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一句話嚇得七十四歲的張昭伏地流汗:這一點他還真不如劉阿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有兩個半「託孤重臣」,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而看這兩個半託孤重臣的命運似乎能得出一個結論:劉禪在某些地方比曹操和孫權都做得好。

這兩個半託孤重臣,分別是郭嘉、張昭、諸葛亮。

因為郭嘉雖然被曹操當做託孤重臣來培養,但是還沒有「上任」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只能算半個。

為此曹操很是後悔,在給荀彧寫信的時候說:「郭嘉這是在用生命為幫我建功呀!」其實曹操是應該後悔的——他用人太費了,郭嘉實際是被他累死的。

要是郭嘉還在,司馬業想三馬食槽,早就被鍋(郭)扣住了。

兩位兩個託孤重臣都聽到了同樣三個字,就是這三個字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這三個字就是「君自取」。

當年孫策把孫權託付給張昭張子布,還說了一番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而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也說了一番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耐人尋味了,張昭其實是憋屈死的,因為孫權掌權之後,就幾乎把張昭打入了冷宮,原因就是他曾經按照孫策的遺囑,鼓動孫權投降曹操,也就是「緩步西歸」。

以至於孫權在稱帝之後毫不客氣地嘲諷張昭:「我要是當年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要飯了!」

孫權這段話記載在《江表傳》里,裴松之給《三國志》做注的時候引用了。

在孫權稱帝的慶功酒會上,孫權為周瑜大唱讚歌。

這時候張昭端著酒杯想唱幾句讚歌,還沒等開口呢,結果被孫權一句話嚇趴下了:「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

史書記載張昭當時「大慚,伏地流汗。

」要知道,孫權稱帝那是黃武八年(229年),156年出生的張昭已經七十四虛歲了,一個七十四歲的白髮老人被一個原先視若子侄的人嚇得伏地流汗,這「顧命大臣」當得也實在太窩囊了。

是孫權薄情寡義還是張昭咎由自取,真的很難說。

而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對待顧命大臣這一點上,孫權做的還真不如劉阿斗。

而且孫權稱帝後,任命了一個在《三國志》中連傳都沒有的孫邵當了丞相,而張昭「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食邑萬戶。

在里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

」算是徹底「退居二線」了。

退居二線的張昭還想給自己看著長大的孫權出點主意,結果孫權不聽而發生了爭論,孫權拔出刀子恐嚇:「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

」那意思是你再囉嗦,我可就要宰了你了!

再看看劉禪是怎麼對待諸葛亮的。

劉禪剛一即位,馬上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並且讓他開府治事(劉備一直沒讓諸葛亮開府),然後又任命諸葛亮為益州牧——要知道,當時所謂的蜀漢,其實就是益州。

於是「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諸葛亮實現了自己「當管仲」的夙願,而劉禪也做起了齊桓公。

諸葛亮死後,一直受到諸葛亮受到排擠打壓的益州籍官員李邈對劉禪說:「諸葛亮就像呂后的的兄弟和霍光的兒子(呂祿、霍禹)一樣,您一直被孤立軟禁著,今天諸葛亮終於死了,真值得慶祝呀!」可是劉禪聽後勃然大怒:「你敢污衊相父?推出去,砍了!」劉禪不但不允許別人說諸葛亮半個不字,而且對諸葛亮的後人也是極其優待,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三國演義》里有)做了二千石省部級的長水校尉,而繼承了諸葛亮武鄉侯爵位的諸葛瞻「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

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尚書僕射,就是首席副宰相,而軍師將軍是諸葛亮當丞相之前的官職。

諸葛亮的後人也為劉備(劉禪)的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諸葛瞻和兒子一起犧牲於蜀漢政權的最後一戰中,滿門忠烈,而這一切,要說跟劉禪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無關,那就不是嚴謹的歷史觀了。

這樣看來,劉禪在對待託孤重臣的態度上,要遠遠強於孫權,而蜀漢的滅亡,只能說是時也命也,真不能完全歸咎於「扶不起的阿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讀完這篇文章,讓你對三國帝王史了如指掌

東漢末年,硝煙四起,群雄爭霸,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時期——三國。三國,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眾人皆知的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打敗了曹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三國歷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什麼不替代劉禪,自己稱帝

三國里的蜀國,滅亡在劉禪手裡。劉禪的形象,被認定為「扶不起的阿斗」,還有樂不思蜀。有的人就假想,如果諸葛亮替代劉禪,自己坐上王位,說不定就統一中原,中興漢室了。這只是假象,諸葛亮絕頂聰明,為什麼...

劉備託孤並非讓國 成全了諸葛亮美名

白帝城(永安)託孤爭議很大,甚至有人演繹想像出不亞於斧聲燭影的故事,除了讓人腦洞大開之外,與事實可能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史書記載的情況,有必要重溫一下,分析「取」是否有「取代」的意思。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劉備虛偽的?

感謝讀者朋友們打開小編的文章,我將一如既往的和大家開誠布公的分享一些知識和看法,如果接下來的內容哪怕能對您產生一些小小的快樂,筆者將不勝榮幸。朋友送了本三國演義。其實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喜歡看三國...

三國歷史上孫策與劉備託孤如出一轍

一代梟雄蜀主劉備白帝城託孤,可謂家喻戶曉。當時夷陵一戰大敗之後,劉備一病不起,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

《三國》領導託孤,誰的眼光最好

傳統社會實行家天下,權力轉移主要採取父死子繼。如果父親死得早,兒子年紀小,就要有一位重臣或者近臣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種事情一般老皇帝臨死前都會安排好,在傳統文化中被稱為託孤。三國一書中,寫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