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閱讀,提高工作的專業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眾號:簡一的西樓

過完年沒多久,我辭職了。

順利交接好後,開始投簡歷,找工作。

找的過程,其實並不順利,不是因為崗位經歷過於豐富,就是可替代性太強,沒有特長,面試一次次被刷下來。

雖然最後的結果是好的,但現在回頭去想當時被刷下來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專業能力不強。

對於企業來說,他們要的是專業和經驗對口的人才,減少磨合時間的同時,還能在最短時間裡,為公司創造價值;對於求職者來說,如果有足夠的專業功底,找工作並非難事。

但想要升職加薪,必須得在這個專業領域裡學習至少3-5年,提高專業能力,從而做到精做到專。

這裡的專業能力是狹義上的,指勝任一種職業而具備的能力。

如何提高專業能力呢?除了日常的工作交流外,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里通過89種讀書技巧,以及大量名人讀書的案例,告訴我們應該讀什麼書,怎麼快速地讀書,讀書之後,又如何用筆記管理個人知識,從而形成一個信息的循環圈子。

這個圈轉得越久,越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專業能力自然成長地越快。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更是有名的效率專家。

這本書就是他在2007年,閱讀差不多一百本以讀書技巧為主題的書籍後,結合自己實際的讀書經驗,整理而成的。

每個閱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在裡面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一、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

讀書前,首先要知道讀書的目的,然後根據目的選擇對應的書籍閱讀就好。

一般來說,有這樣三類,娛樂消遣、收集信息和獲取知識。

對於提高專業能力來說,讀書的目的就是獲取知識。

但這類型的書籍,大多有一個共同點,枯燥難讀。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里提供了幾種培養讀書興趣的方法,簡單實用。

分享其中的四種方法吧。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想起了初中時,老師布置作業,要求我們看名著。

厚厚的很多本,裡面的文字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晦澀難懂。

於是,我買了最通俗的那種縮略版的初中名著讀物,不僅讀完了,後來還連續買了至少十來本。

從那之後,我就養成讀書的習慣。

2、讀者十條

包括不讀、跳讀、不讀完、重讀、隨意選讀等等。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讀者原來也有不讀完的權利。

傳統的應試教育告訴我,要麼不讀,要麼全部看完。

所以現在,當一本書看到中間,放棄可惜,食之無味時,我會選擇不讀完。

這也可能是我與這本書的緣分未到。

就拿《高效能閱讀》來說,放在兩年前,我是不會去碰的,但現在的我,願意靜下心來去讀去寫,說明讀書的也是有契機的。

3、降低讀書門檻

先從了解作者開始,比如看看他的八卦、聽聽他的聲音、去微博與他互動或者參加他的講座。

了解他之後,再去看他的書,會更有興趣看下去。

然後培養閱讀儀式感。

就像很多作家在寫作前,會有特定的儀式一樣。

杜魯門·卡波特在寫作前先用小刀削幾支鉛筆,等打磨好一支之後,才開始寫作。

我們也可以在讀書前聽舒緩的鋼琴曲,讓自己心靜下來,再去讀書。

4、去圖書館讀書

圖書館是大學期間和這幾年都非常喜歡去的地方。

那裡的讀書氛圍非常好,既安靜又不會有人打擾。

如果覺得去讀書館不方便,找個附近的咖啡店,拿上書邊看邊吃甜品,也是不錯的。

上述的方法,同樣適合不喜歡讀書的人。

當我們清楚地明白讀書的目的,養成讀書的習慣時,就可以開始進入讀書的第二階段,系統地閱讀專業書籍。

二、垂直型閱讀×水平型閱讀,使知識立體化

在工作中,我們會發現有一類人升職非常快,能在短時間裡,迅速成為領導的得力助手。

因為他們擁有某個領域的專業才能。

也是開頭提到的職場專業能力。

要成為這類人,除了具備某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外,還要有高敏感度和強忍耐力。

他們常常閱讀大量特定領域的書,這就是垂直型閱讀,通俗點說,就是主題閱讀。

除了垂直型閱讀以外,還需進行水平型閱讀,也就是什麼領域的書籍都要了解,不需要達到精通的程度,至少了解基礎知識,能簡單的應用就好。

關於怎麼平衡兩種閱讀書籍的時間和金錢比例的問題,我們不妨參考谷歌公司「70:20:10模式」的投資基準。

也就是說,專業書籍占70%,與專業書籍相關領域的占20%,其他領域的書籍占10%就好。

有人會問,這麼多書看得過來嗎?這就需要高效能閱讀,即原尻淳一所說的,為了產出有針對性地快速閱讀。

在專業能力上缺少什麼,就去閱讀什麼。

比如,你是個設計師,不知道如何設計logo,那就專門找logo的教學書,哪裡不懂專攻哪裡。

這裡有三個閱讀的技巧分享給大家。

第一,速度技巧。

拿到一本書,先看目錄,大致瀏覽一遍書里的內容,如果發現不合適自己的,還可以及時調整;然後略讀,只看每篇文章的黑體字,也是關鍵詞,同時做標記,哪部分是必要讀的,哪部分是有用的,哪部分是不用讀的;最後是精讀,閱讀之前標記必要讀的就好。

同樣的方法在《溝通聖經》里也有提到,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翻一下書。

第二,類比技巧。

當你刻意訓練垂直型閱讀和水平型閱讀時,會發現兩件完全不相關的事情,竟然有類似的邏輯結構。

這是因為長期垂直型閱讀形成了思考的主場,你會學著用思考專業領域問題的思路去看待其他問題。

而且,兩種類型閱讀的結合,能讓知識更有立體感,還能多維度思考問題,拓寬思路。

第三,解剖技巧。

把一本書比喻成做菜,邏輯結構是菜譜信息,素材是各種新鮮的食材,產出的內容就是裝盤的效果。

當你學著把一本書進行這樣的解剖時,書中的精華也就掌握了。

刻意地訓練,長期地堅持,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會有所提高。

我們也能像原尻淳一一樣,一年閱讀300本書。

知道如何系統地閱讀專業書籍後,我們進入讀書的第三個階段,管理個人知識體系。

三、做讀書筆記,建立個人知識管理體系

當我們以獲取知識為目的,閱讀專業書籍時,總會遇到非常多好的素材和知識點。

這時,就要發揮讀書筆記的作用。

書讀得越多,讀書筆記就越重要。

有技巧地做讀書筆記,能讓我們在讀完每本書後,都能有扎紮實實的收穫。

比如明治大學的齋藤孝「三色原子筆讀書法」,根據不同顏色表示內容的重要程度。

在最重要的位置劃紅線,一般的位置畫藍線,自己覺得有趣的位置畫綠線。

相當於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分辨什麼內容,該用什麼方式讀,比較適合用在第二遍讀書的時候。

又或者奧野宣之「蔥鮪火鍋式讀書法」,也就是摘抄和評論。

把自己喜歡或者有共鳴的句子,抄下來,寫上喜歡的原因,或對它的評論。

既能幫助我們思考,也有利於加深對書的理解和記憶。

這些讀書筆記,既能記在傳統的筆記本上,也能用印象筆記、有道雲等網絡筆記。

當你接觸的知識面越來越多時,網絡筆記更加適合。

不僅能隨時隨地記錄,而且方便管理分類,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里就推薦使用「Evernote」管理知識。

照片、文檔、截圖、語音等等都可以記錄。

這個軟體和我目前在使用的「Onenote」非常像。

我給大家看一下我的筆記吧。

我現在有兩個筆記本,一個是文案資料,主要是與我工作相關的內容;另一個是寫作課資料,主要是寫作課資料和閱讀的書籍。

拿我讀的書舉例吧。

最近是以閱讀為主題進行讀書,所以建了一個閱讀類的分區。

裡面有目錄和每本書籍的相關資料。

目錄里,我會以月份為軸,記錄閱讀的時間、書籍名字、作者、出版社以及書籍的標籤。

書的話,比如《高效能閱讀》這本書,分成了作者資料、內容簡介、讀書摘抄、思維導圖、破題資料和書評六大塊內容。

你們發現了沒?不論我以後讀了什麼書,只要把它放入相關的類目中,就可以找到一整塊的資料。

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筆記本無法分類保存的問題。

據我所知,印象筆記和有道雲也有類似的功能,還是蠻建議大家都用起來,將自己的知識分門別類管理好,等到要使用時,不再手忙腳亂,而是胸有成竹。

Onenote,是我在找到目前工作後,開始使用的。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不強。

在工作中,我會收集大量的素材,以備不時之需;工作外,我開始高效能閱讀,做讀書筆記,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應用到工作中,把別人的知識變成最適合自己的。

這才是提高專業能力的捷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以產出為目的的讀書才是高效能閱讀

這段時間一直在學習如何提高閱讀效率,連續看了幾本相關的書。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這本《高效能閱讀》。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因為讀完之後並不能使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有任何改變,就如同網上經常有人說,懂了那麼...

如何高效能閱讀?看看這本書就夠了

《高效能閱讀》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的作品。原尻淳一是龍谷大學經濟學部的客座教授。他與其他作者合著有《「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整理的藝術3》等作品。他在研讀了市面上100多本閱讀類書籍後,總結了...

三個步驟,讓你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人,讀書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功利性,或是為了應試升學,或是為了升職加薪,或是為了掌握某種硬技能,但如果我們讀過的書,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並用於指導行動,沒能給自己帶來改變,那麼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