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89條閱讀技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等於給自己建造了一個逃避人生中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
讀書重要我們都知道,可如何讀書,怎樣有效率的讀書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是18年4月10號買的這本《高效能閱讀》,拿到一翻:這不就是八九十條閱讀技巧的羅列嗎?司空見慣。
沒價值沒意義,浪費時間,根本不值得一讀,所以連書評都懶得寫,放在那兒了。
這幾天重新整理閱讀書單,又把它撿了起來,靜下心來一讀,發現之前的認識是錯誤的。
這本書不僅是幾十條技巧的羅列。
你看,這就是我不會讀書,不能高效讀書的表現。
這本書從培養閱讀興趣、速度技巧、立體化讀書法、做筆記和如何建立自己的寫作資料庫等方面講解了讀書技巧,能夠滿足從不善於讀書的人到讀書愛好者的所有需求。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者原尻淳一,親測自己書中提到的讀書技巧,運用主題閱讀法,一年時間閱讀了能找到的所有有關閱讀的書,寫成了這本書。
下面我從如何愛上閱讀,怎樣速讀和建立自己的寫作資料庫三個方面逐次講解。
一、讀書初級篇:如何愛上閱讀
要愛上讀書,首先必須破除對書籍的迷信。
受學校教育的毒害,我們大部分人對書籍是畏懼的,我們心裡對讀書這件事,有著很多本來不應該存在的「規矩」。
書籍確實是學習成長重要、有效的渠道,但它並不是人生的唯一,它僅是我們過得更好的一個工具而已。
只有破除了對書本的迷信畏懼,我們才有可能讀進去並有大收穫。
作者給我們介紹了法國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提到的讀者權利十條: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總之:面對一本書,讀者愛咋地咋地!想讀就讀,不想讀就算,想讀多少就讀多少,想什麼時間讀就什麼時間讀,想在哪兒讀就在哪兒讀,想用什麼方式讀就用什麼方式讀,……所有這一切,完全取決於讀者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書籍是我們的玩物而不是神明,我們應該俯視它,而不應該仰視它。
那種「每一本書我們都需要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把它讀完」的想法是錯誤的。
這種認知是我們愛上讀書的前提和基礎。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就應該找到自己讀書的內在動機。
以自己的好奇心為出發點,從自己感興趣的類別入手是最有效的辦法。
而缺少內在動機的讀書,會讓人反感。
很多學生為什麼討厭讀書,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和書籍的契合點。
對他們來說,課堂上所學的那些書籍僅僅是應付考試拿學分而已,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什麼幫助。
每個人的讀書動機和興趣都是不一樣的,找到屬於你的那一個,在讀書方面你就成功了一半。
在培養閱讀興趣之初,我們可以選擇從名家的薄書開始讀起,也就是閱讀偉大學者的薄書。
由淺入深,從易到難,這符合人類普遍的認知規律,我們剛開始時,沒有閱讀興趣,經驗不足,技巧不多,就應該儘量降低閱讀的門檻。
閱讀經驗豐富以後,再嘗試著邁上一個台階。
國內有一套非常著名的「大家小書」系列,這套書的作者都是所在領域的知名學者,書雖然都很薄,但是分量卻很重。
想研究《紅樓夢》,就可以去讀周汝昌先生的《紅樓小講》;想研究《三國演義》,可以去讀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想研究佛教,就可以先讀趙朴初先生的《佛教常識問答》;想研究社會學,就可以選擇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都不會讓你失望的。
這些書通俗易懂,既能培養你的興趣,又能讓你快速入門,迅速占領所在領域的學術制高點。
接下來,我們可以嘗試通讀一個作家的作品。
在找到自己喜歡的領域或者作家以後,我們不妨嘗試著通讀他的作品。
我特別喜歡孫犁先生的作品,喜歡他的泥土味,喜歡他的短句子,喜歡他的白描手法,喜歡他的敘述……就買來了他的全集,11卷,通讀以後,收穫很大。
閱讀很多優秀作家的作品。
通讀一個作家的作品很重要,可想要找到普遍意義上的本質上的內容,就必須閱讀很多作家的作品。
就像作者所說,我們每讀一個作者都要找到他身上的關鍵詞,然後讀得多了就能從中發現很多人類普遍性的信息。
主題閱讀。
有一種閱讀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成長,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就是進行主題閱讀。
作者原尻淳一建議,一年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閱讀。
那麼一年之後,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作者的這本《高效能閱讀》就是他2017年一整年內進行「讀書方法」主題閱讀的成果。
我也現學現賣,馬上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自己的閱讀中,我現在就圍繞「閱讀」這個主題,把《高效能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實用性閱讀指南》、《如何閱讀一本書》、《洋蔥閱讀法》和《文心》等書全部買來,放在一塊讀,一篇一篇的閱讀,做筆記,寫書評,有的寫講書稿,再做書單,效果很好,收穫很大。
跟上面談到的主題閱讀相關,作者還介紹了一個書籍擺放的技巧:按照主題把同一主題的書放在一塊,不管這些書的大小厚薄。
這些書就會按照主題形成一串,形成有體系的「書脈」。
這樣擺放,一方面能體現出我們的思維架構,另一方面能夠方便產出。
二、讀書中級篇:怎樣速讀。
閱讀實用類書籍都繞不開「速讀」這個話題。
這本書也不例外。
速讀不是讀得快,而是讀的少。
對於實用類書籍來說,書中的內容並不都是重要的。
或者說有很多內容是不必要的。
大家可能發現,實用類書籍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觀點,論據和結論的結構。
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去書中尋找自己需要的內容。
閱讀這類書籍,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要學會快速的尋找核心概念,然後去研讀書中對核心概念的闡釋,以及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繫。
具體說來可以這樣操作:
首先閱讀目錄。
根據目錄尋找核心概念,有的時候叫關鍵詞。
並預判應該著重閱讀的部分,這個環節可以嘗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作者,想想如果是自己寫這部分的話會怎麼寫。
其次,根據目錄對選定的章節進行跳讀。
在快速翻看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地方進行標記。
這一環節有兩個作用,第一是可以從總體上把握整本書的結構和內容,第二明確下一步要進行精讀的部分。
最後仔細閱讀自己做標記的部分。
快速閱讀並不是讀的快,還是讀得少。
快速閱讀也要求對重點內容進行精讀,只不過是要把精讀的內容提前精選出來,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精讀。
閱讀是一項體力勞動,也是項腦力勞動,需要我們主動開動大腦,特別是在精讀的時候。
我們需要拿精讀的內容,與自己的事先假設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不同。
然後把閱讀後的一件新的假設或者是創意寫在書的空白處。
這樣一來,書中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就產生了化學反應。
書中的知識才真正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才有可能為下一步的產出做好準備。
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也做了很多筆記,就是因為缺少這一過程,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沒有收穫。
讀完以後書還是書,筆記還是筆記,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
三、讀書高級篇:讀書為寫作服務
沒有產出的讀書都是耍流氓。
和產出有關的主要是下面兩個問題:
垂直型閱讀。
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題閱讀,與其相對應的是水平型閱讀。
與這一對概念相類似的還有精讀和泛讀。
前者造就造就專才,後者造就通才。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就說過,人類歷史發展到現在,各種知識浩瀚複雜,而每個個體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
在學習之初,只有先選擇一個專業,作為認識這個世界的切入點,這是人類總結出來的最經濟最便捷的辦法。
很多人都特別心急,認為只有自己擁有了大量的知識,才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其實,人的生活本來就是綜合性的,整體性的,我們深入思考一件事的時候,是不得不同時思考其他很多事的。
每一個專業都是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窗口。
我們學習專業知識就相當於打樁,如果把這個樁打得足夠深、足夠結實,我們就可以以此為立足點拓展開,去認識整個世界。
按照本文作者的說法,就是運用垂直閱讀去營造「思考的主場」。
通過垂直閱讀,積累實踐,在無意間形成專業思維和專業的解決辦法,如果遇到困難,就回到那裡思考。
如果你是學新聞傳播學的,遇到困難就回歸到專業的新聞傳播學思維,重新思考一遍,通過思考其中的共通點和差異點,對面臨的問題進行整理,尋求解決的辦法。
擁有了思考的主場,就形成了事物觀的基準。
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提出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比,被稱為「70:20:10模式」。
按照這個黃金比例,谷歌將70%的資金和時間用於充實現有服務,20%用於充實現有服務的周邊服務,10%用於投資全新的未知領域。
這一投資比例完全可以引入到讀書中來,要有意識的在自己的專業書籍上投資70%,對支持現有專業的參考文獻投資20%,余家10%再分給完全未知領域的書籍。
圖片發自簡書App
形成自己的主場以後,就可以用主場知識去看待一切情況。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類比,也是葉聖陶先生在《文心》中所說的「觸發」的功夫。
而泛讀的好處只會給你提供看待問題的新視角。
就我自己來講,作為一個寫作愛好者,很多有關寫作的認知都是從作家以外其他領域的優秀人士那裡獲得的。
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能讓自己的知識立體化,應對複雜世界的技能綜合化,使自己成為一個立體的豐富的充實的人。
當然這期間的突破口和關鍵就是主題閱讀(垂直型閱讀、精讀)。
在運用垂直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同時寫好幾篇書評,能互相引用,互相印證。
再一個就是對書籍進行解剖。
讀書的過程是對書本進行解剖的過程。
解剖書本時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尋找產出的內容和結構範本。
這就相當於菜譜信息,比如說經典的總分總結構,起承轉合結構。
看別人是怎麼進行安排和論述的,這對寫作新媒體文章有很大的幫助,新媒體文章本質上就是一篇中學議論文。
第二尋找材料數據。
這相當於食材。
一篇文章要說的有理有據,細節豐富,需要很多鮮活的材料。
這需要在平時閱讀中積累。
第三是尋找設計範本。
文章設計重要性在新媒體時代越發凸顯出來,圖片表格的展現方式,文字的分配,顏色的區別等等,都需要專門的去學習。
一個新媒體寫作者,應該是一個設計能手。
設計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個性,漂亮的設計能夠打動對方,就好像英俊的外表能給自己加分一樣。
這三點在其他寫作書中也有提及,就像《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中就把這三點就主要是講這三點,總結為結構、風格和可讀性,有興趣的朋友可參照閱讀。
經過不斷的學習借鑑和自己的實際演練,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文體範本,包括結構安排,素材使用,排版美化等等各個方面。
收集素材時要有建立個人資料庫的意識,這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時代,變得更為便捷。
比如運用有道雲筆記分類,分主題建立資料庫。
收集素材的時候不能簡單的收藏保存完事。
要為每條筆記添加標籤,方便使用的時候進行檢索。
也可以對每條筆記結合自己的事例評論解釋。
經過這樣的一個「縫合」過程,收集的知識就和我們的經驗結合起來,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袁世凱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夢,事敗將死時留下遺書:「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
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
」為了不落下類似袁氏的遺憾,多讀書,好好讀書吧,《高效能這本書》也許就能幫到你。
分享知識,成就個人。
公眾號:數峰無語(shufengwuyu)
如何讀書,才能加速成長?(下)
前文連結:如何讀書,才能加速成長為何要多讀書?在短短几個小時裡能夠掌握作者幾十年的經驗整理,模擬體驗別人做事的模式,花很少的錢買到別人的教訓,提高自己做事的成功機率,這是多讀實用型書籍帶來的最大...
怎樣閱讀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都會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殺手鐧,但也有一些閃光點卻驚人的相似。賈伯斯曾在早期的一段訪談中談到關於自己成立蘋果公司的緣由:跟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人類善於製造各種各樣的工具,工...
高效能閱讀,提高工作的專業能力
公眾號:簡一的西樓過完年沒多久,我辭職了。順利交接好後,開始投簡歷,找工作。找的過程,其實並不順利,不是因為崗位經歷過於豐富,就是可替代性太強,沒有特長,面試一次次被刷下來。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好的...
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才是高效能閱讀
這段時間一直在學習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連續看了幾本相關的書。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這本《高效能閱讀》。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因為讀完之後並不能使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有任何改變,就如同網上經常有人說,懂了那麼...
看過了這本書介紹的閱讀方法,才知道以前的書都白讀了!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你每天都會從各個渠道接收各種知識信息,但你的時間卻是很有限的。如何在短時間內大量獲取你想要的有用知識就變得很重要了,此時你需要一本能夠教授你高效能閱讀技巧的書。著名作家立...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幫你一年讀100本書
我最近進行讀書方法的主題閱讀。我首先給自己提了幾個問題「什麼是讀書」,「怎麼樣閱讀,有沒有具體辦法」,「如何把讀到的知識內化」。看秋葉大叔的《如何高效讀懂這本書》,我是比較糾結的。因為我在這本書...
從「知識焦慮症患者」到「知識達人」,只需要走好這三步
關於信息爆炸的討論,從上個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研究表明,那個10年,全球信息每20個月就增加一倍。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信息的膨脹速度又飆升了幾個數量級。對面蜂擁而來的信息,我們窮盡一生...
讀了13本教你讀書的書之後,我總結出的讀書方法
如何快速將一本書吸收大神說:用輸入倒逼輸出;我說:用書出倒逼書入。一、通讀法:1、準備工作:在使用本方法之前,請將書的封面、書籤、宣傳廣告等東西取下,然後,將書從頭到尾翻動一下,讓空氣進入,方便...
別人一年讀書300本,你一年讀3本,差距究竟在哪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老師說:「閱讀是一種信仰。」在已經過去四分之一的2018年里,你閱讀了嗎?讀了幾本,還記得書中的內容嗎?有無運用於實踐中來幫助自己成長?以前我不懂不明白不了解,為什麼有的...
如何讓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原文@圓眼小主 載於中讀App最近在課程內容看到這麼一問一答:問:老師,我寫書評時破題開頭都寫得特別蒼白無力,有時候想很久都不知道怎麼寫,原因是閱讀素材少嗎?(內容稍有刪減)答:這是因為素材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