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國演義里沒看懂的十件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號:逆水行舟讀書會(sailreading)

《三國演義》這樣的名著,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了。

今年7月我重新讀,感覺讀出了一些以前沒有關注到的東西。

我本來只關注諸葛亮,現在也能欣賞到小說里的其他人物,本來只是對軍事謀略感到不明覺厲,現在也能看出其中一些小說筆法。

另外,我也覺悟到,絕對不能站在歷史角度去評價小說中描繪的人物形象,因為小說絕對不是歷史。

一、邏輯和策略

看書的時候,我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一個軍事謀略在這個地方管用,在另一個地方就不管用了?或者說在這個時間管用,在另一個時間就不管用了?

小說中能看到很多謀臣獻計,如果從事後結果去倒推的話,我們當然覺得這個人講得太對了,或者那個人是胡扯。

我們大罵主公怎麼不聽他的!為什麼要聽他的!是不是傻啊!

但是如果設想一下把我們自己放到主公的立場上去,我們在不知道結果的情況下,是採納這個計謀好,還是採納那個計謀好呢?這其中的利弊曲直真的不那麼簡單了,決策判斷真的不那麼好說了。

我想這是因為現實條件總是複雜多變的。

比如「背水一戰」這個計謀,在劉邦對付項羽時管用,但放在馬謖對待司馬懿時就不管用了。

還有空城計,諸葛亮也許只敢用此計對付司馬懿。

因為第一、司馬懿非常熟悉諸葛亮,知道他謹慎的性格和穩健的用兵習慣;

第二、就當時的形勢來說,司馬懿大勝諸葛亮的局面已定。

如果一戰能取了諸葛亮當然是好,但對當時的司馬懿來說,功高蓋主顯然對他的前途和命運也不一定是好事。

而萬一稍有不慎中了諸葛亮的計謀,那代價可就太大了!所以司馬懿那樣謹慎,然後會在諸葛亮弦斷之時嚇得倉皇退兵。

二、領導力

早在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劉備能成為他們的領袖?

其實,劉備一直顛沛流離不得志,直到五十幾歲的時候,才第一次有了一副像樣的牌。

但為什麼他還是有那麼多人追隨,成為領袖呢?

另外,小說中經常出現兩軍對壘時將軍單挑的場景,結果一個將軍被另一個一刀砍了,很快,被砍的那位的手下士兵作鳥獸散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猜想這大概是因為古時候百姓都是為了有一口飯吃來應徵打仗,沒有什麼信仰,如果訓練不到位,更是一盤散沙,所以沒有帶頭的在,就沒有了約束,自然軍心渙散、不戰而敗了。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在發動一場戰爭的時候,總要師出有名。

要調動「炮灰」的士氣,替人賣命就必須給一個說法,造一個夢把大家團結凝聚起來。

從信仰再聯想到劉備。

我想劉備的手下能緊緊跟隨他,崇拜他,接受他的領導,大概是因為信仰。

劉備一直講他仁德的治國理念和匡扶漢室的夢想,這樣的信仰或者說夢想,感召和聚集起一批有著相同抱負和追求的人。

三、作戰計劃

小說中各路梟雄以及他們的謀士智囊團靠收集的情報和對敵軍心理的猜測,精心制定出作戰計劃,但這樣的作戰計劃有致命缺陷。

如果這個作戰計劃是一個單一計劃,沒有後招、變招,那麼一旦中間做事不密,作戰計劃泄漏,就可能被敵方將領將計就計,讓自己死得很慘。

在這方面,諸葛亮做得非常好,不僅計劃的保密工作做得好,而且還有適應各種變化的後招供主將使用。

但這很少見,大多數計劃如果中間環節生變,基本上要再更改就很難了。

另一個缺陷是命令傳達難。

古代通訊方式實在落後,信息的發送和接收耗時很長,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局,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說法。

四、糧食很重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攻守戰中,斷人糧道,深溝高壘、堅守不出等策略就經常能讓戰爭形勢發生戲劇性的反轉,這其中的關鍵因素是軍糧問題。

著名戰役官渡之戰就是這樣反轉的經典案例。

官渡之戰

在官渡之戰開始的大部分時間裡,袁紹都占據優勢。

雖然袁紹外強中乾,兵也不強但勝在兵多,所以袁紹運用拖延戰術的時候幾乎已經讓曹操糧絕崩潰,然而這時,曹操卻夜襲烏巢將戰局反轉。

在這一戰中,糧食起著關鍵作用。

因為袁紹糧多的優勢一旦被打破,曹操兵強的優勢就顯現出來。

復盤曹操和袁紹大戰的整個過程,袁紹的決策也不是完全像小說演義裡面評價的那樣是必敗無疑的。

實際上站在當事人所在歷史條件下去看待的話,袁紹的很多策略還是很得當的。

第一、官渡之戰前群雄割據時袁紹的決策並不是一無是處。

袁紹認為一定要先平定北邊的危險,也就是滅了公孫瓚再去群戰搶地盤,這樣做雖然讓曹操做大,但也算穩紮穩打,也算得當。

第二、袁紹在跟曹操決戰的時候,也不完全是剛愎自用。

田豐的話袁紹固然沒有全聽,然而袁紹從4月開始和曹操相持直到8月才進攻曹營,可以說也已經在充分使用田豐的持久計了,並且此計也發揮了效果:當時曹操因為軍糧問題已經在討論是否要退還許都。

然而不幸的是,曹操的兵實在是很堅固,難以動搖,以至於袁紹功敗垂成。

第三、袁紹得知曹操夜襲烏巢後決定先攻打曹營的原因。

曹操攻打烏巢時只有5000人,袁紹兵多,離烏巢也只相隔40里,何至於還不能打過曹操呢?就算一時打不過,袁紹繼續派大兵前往增援就是,何至於讓淳于瓊等被殺呢?但袁紹沒有這麼做,而是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去攻打曹營。

我相信袁紹不是傻子,究其原因很可能是曹操當時的夜襲實在是迅雷不及掩耳,等到袁紹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根本來不及救了,所以才想到去劫一下曹營。

很多事情,不是紙上談談那麼容易的,要放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下去考慮。

很多事情,真的是有一定的隨機性。

只能說成王敗寇,失敗了,所以你前面的一切都是錯的。

但是真的都錯了嗎?

五、反間計

皇權對相權的害怕和忌憚可以從《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找到很多教訓。

比如曹操、董卓對漢獻帝,司馬氏對曹氏等,宰相或者武將取得威脅君權的權力後常會發生一場政變。

不是皇帝殺死大臣,就是大臣頂替皇帝或者把皇帝捏在手上當傀儡。

反間計就是利用敵方主將之間類似這樣的互相猜疑的一招很有破壞力的計謀。

當然也有例外:諸葛亮對劉禪。

拋卻人品、道德觀念不談,諸葛亮的權力實際上是極大的,影響了蜀漢三代政權,但他沒有奪權,甚至有一點誠惶誠恐。

諸葛亮六出祁山之中有兩次都是在極為有利的條件下退兵的,原因就是劉禪猜疑了,所以諸葛亮就強行收兵了。

諸葛亮非常明白團結的重要性,明白凝聚起軍心的不容易。

《未來簡史》里說人類的力量之源就是大規模合作。

軍隊的力量當然也來源於團結合作,如果不團結,矛盾就會被敵人利用,戰鬥力就會大幅下降。

諸葛亮為了實現北伐的目標,自然非常重視軍隊戰鬥力的建設。

如何凝聚軍心,搞出戰鬥力呢?

第一、軍紀嚴明,形成戰鬥力。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這麼多人在將領指揮下像一個人一樣力往一處使,是形成戰鬥力的保障;

第二、軍紀渙散,不得人心。

如果紀律渙散,軍人不受約束,肆意搶掠百姓財物,那麼,這樣的軍隊是不得人心的,最終是要失敗的。

在這方面,三國的主公都做得很不錯。

就算是被《三國演義》狂黑的曹操也非常重視軍紀。

曹操經常頒布軍令要求手下對百姓秋毫無犯。

小說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秋收時節,曹操頒軍令說誰也不准踩踏農田,違令者斬,結果在一次行軍中,他自己的馬受驚奔入糧田。

當時場面很尷尬,按照曹操自己的規則,自己按律就要斬了,自殺當然不行,但不自殺又如何能服眾呢?

曹操是個好演員,他馬上拔劍假意要自刎,身邊人當然連忙下跪勸阻,曹操就順杆子往下爬,割掉自己一撮頭髮,大聲說那就先暫時留下頭來,割發代替,等完成了中興漢室的使命再死。

曹操割發代首

六、大赦天下有軍事目的

大赦天下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是所謂的「仁政」。

其實大赦天下是為了把犯人免罪後,方便徵發這些犯人去參軍打仗,解決兵員問題。

所以當時魏、蜀、吳三國那麼頻繁地大赦天下實際上是連年交戰、糧食歉收、人口銳減的結果。

七、詭計和戰略

小說是文學,不是歷史,小說裡面的軍謀和外交手段看似離奇變幻,但很多是極其幼稚的。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神化得非常過分,讓讀者產生了近妖的印象,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諸葛亮打仗是全憑詭計的。

但歷史上的諸葛亮卻不是這樣。

諸葛亮用兵非常謹慎,常常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真的不是全靠一些詭計。

諸葛亮軍隊有戰鬥力主要是因為他非常重視練兵。

他能把本來在歷史上沒什麼名氣的蜀兵練出戰鬥名聲很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從此,四川在軍事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另外,諸葛亮治軍法度也是非常嚴明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實際上,小說中描寫的諸葛亮的大部分詭異的計謀都是小說筆法虛構的。

退一萬步講,就算諸葛亮全憑詭計,也說明想全憑詭計獲勝也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擊敗魏國就是證明。

要定大勝局就要站得更高才行,要有大戰略才行。

在三國謀士排行榜裡面,定戰略最強的不是諸葛亮,是郭嘉,所以排行榜之首是郭嘉。

郭嘉為曹操製作了精確的「地圖」,幫助曹操平北方,收遼東,每戰必勝。

郭嘉遺信定遼東

郭嘉死後,曹操一下子沒了方向,在戰略上成了瞎子,馬上碰上了赤壁之敗。

諸葛亮也是一個定戰略的人。

劉備沒有諸葛亮的時候如喪家之犬沒有方向,有了諸葛亮以後如魚得水,就有了「隆中對」這樣的戰略指導。

隆中對:「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以成鼎足之勢、最後圖取中原」

魯肅也是定戰略的人,但小說里完全看不出來,其實孫權、周瑜為什麼要問魯肅,因為魯肅就是戰略型的高級謀士。

魯肅曾向孫權提出《塌上策》,直接促成了孫劉聯盟,通過赤壁之戰扭轉戰局,打破了曹操的統一進程,讓戰事延後了60多年。

魯肅在的時候孫劉維持了聯盟,形成了對曹的優勢。

這些人絕對是能反轉局勢的。

八、關羽失荊州

關羽失荊州的原因是什麼?

是小說標題說的關羽大意嗎?是是因為關羽狂傲嗎?

當然。

但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諸葛亮的兩線北伐的戰略本身存在缺陷。

諸葛亮兩線北伐戰略

最直接的原因是當時劉備進攻漢中時命令關羽出兵北伐牽制曹操。

關羽認為要實施諸葛亮的兩線北伐戰略了,所以才會不惜力量地投入,孤軍深入,給吳國可乘之機,最終一敗塗地。

關羽水淹七軍嚇壞曹操

要問失荊州的主要責任的話,還是應該怪到劉備頭上去。

劉備進入益州後,不先幫助劉璋去打漢中的張魯,反先貪圖益州,錯過了一些難得的時機。

如果說劉備剛入益州的時候能早一點打下漢中,再和涼州合縱連橫的話,對曹操的威脅更大。

但是劉備覬覦著劉璋的益州,給曹操機會拿下漢中,解決涼州的馬超。

等到劉備吞下益州騰出手來再打漢中的時候,時機已經錯過,難度變得非常大了。

所以當時劉備進攻漢中時,為了減輕曹操的兵力壓力,命令關羽從另一線北伐拖住曹操的兵力,最終雖然如願取得了漢中,達到了蜀國軍力和版圖的鼎盛時期,也埋下了危機,陷入了今後難有發展的困境。

關羽這個人是很有些本領的,我們不能因為關羽失敗了就看輕他。

何以見得呢?

第一,如果你留心拿《三國志》比照《三國演義》來看,就會發現,自劉備用兵以來,不分兵則已,倘若分兵,總是自己帶一支隊伍,讓關羽帶一支隊伍,可見關羽在劉備的心目中是有獨當一面的才略的;

第二,劉備從樊城逃向江陵時,是命令關羽另帶一支水軍到江陵去的。

北方人是不善於水戰的,這個從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吃的虧就可以看出來了。

但是關羽一到荊州就能帶水軍,也可以看出關羽確實有本領。

第三,他在荊州的六年守土是卓有成效的。

喪失荊州對於蜀國的傷害非常非常大,直接讓諸葛亮的戰略廢掉,是戰略失敗。

因為失去荊州,蜀國進攻魏國的通道就只剩從益州攻打關中的一條路,沒有了從荊州向南陽攻打洛陽的另一條路。

從漢中向關中的道路有多麼艱難,從後來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不能成功就可以知道了。

關羽失荊州後也發酵了之後的一系列事件——劉封被賜死、張飛被手下殺死,以及劉備執意伐吳,對「隆重對」戰略的再次破壞。

其實當時趙雲、諸葛亮都勸劉備,說國賊是曹丕不是孫權,說伐吳之後,兵連禍結,並非一時能解,那麼就沒有餘力再圖北方了,但這句話實際上沒有打動劉備。

劉備當然想統一天下了,當然也不願意和吳國曠日持久地打仗,但是就是因為劉備太想得到天下才丟不起荊州。

劉備錯在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飄飄然了,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吳國,自以為厚集舉國的兵力,一定能一舉奪回荊州。

劉備殊不知兩國的兵力本來就在伯仲之間,荊州既然已失,斷無如此容易恢復的道理。

九、劉璋為什麼要迎劉備入蜀

劉璋請劉備來抵抗張魯,因為漢中的張魯本來就不聽劉璋的命令,所以劉璋的意思是大概以為把漢中送給劉備,自己是不吃虧的。

而因為劉備是不會投降曹操的,那麼如果自己能得到劉備把守自己的北門,就可以不怕曹操了,所以劉璋迎劉備入蜀,也不是沒有打算的。

然而天下沒有好人,劉備進益州之後是不是真能聽自己的命令呢?這一層劉璋沒有考慮過。

十、蜀後主如果不投降會怎樣?

蜀後主如果不投降,鄧艾冒險偷渡陰平實際上是孤軍深入。

鄧艾偷渡陰平路線圖

蜀國完全有可能將鄧艾瓮中捉鱉的,因為成都還是有兵力的,翻盤還是有機會的。

但是劉禪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沒有信心。

蜀國想統一天下是極難的,諸葛亮在世時都沒有做到,等到了蜀中無才的時期確實也沒有繼續打下去的信心了。

連主公都投降了,姜維也只好降了鍾會,但是姜維是有他的目的的,實際上他還是想復國的,也成功策動鍾會反叛,但最終也沒有成功。

當然客觀條件已經決定了蜀後主就算不投降,也只不過延長殘存時間,不可能讓蜀國統一三國的。

結束

我這篇讀後感也可以說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寫的《三國史話》的讀後感。

《三國史話》這本書對歷史上真實的三國人物的分析和辨析,我認為非常有見地。

從《三國史話》這本書中,我學到了:

第一、小說不是歷史,不追求還原真實,是不在乎歷史真相的。

小說追求的是故事的新奇有趣、自圓其說、衝擊心靈。

所以像《三國演義》裡面羅列的軍謀,其是非曲直,是不可以當真的。

《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里說故事是希望引起情感的力量的,至於是否能讓讀者學到什麼東西,是其次的。

如果我們要把故事作為真理去看待,這就很不明智了。

第二、讀故事是人的需要和本能,享受就好。

如果說非要有什麼功利目的,那就是多讀故事可以鍛鍊形成一個人講故事的能力、閱讀的能力、想像的能力等等,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讀故事就享受其中就好。

-END-

By逆水行舟讀書會(sailreading)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歪嘴和尚讀《三國》

四大名著之中,我最不喜歡《三國演義》,其次是《水滸》。前段時間有些事情煩惱,最近有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又重新拿起《三國》通讀了一遍。我發現作者對曹操有明顯的偏見。,整本書之中明顯的有厚劉薄曹,旁...

《小劉說三國》為什麼蜀國不重用馬超?

自從馬超歸順蜀國以後,錦馬超好像在大家的眼球漸漸消失了。唯有彭羕造反的時候出了出場。仿佛馬超唯一的任務就是抵禦羌兵了。僅僅留他作為守將是否不恰當(與關羽守荊州不同我認為)?本來蜀國人才就不多,為...

三國十大謀士,誰排第一名?

一場戰爭的好壞除了指揮者的指揮外,謀士的出謀劃策在戰爭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諸候的成功與不成功關鍵就在領導者對謀士的運用。三國中謀士眾多,從而使長達百年的戰爭顯得更加波瀾壯闊,從而使我們在血雨腥風...

你覺得三國演義對周瑜是抬高還是貶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水平,其次才是正面作戰。吳軍既然被你們說的這麼菜,關羽所向無敵,所以襄樊後期關羽為何瞬間垮了?正面作戰能力強並不等同於軍事能力就強。還有戰功劃分,赤壁曹操敗的原因有瘟疫和對...

孩子寒假讀《三國演義》,故事梗概在這裡!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作者羅貫中,作品取材於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實主義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