的就是窮理,而窮理的目的就是進行封建倫理道德修養,掌握知識僅在其次,也不可能涉及質疑和問難的原則,不重視書本與實踐的結合,這正是封建正統教育的弊病所在,所以也遭到後來不同學派人士的批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分享古代教育家朱熹的讀書之法

朱熹一生讀書、教書,對如何讀書有深切的體會,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其弟子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六條,稱為「朱子讀書法」。這六條讀書法是一個整體,也不是單純談方法,其中貫穿著對道德修養、治學精神...

朱子讀書法

元四明程氏輯。程名端禮。號畏齋。端禮竊聞之朱子曰。為學之道. 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 必在乎讀書。讀書之法. 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 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門人與私淑之徒。...

書籍泛濫的今天,最有效的3+6讀書法看了才知道

浩如煙海、書籍泛濫的今天,我們怎麼讀書,讀什麼書才能讓我們更大意義上去汲取知識的養分呢?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以書為友,多讀書,常讀書,總有好處。這些真理永遠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

朱子讀書六法與注會學習

(一)循序漸進循序漸進至少包含三個意思:第一,讀書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顛倒。 不僅讀不同的書有一個次序的問題,就是讀同一本書也存在次序的問題。從注會學習上來講,從各門課程來看,最好還是先學好《會...

朱熹的尊稱 朱子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學於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