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孫策與劉備託孤如出一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代梟雄蜀主劉備白帝城託孤,可謂家喻戶曉。

當時夷陵一戰大敗之後,劉備一病不起,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一代梟雄蜀主劉備白帝城託孤,可謂家喻戶曉。

當時夷陵一戰大敗之後,劉備一病不起,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在此23年前,江東的小霸王孫策垂危之際,把幼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據《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從以上兩段歷史來看,漢末離亂之時,三國爭雄之際,人心不古,而孫策和劉備在離開人世之前都玩了一個託孤的鬼把戲。

難道這兩個人真的開明到了將家業付與他人的至高境界?如果真有那樣的胸襟何不直接打破家族傳承,江東交給張昭執掌,蜀漢交由諸葛亮入繼大統,又何必要哭哭啼啼的說那樣「君可自取」類的鬼話?

試想一下,如果蜀漢交給孔明的話,以孔明之才不亞於曹氏父子,親自征戰,不至於偏安一隅。

而孔明之子諸葛瞻怎麼看也比那劉禪強上許多,一個是貪圖享樂、寵信黃皓、兵敗投降之後為苟活於世而樂不思蜀,一個是斬使出戰,不受利誘,大戰綿竹,如不是遇上鄧艾這樣的不世將才,興許還會一戰成名,最後英勇戰死,想來治國治軍雖不如乃父卻也遠勝劉禪。

再想一下,如果孫策真的把江東之地交給張昭,曹操赤壁鏖兵之時,就是劉備滅亡之際,因為張昭主降,必不會有張劉聯軍的出現,哪裡還會有三國鼎立,也讓百姓少了上百年的離亂之苦,中國大地就不至於有分裂與殺伐,而漢不至滅,魏晉不興,沒有五胡亂中原,百姓至少可安享太平。

再看看張昭與諸葛亮受任託孤之後的所做所為,張昭在大喪之時,及時宣布遺命,尊崇孫權,並親自幫他完成了權力的交接與過渡,使江東從穩定到強盛,才有了赤壁一戰中聯劉抗曹的實力。

江東之強,孫權有識人之明,張昭亦功不可沒。

而諸葛亮受命於危難之時,盡忠竭力,先是力主東和孫權,北拒曹魏,次及蜀地安頓,再至平定南中,穩固後方,真的是讓地下的劉備死也瞑目了。

其後以一蜀之力,屢出祁山,雖不能攻破魏之堅守也使蜀足以無憂,因為戰場全在蜀外,蜀雖疲卻無戰亂之苦。

從以上來看,這孫策與劉備的託孤之舉,真可謂英明至極,足見其梟雄的膽識與謀略。

可是既然如此信任,卻為什麼又會說出能輔則輔,願取自取的違心之言呢?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兩點:

其一、以張昭和諸葛亮在政權中的強勢而言,都有能力有實力對江東或蜀漢取而代之。

張昭年輕之時就有才名,陶謙招而不至,可見其志不小,而避亂江東之後,受孫策之請,出為長史、撫軍中郎將,而孫策器重張昭,有關文武之事均由張昭辦理。

以這樣的實力取代孫權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再看張昭在託孤之後,輔孫權治政有方,舉薦諸葛謹等人協助孫權,雖一直沒有當吳國之相,卻一直是吳之重臣,其一言而九鼎,孫權也不敢給他怎麼樣。

即便是因與孫權政見不合,稱病不朝,孫權也不過就是先以土塞門,復燒之,卻不得不與張昭握手言歡,足見其在江東影響之大。

若是換了另一個人,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了,想那江南名士虞翻人稱狂直之士,不過因不給孫權面子,拒絕飲酒,就差點被殺,最終不免於流放。

差異如此之大,皆在於張昭在江東根基之牢,以孫權大帝的身份都難以憾動,試想這樣的人在孫權羽翼未豐之時,取而代之有何不可?

諸葛亮以管樂之才、臥龍之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荊蜀名流無不望其所止,就連劉備素所親信的同受顧命的尚書令李嚴也只能與之相交,而一旦與之對抗,就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而劉備親自提拔起來的大將魏延勇猛過人,獨擋一面,也只能給其做個馬前卒而不敢有二言。

劉禪雖貴為蜀主,卻也對諸葛亮怕上三分,所為何來?因為劉禪不過就是蜀國的一個代號,國事決於相府,兵馬錢糧一決於諸葛亮,只有稱諾的份。

試想諸葛亮當年就取了這蜀主之位,後世又能如何評說?魏可代漢、吳可稱王、宋齊梁陳以臣代君如家常便飯,以諸葛亮其勢其才,取之也不無不可。

其二、實際上是劉備與孫策都看透了諸葛亮與張昭身上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兩人的愚忠思想。

兩人的正統觀念,兩人的君臣有別的認知,使兩人不會逾越君臣那條紅線。

張昭一直以漢臣自居,雖為吳之屬吏,卻在曹操飲馬長江之時與孫權高舉天時之論,成為孫權一直記恨張昭,不讓其為相的芥蒂。

而張昭當時所想雖有江東不能與之抗衡的認知,沒有看清敵我的軍事對比,不過我認為更多的他是冀希望於曹操能一統天下,重興漢室而已。

而孫策也正是利用張昭的這種忠君思想,知道這樣的酸腐儒生是干不出什麼大事的,知道窮治《春秋公羊傳》的張昭不會棄忠取利,託孤自然可信了。

諸葛亮與張昭所學雖有不同,卻也是忠君之士。

在赤壁大戰之時,孫權不是沒動過將其收入麾下的想法,劉備也不可能想不到以孫權的識人與容人之量。

而諸葛亮終不依強吳,緊隨弱劉,就是因為他的忠君思想,因為他重己之名甚於個人的成功,在三國演義當中他不止一次勸劉表原來的屬下歸順劉備,而自己卻是始終堅持忠臣不事二主之信念,想來這樣的人,以劉備之雄才大略,託付於他會又有何疑慮。

實際上,孫策與劉備在託孤之時,又是重託又是任由自取的,不過是又打又拉的鬼把戲,一方面尊崇其地位,另一方面又大張旗鼓的先行堵死二人取而代之的可能性,其用心不可謂不細。

正是選擇好了託孤之人,江東孫氏與西蜀劉家才得以延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劉備真心讓位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可以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諸葛亮臨危受命,那麼...

劉備託孤並非讓國 成全了諸葛亮美名

白帝城(永安)託孤爭議很大,甚至有人演繹想像出不亞於斧聲燭影的故事,除了讓人腦洞大開之外,與事實可能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史書記載的情況,有必要重溫一下,分析「取」是否有「取代」的意思。

劉備諸葛亮君臣典範 但劉備臨終前的話能當真嗎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兩代「帝師」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

蜀漢風雲事件4——李嚴被廢

李嚴被廢關鍵在於三個字——不識趣。分析李嚴被廢就得分析蜀漢政權的構成和劉備在託孤中對於李嚴的用意。蜀漢政權是由三股力量構成:荊州勢力、東州勢力、益州勢力,劉備對於三股勢力的政策主張一貫就是以荊州...

蜀漢風雲事件3——永安託孤

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實際上應該是「永安託孤」,因為準確來說劉備實際上是在永安宮託孤的。」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帝王已時日不多,此時朝政局面不佳,兒子還未過而立之年,且難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