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失敗後,趙匡胤為何會說宋朝有百年滅國的危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之變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建國大宋,定都開封,年號為建隆。

他基本肅清了南方諸國及其他地方割據之後,趙匡胤以開封無險可守不適合作為首都為由,提出了先西遷洛陽,再遷長安的構想。

為什麼趙匡胤會提出遷都呢?

開封地處黃河中游,地理位置優越。

特別是運河開鑿之後,開封是南北河流的交匯地帶。

從經濟上而言,開封可謂是相當的發達,天下重鎮。

但其缺點是地理四通八達,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雖然離宋最近的有後漢、後周在此建都,但它們都是一個格局政權,開封的經濟優勢尚能彌補地理的缺陷。

當宋建國,尤其是統一全國之後,開封越來越不適合建都,也無法起到養育龐大宋朝軍隊的能力。

當趙匡胤提出遷都構想,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群臣認為洛陽無法養育宋朝的軍隊

公元976年,趙匡胤西幸洛陽,並打算留在洛陽。

李符看出了趙匡胤的心思。

於是,他上書趙匡胤,指出:自安史之亂以來,洛陽久經戰火的摧殘。

如果此時遷都洛陽的話,首先沒有辦公地方;其次洛陽地區的經濟根本無法養活一下子去的這麼多人。

然而,遷都心切的趙匡胤立即帶領大隊人馬前往洛陽。

在洛陽期間,趙匡胤多次稱洛陽是建都寶地。

不願掃興的群臣保持了沉默,而趙匡胤誤判形勢認為群臣同意他的想法。

群臣認為開封漕運發達,更適合建都

趙匡胤武夫出身,但他很開明,喜歡聽群臣的意見。

趙匡胤的部下李懷忠借勢向趙匡胤提出建議

他認為經過五代以來幾代統治者不斷開挖運河,疏通漕運,基本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運河系統。

江南、陝西、京東等全國各地的糧食都可以通過漕運運入開封。

也就是說這些糧食可以解決開封軍隊、政府以及百姓的糧食問題。

然而,洛陽和長安根本無法辦到。

雖然李懷忠的意見被趙匡胤稱道,但他還堅持原有觀點。

趙光義認為定都在於政治,不在地理險要

當群臣一致反對趙匡胤時,宋太祖決定尋求趙光義的支持

然而,趙光義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他認為建都「在德不在險」。

趙匡胤被打擊的說不出一句話來


由於群臣和趙光義的反對,宋太祖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於是,趙匡胤提出了不出百年,宋朝必定耗盡天下之力的預言。


當宋朝發展到宋仁宗時期,宋朝養了120多萬的軍隊。

開封地帶分布太多的部隊,政府的大部分收入都給了軍隊,天下的百姓卻苦不堪言。

然而,由於開封無險可守,宋朝又不能裁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冗兵吞噬著宋朝的大廈。

1127年,被挖空的宋朝被金國滅亡。

由此可見,我們不得不佩服宋太祖的遠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朝為何定都「四戰之地」開封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開封無山水之險,遠沒有長安﹑洛陽的地勢險要,實乃易攻難守之地。此後,遼宋、宋金戰爭,開封屢次受到威脅。在金國第二次攻打開封的戰役中,北宋政權...

趙宋風流(十七)——在德不在險

五代期間,長安由於唐末軍閥混戰逐漸敗落,關中地區漸顯蕭條,因此開封一直作為都城。但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特別是契丹占據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可以縱馬馳騁,以至於大宋不得不廣種樹木以抵擋契丹騎兵...

北宋百年的積貧積弱,禍根從此時埋下

關注↑↑史磕郎↑↑,死磕歷史!北宋末年,吏治腐敗民不聊生。外表光鮮的大宋朝天已經腐朽不堪,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像烈火一般席捲了中原大地,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胡人擄走,堪稱是漢族政權的奇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