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
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
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
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受到了滅頂之災,釀成了舉世聞名的「靖康之恥」。
開封作為都城有諸多不利因素,然而北宋為什麼仍然選擇定都在這裡呢?
宋太祖曾想遷都洛陽、長安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
然而考慮到開封無險可守,國防壓力極大,所以趙匡胤非常想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
想依託山河之險,來抵擋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衝擊,進而達到裁撤軍隊的目的。
洛陽、長安的險要是毋庸置疑的。
從洛陽來說,她是中原戰略要地,地扼秦晉豫三省要衝,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從長安來說,其地號稱「被山帶河,沃野千里」,秦國就是依託長安,最終統一六國。
此外,洛陽、長安都是眾多王朝的建都地,可謂是充滿「王氣」之地。
然而趙匡胤高瞻遠矚的想法,卻遭到了他弟弟趙光義(後來的宋太宗)以及群臣的反對,最終不得不流產。
對遷都開封的理由
1.洛陽當時破敗不堪、糧食短缺
趙匡胤於公元927年在洛陽夾馬營出生,因而對洛陽有特殊感情。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下詔西幸洛陽祭祀天地,並打算從此留在洛陽。
起居郎李符第一個站出來反對,他上書「陳八難」,其中最主要一點就是當時的洛陽已破敗不堪。
由於多年戰亂,往日繁華的洛陽城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不僅人口少,而且宮室破敗,遠比不上繁華的開封。
然而趙匡胤並不為之所動,而是毅然重建洛陽城,並屢次視察洛陽。
趙匡胤曾多次做群臣的工作,稱洛陽為形勝之地,居天下之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陽之意。
然而郎有情而妾無意,群臣雖表面不反對,但大多數人仍不樂意遷都。
2.開封漕運發達,糧食多
遷都是牽涉到國家命運的大事,群臣有意見不可能不提,況且他們知道趙匡胤是非常尊重臣下意見的明君,所以便利用各種機會向趙匡胤進諫。
一天,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見皇上略有閒暇,便上前進言,他說:東京有京杭大運河經過,幾十萬士兵都得依靠大運河的漕運吃飯。
假如遷都洛陽,北宋就得面臨嚴重的吃飯問題。
就當時形勢而言,李懷忠這一番話的理由是很充足的,自後梁建都開封以來,幾代統治者便不斷開挖運河,以通漕運。
尤其是後周世宗柴榮,屢次下詔開挖運河。
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
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首都開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
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
所以趙匡胤認為李懷忠的意見確實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變不了趙匡胤遷都的決心。
3.安邦「在德不在險」
群臣的意見趙匡胤可以不聽,可晉王趙光義的意見趙匡胤卻不得不聽,因趙光義是他的皇位繼承人。
當趙匡胤把遷都洛陽和長安利在有險可守的想法告訴趙光義時,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一時語塞。
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
趙光義反駁趙匡胤引用了吳起的故事。
在船上,吳起與魏武侯討論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對國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重要的問題,吳起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上古時代三苗氏德義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眼看晉王和群臣都持反對意見,趙匡胤只好放棄了遷都的計劃。
建都開封的嚴重後果
北宋作為一個被北方少數民族滅亡的王朝,建都開封是難辭其咎的。
首先,開封自古為四戰之地,周圍又沒有山嶺險阻,建都於此,遇強兵入侵時如何防守就成為嚴重的問題。
開封的地理環境四通八達,水陸交通方便,在宋代作為經濟中心一點問題都沒有,但作為政治軍事中心條件尚不完全具備。
其次,開封太靠近黃河了。
黃河自古就難治,在古代每年因為黃河而死的人民不計其數,所以封建王朝歷來都會對治理黃河投入極大的人力物力。
北宋建都開封,這無疑會更加加深國家和人民治理黃河的負擔,這也是最終壓死北宋的稻草之一。
在軍事上,太靠近黃河也是個致命的弊端。
戰國時秦國曾四次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水灌大梁,結果城壞魏亡。
再次,開封無險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補足。
北宋開封一帶經常駐軍數十萬,城裡城外連營設衛,以代替山河之險。
大量冗兵雲集京師,大大增加了開封對運河的依賴性。
時間一久,就造成政府財政開支負擔沉重,百姓困於徭役。
人民要花費寶貴的農耕時間來為國家開鑿運河,疏浚航道,這樣容易使得人民因誤了農事而造成窮困。
最後,開封糧食和物資的主要來源地是長江下游。
宋初,長江下遊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自成為京師的糧食和物資主要來源地後,其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由於建都開封,宋朝開國不到百年,民力幾乎耗盡,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停滯,北宋政府經常入不敷出,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過氣來,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
1126年,金國見北宋已弱不禁風,興兵大舉南下,包圍開封。
1127年,金兵占領開封,北宋滅亡。
北宋初年的首都之爭,為何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卻最終未能如願
洛陽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出生之地,他在此生活多年。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趙匡胤出巡來到故鄉。回到洛陽後,趙匡胤非常興奮,不久後,竟然宣布要遷都洛陽。趙匡胤的這種提...
北宋太祖想遷都洛陽,被群臣像漢高祖劉邦想定都長安一樣拒絕
宋朝之時,宋太祖在平定天下之後,因汴京城無險可守,一直想將都城遷到自己的故鄉洛陽「循周漢故事」,甚至連宋陵的選址都選在了洛陽(宋陵在鞏義,古一直屬於洛陽)。時間來到了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
宋太宗因為否決了宋太祖的這個規劃,最終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汴梁之所以被北宋定都,是因為它是當時北方唯一像都城的城市。眾所周知,唐朝的都城在長安,但是在唐朝昭宗皇帝時期,大軍閥朱溫控制了皇帝,強迫皇帝遷都到自己的轄區,並且把長安城拆了個遍,如此一來,長安...
宋太祖趙匡胤死前想遷都,若成功或能改變北宋命運
1127年4月,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破,北宋王朝宣告滅亡。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開封地處平原地區,是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並非是都城的最佳選擇。宋朝為了都城安全,只能增加軍隊數量,結果造成了嚴...
宋朝為什麼要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做首都?
文/野馬開封位於華北平原,易攻難守。宋朝為何要在此無險可守之處建都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北宋的江山受禪於後周,而後周的首都是開封,北宋因襲舊制,繼續以開封為都。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說定都開封不合適,而且有亡國之危?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這個歷史的人物就是大...
趙匡胤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什麼?又為什麼會說出宋不出百年必衰?
宋太祖趙匡胤以職業軍人而成為大宋帝國的開創者,職業的敏感令他對國家首都選址上的致命危機看得十分透徹。他也曾試圖以遷都洛陽來化解危機,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種種不可預知因素的羈縻下,趙匡胤的努...
群臣反對趙匡胤遷都,為亡國埋下了隱患
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重建大宋王朝,覺得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所以計劃先遷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趙光義的反對,所以耽誤了遷都計劃。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趙匡胤欲遷都洛陽,為何遭反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攫取後周政權,樹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思考到開封「局勢鬆散,防維尷尬」,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竭力對立,遷都計劃擱淺。
遷都失敗後,趙匡胤為何會說宋朝有百年滅國的危險?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之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大宋,定都開封,年號為建隆。當他基本肅清了南方諸國及其他地方割據之後,趙匡胤以開封無險可守不適合作為首都為由,提出了先西遷洛陽,再遷長安的構...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群臣反對埋下亡國隱患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