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神武的宋太祖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不是形勝之地洛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
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
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 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15]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
後逐步統一中國,由於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
趙匡胤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軍事家,也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在基本平定南方諸國及地方割據勢力後,他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他說:「吾欲西遷,據山河之勝,以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匡胤於公元927年在洛陽夾馬營出生,因而對洛陽有特殊感情。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下詔西幸洛陽祭祀天地,並打算從此留在洛陽。
自後梁建都開封以來,經不斷疏浚和開鑿後,基本形成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經汴水入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西之粟由三門峽附近轉黃河,入汴水達京;陝蔡之粟由惠民河轉蔡河,入汴水達京;京東之粟由齊魯地區入五丈河達京。
使開封便於取得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解決首都開封數十萬禁軍和百萬居民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
這在當時是建都長安或洛陽都無法辦到的。
當趙匡胤把遷都洛陽和長安利在有險可守的想法告訴趙光義時,趙光義說:「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一時語塞。
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對左右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但這一打算遭到群臣和其弟趙光義極力反對。
並且宋朝疆域較小,西安以及豫西的洛陽已經靠近邊境地區,綜合考慮,此事也就只能作罷。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
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趙匡胤曾擬遷都洛陽長安 群臣反對埋下亡國隱患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自古統治者選...
北宋未遷都長安,留下百年大禍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考慮到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趙匡胤曾擬先遷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但遭到群臣及晉王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計劃擱淺。
遷都失敗後,趙匡胤為何會說宋朝有百年滅國的危險?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之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大宋,定都開封,年號為建隆。當他基本肅清了南方諸國及其他地方割據之後,趙匡胤以開封無險可守不適合作為首都為由,提出了先西遷洛陽,再遷長安的構...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
歷史大發現26:北宋為何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而非長安或洛陽?
歷史是一部殘缺但又真實的紀錄片,我們試圖從歷史本身抽離出來,用多維的視角去發現一個個我們未知的已知。 【歷史大發現第26期】公元1127年,金兵大舉南下,踏過無險可守的華北大平原,保衛北宋東京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