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死前想遷都,若成功或能改變北宋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27年4月,北宋都城開封被金軍攻破,北宋王朝宣告滅亡。

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看,開封地處平原地區,是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並非是都城的最佳選擇。

宋朝為了都城安全,只能增加軍隊數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冗兵」問題。

其實在宋朝初年,趙匡胤曾提出過遷都,若成功的話,或能改變北宋命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開寶九月三月,趙匡胤以「郊祀」為名,率領文武群臣前往洛陽。

對於趙匡胤而言,洛陽就是他的故鄉, 927年趙匡胤出生在洛陽夾馬營,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青年時期,此後戎馬征戰半生,一直沒有機會回來。

趙匡胤到洛陽後非常高興,他發現「洛陽宮室壯麗,甚悅」,並嘉獎了洛陽的留守官員。

完成祭祀活動後,趙匡胤並沒有回開封的意思,反而提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吃驚的計劃,遷都洛陽,「上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

皇帝一發話,並沒有人響應,反而遭到了群臣的反對,比如起居郎李符上書,說遷都有八項困難,其他文武群臣也紛紛表示反對。

但趙匡胤不管這麼多,「上不從,既畢祀事,尚欲留居之,群臣莫敢諫」。

這時候一個人站出來了,他就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趙光義說:「遷都未便。

」趙匡胤卻說:「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

」之後趙光義跪在地上,磕頭苦諫。

趙匡胤這時才說出了自己遷都的目的!

「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宂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想遷都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有他的道理的。

趙匡胤在消滅割據政權的過程中,先後數次對北漢用兵,但是北漢在契丹的支持下,最終沒有能夠消滅北漢。

趙匡胤已經意識到,來自北方遊牧政權的威脅,終將成為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

而開封無險可守,宋朝「冗兵」問題嚴重,遷都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作為武將出身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發現「冗兵」問題的嚴重性,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鬥力不高,且消耗大量國力。

相比於開封,洛陽「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如果將都城遷到洛陽,則可以依靠洛陽有利地理條件,改革軍隊,解決「冗兵」問題,真正實現北宋的富強。

不過趙匡胤的計劃落空,這時候趙光義搬出了一句名言「在德不在險」。

這句話是名將吳起說的,意思是說如果國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之後趙匡胤沒有在說話。

趙光義退下後,趙匡胤對身邊的人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

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無奈之下,趙匡胤只得下詔返回開封,幾個月後猝然離世,趙光義繼承皇位。

應該說趙匡胤確實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意識到了都城的問題,也準確預測了北宋王朝的命運,在「冗兵」等問題的困擾下,北宋「積貧積弱」,最終被金國所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遷都失敗,直接導致了宋朝滅亡?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

北宋的首都為什麼選擇開封,而不是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還真有過遷都洛陽的打算,不過最後沒有落實。至於原因,本文將在後面介紹,在此之前,先來看一看開封為什麼能在一開始被宋朝定位首都。 需要明確一點,開封作為中原王朝的都城,並不是從北宋開始...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