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尾大不掉的弟弟,趙匡胤斷定宋朝國祚不過百年,後來果然應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宋地圖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宋太祖趙匡胤在生前很有可能已經做好了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的打算,所以他稱帝後不久就把趙光義封王並且任命為開封府尹(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在太祖朝都未被封王),而趙光義在即位之後也延續了乃兄制定的很多政策,比如延續「先南後北」的戰略統一中原等等,但是在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兄弟二人卻持有完全相左的意見。

最終,趙匡胤不得不向趙光義屈服,並且遺憾地斷定:不過百年,宋朝就會耗盡國力。


太祖西巡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是趙匡胤人生中的最後一年,但是他在駕崩之前身體一直都很好,並且曾經在這一年率領百官西巡西京洛陽,他的目的很明確——準備遷都。

《宋史》記載「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其實趙匡胤決意遷都絕不僅僅是因為洛陽是他的老家,而是出於一個長遠的考慮。

宋朝建立在戰亂頻仍的五代之後,五代中有四個朝代曾經定都開封,分別是:後梁、後晉、後漢、後周,而宋朝繼承的是後周衣缽,所以也就定都於開封。

但趙匡胤心裡很清楚,這個計劃很難實施,甚至有可能是他一人對陣全體百官的一場戰爭!


大臣反對

繁華的東京汴梁

果不其然,當趙匡胤遷都的意圖透露之後,就有起居郎李符上書,他列舉了遷都不便的八條理由:「一、洛陽飽經戰亂,早已破敗不堪;二、洛陽舊宮已造破壞,遷都還需費大量人力物力重修;三、太廟等祭祀場所也需要重修;四、百官根基在東京,需要全部遷徙;五、洛陽腹地的百姓都很貧困;六、軍需補充不足;七、洛陽城池需要重新建設以及加固;八、盛暑期間,舉國西遷不便。

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聽了之後沒有理睬,隨後鐵騎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又上言:「通過汴渠輸送到東京的江淮之米有數百萬斛,這正是養活數十萬士兵的來源,但是洛陽沒有。

建國之後,大宋的根基已經穩固在大梁,不可動搖。

」趙匡胤依然不為所動。


晉王反對

長安、洛陽與開封區位

晉王趙光義此時才站出來,說遷都實在不可行,趙匡胤卻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趙光義聽後「叩頭切諫」,趙匡胤補充道:「我之所以要西遷,只有一個原因——利用洛陽或長安的山河之險去除冗兵,像周、漢、唐一樣定都於易守難攻之地,才是長久之計。

」趙光義詞窮了,於是用一句話站在道德制高點的話來明確自己反對遷都的底線:「在德不在險!」趙匡胤沒有回答,等晉王走後,他才對身邊的大臣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宋太宗趙光義

趙匡胤遷都的理由很簡單:杯酒釋兵權雖然杜絕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情況的發生,但是為了拱衛京師,無險可守的汴梁便不得不出錢養活大量軍隊,而山河之險則可以省去這一大筆開支。

趙光義堅決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他已經在京城培養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團,而遷都則意味著權利圈的重新洗牌!

金滅遼、北宋線路圖

百年後,曾經與北宋和平相處長達百年的遼國被滅,隨後便爆發了靖康之變,無險可守的京師被迅速攻破,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

宋都之危:北宋初年的遷都之議

要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以兵為險,所以駐守開封的禁軍數量急劇膨脹。那些已經習慣於享受安逸生活的大臣們,看到有重兵屯守京師或許會感到心安,而太祖則已清醒地認識到了軍隊龐大對國力的巨大消耗。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不遷都洛陽或者長安?

眾所周知,宋朝時期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叫汴梁,也就是現在的開封,而南宋則因為歷史原因,首都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開封大家應該多少都了解,屬於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如果說初期定都開封還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