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祖想遷都洛陽,被群臣像漢高祖劉邦想定都長安一樣拒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朝之時,宋太祖在平定天下之後,因汴京城無險可守,一直想將都城遷到自己的故鄉洛陽「循周漢故事」,甚至連宋陵的選址都選在了洛陽(宋陵在鞏義,古一直屬於洛陽)。

時間來到了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在這一年率領百官西巡西京洛陽,他的目的很明確——準備遷都,但大臣們都反對,所以太祖說了句氣話:我不僅要遷都洛陽,將來還要遷到長安。

但實際上,唐以後長安已經喪失了定都的必要條件,雖然地勢依然險要,但宋朝關中的經濟比起唐朝更加惡化,已經根本無法供應做了首都的巨大需求了。

群臣反對,但趙匡胤並沒有死心,最後還是自己弟弟趙光義(後來的宋太宗)一句「在德不在險!」,弄的趙匡胤啞口無言,遷都之議才作罷,而趙匡胤也於當年駕崩,遷都洛陽就此作罷。

《宋史》記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宋太祖趙匡胤

群臣反對遷都洛陽,無非是四個字:安土重遷

什麼洛陽破舊不如京城繁華,什麼遷都太廟等祭祀場所也需要重修都是次要因素,主要是五代時期,五代中有四個朝代曾經定都開封,分別是:後梁、後晉、後漢、後周,而宋朝繼承的是後周衣缽,所以也就定都於開封,百官根基在東京不願意西遷。

後世有人依據北宋興衰,對趙光義的這句「在德不在險」提出了很大的異議:僅僅因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國家的都城定在袒露於契丹鐵騎凌踐之下的平易之地,實在是迂腐之極。

開封無險可守造成日後的靖康之恥

回想起1000多年前,劉邦天下大定的時候,定都洛陽,後來婁敬來洛陽拜見劉邦,建議劉邦遷都關中,說兩周定都洛陽800年,洛陽德化太重,你得天下不久,想要與周比隆,德行還不夠,想要效仿周朝定都洛陽不妥。

但劉邦想從洛陽西遷關中,群臣都反對,原因很簡單,也是四個字,安土重遷

《資治通鑑》在描述漢初劉邦在定都洛陽與關中的時候,就交代了一個背景。

天下大定時,劉邦定都洛陽,但婁敬認為天下未穩,德行不夠,勸劉邦遷都關中。

當時劉邦問群臣: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

群臣都不願意遷都關中,希望漢高祖留在洛陽。

但最後劉邦還是遷都關中,這樣就造成了一群「山東」人定都在關中治理天下的局面了。

註:山東,崤山以東。

《漢書·高帝紀第二》: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帝乃西都洛陽。

戍卒婁敬求見,說上曰:「陛下取天下與周異,而都雒陽,不便,不如入關,據秦之固。

」上以問張良,良因勸上。

是日,車駕西都長安。

漢初雖白登被圍但也迎來了盛世

​對比一下,宋太祖想遷都洛陽被群臣反對,這與漢代初期劉邦想從洛陽遷走被群臣反對的理由都是一樣的,不在徳也不在險,都是安土重遷惹的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未遷都長安,留下百年大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

北宋的首都為什麼選擇開封,而不是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還真有過遷都洛陽的打算,不過最後沒有落實。至於原因,本文將在後面介紹,在此之前,先來看一看開封為什麼能在一開始被宋朝定位首都。 需要明確一點,開封作為中原王朝的都城,並不是從北宋開始...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