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反對趙匡胤遷都,為亡國埋下了隱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公元960年,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重建大宋王朝,覺得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所以計劃先遷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趙光義的反對,所以耽誤了遷都計劃。

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根據軍事、經濟、地理位置來考慮的。

開封主要的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經濟上是不錯的,但是軍事上卻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必須有數十萬大軍守著。

所以他認為如繼續以開封為都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結果真的說中了。

圖1

反對理由之一:

洛陽軍食不充足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對洛陽有特殊感情,打算居住在洛陽。

但是起居郎李符第一個反對,他上書「陳八難」。

他思鄉心切,所以開始了浩浩蕩蕩的洛陽之旅。

據記載,在趙匡胤到達洛陽之前,洛陽曾連續降雨一個月不止,趙匡胤一到,則晴空萬里,合祭大典也順利舉行。

當地父老激動得熱淚盈眶,天時地利人和,讓趙匡胤十分愉快當日下詔大赦,並當面獎勵建設洛陽有功的河南府右武衛上將軍焦繼勛。

圖2

隨後,趙匡胤宴請群臣,大談遷都洛陽一事,此時的趙匡胤正在興頭上,群臣不敢提出異議,卻在心裡激起了不滿,而他卻以為群臣沒有反對意見,遷都一事大可順利完成。

反對理由之二:

開封交通便利

趙匡胤是一位尊重大臣意見的明君,尤其在遷都這種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上,所以群臣紛紛進諫反對。

圖3

其中,趙匡胤的老部下李懷忠曾進言遷到開封的好處。

李懷忠的話是有道理,開封的交通十分便利,特別是在歷代統治者的努力下,解決都城內的糧食物資問題,養活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

在當時的洛陽和長安都無法做到。

即使這樣,趙匡胤仍然下決心要遷都。

反對理由之三:

「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和群臣意見各不一致,在爭執不下的時候,繼承人趙光義也站在了群臣的一邊,指出:「在德不在險。

」這讓趙匡胤備受打擊,在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引用了吳起的故事告訴趙匡胤勸阻遷都,所有趙匡胤不得不放棄遷都的想法。

靠近黃河都城危險

四戰之地往事可鑑

趙光義這句話記載在《建隆遺事》,被《續資治通鑑》採用。

北宋沒有遷都是事實,所以北宋走向了滅亡。

圖4

對比之下,地理上的洛陽比開封危險多了。

但是洛陽位居「天下之中」,有許多國家在此定都,素有 「九朝古都」之稱。

因此,趙匡胤處於都城安全角度考慮,試圖遷都洛陽,有利於防守。

後來范仲淹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有提出來,可惜的是並沒有引起重視。

德治和設險守國來說,雖然德治應放在首位,但是設險守國是絕不能忽視。

就如清代學者顧祖禹所說的一樣。

養兵太多負擔沉重

依賴運河民力耗盡

按照趙匡胤的分析,開封的防守依賴於兵力充足,而過多的駐兵增大了對運河的依賴和百姓的徭役,不是長久之計。

圖5

趙匡胤十分了解民間疾苦,愛護百姓,不會輕易動用民力。

建隆二年,他命令給事中劉載帶領民眾挖五丈渠,沉重的負擔讓百姓疲於奔命。

隨著開封地區的經濟日益發達,其他地方卻陷入了貧困,正如趙匡胤的預言,北宋幾乎一百年來年就滅亡了。

開封也結束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欲遷都洛陽,為何遭反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攫取後周政權,樹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思考到開封「局勢鬆散,防維尷尬」,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竭力對立,遷都計劃擱淺。

北宋的首都為什麼選擇開封,而不是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還真有過遷都洛陽的打算,不過最後沒有落實。至於原因,本文將在後面介紹,在此之前,先來看一看開封為什麼能在一開始被宋朝定位首都。 需要明確一點,開封作為中原王朝的都城,並不是從北宋開始...

趙匡胤遷都失敗,直接導致了宋朝滅亡?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

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