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之地的荊州到底對魏蜀吳有多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統一中原後,選擇南下,預備攻取荊州,順勢拿下孫權。
荊州劉表和孫氏交戰多年,難有勝負,而曹操倚靠中原大軍卻一舉拿下荊州。
以荊州為中心的戰爭,肯定讓孫權、曹操、劉備意識到了荊州的重要性。
荊州是曹操政權的南大門,也是孫氏政權的北大門,而劉備雖胸有大志,但一直一事無成。
劉備此時屬於什麼情況?劉備這個人,打著「劉皇叔」「仁義」「中興漢室」各種旗號,到處騙吃騙喝。
屬於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打戰又打不過,就只能跑來跑去這樣子維持生活這樣子。
不過最難得的是在劉備的流浪旅程中積累了不少寶貴戰爭經驗。
諸葛亮是荊州人,具備不俗的才華,劉備到新野後得諸葛亮輔佐,在曹操盲目收購孫權之際,讓劉備這個投機分子看到了希望。
劉備在混亂中得到了荊州軍,成為最牛散戶,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而曹操連年征戰,元氣大傷,孫氏也在赤壁之戰中耗盡了資源。
劉備此時西進,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實力,在益州建立自己根據地。
荊州勢必又要迎來一場大戰,此時劉備把荊州握在手中,既是一種大優勢,也讓自己兩面受敵。
劉備家人才本來缺乏,關羽、張飛、趙雲雖為當世名將,終究也不過一介「蠻夫」。
諸葛亮作為軍師,讓關羽鎮守荊州,無疑是最佳選擇,但關羽仍然丟了荊州,還把小命丟在了這裡。
而孫權,自始至終,他的勢力就沒有擴展到長江以外過。
也沒人能夠打進去。
可見荊州是三國形成的戰略要地。
曹操四處征戰,屢戰屢勝。
赤壁大敗讓他意識到自己並非戰無不勝,加上後方未能安定,所以他決定撤退,屯兵養民以待時機。
這使得劉備和孫權同時也有了喘息的機會。
劉備帶著荊州軍西進後,實力大增,以至於他有足夠的力量組織攻打孫權,還差點就成功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還進行過北伐。
可見整個三國時期,蜀國劉備雖然弱小,但卻是三國得以形成的核心因素。
東吳孫權雖然實力勝過蜀國,但孫氏從來就沒有真正占領過長江以北的地區。
可是劉備卻兩次打下荊州,諸葛亮北伐還差一點就將勢力從益州擴展出去,威脅長安。
自從魏國拿下荊州後,魏國就將東吳作為主戰場,可多來與東吳的戰事一直處於拉鋸戰狀態,未能獲得實質性的勝利。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迫使魏國把戰略中心轉向蜀國,這才破解了三國相峙不下的局勢。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思想是正確的,他深知蜀軍並非中原鐵騎對手,所以擺出一副攻打魏國的架勢,實則是想要攻取隴右、拿下涼州,建立一支騎兵,與魏國逐鹿中原。
可惜馬謖無能,暴露了蜀軍戰略意圖,遺失戰機。
大軍若想要想攻打魏國,有三條軍事路線,一是從荊州北上直攻洛陽,二是從合肥西進直逼洛陽,三是拿下長安進攻洛陽。
荊州路線已被魏國截斷,合肥路線東吳多次嘗試也未能成功,而諸葛亮的北伐路線也被司馬懿「堅守不戰」的方法逼退。
時間對蜀國和吳國不利,久而久之,魏國的實力必定遠遠超過蜀吳。
三國時期劉備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比較輝煌的時期,在這段亂世文明中產出了許多的英雄人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屬魏國的曹操和吳國的孫權還有蜀國的劉備了,且不說曹操的奸雄本色,吳國孫權的三國...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在交戰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吳國掉線了一樣?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
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反對,舉兵伐吳的真正原因
一:時代背景建安二十四年冬天,一代名將關羽在荊州遭到曹仁和呂蒙大軍兩面夾擊,敗走麥城,兵敗殉國。次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稱魏文帝,封劉協為山陽公,改年號為黃初元年,正式...
三國趣聞: 諸葛亮為什麼沒能統一三國
在中國,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說上也常把一些聰明的人取個外號叫「小諸葛」,可見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說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為什麼卻沒有一統天下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關羽。據諸葛亮...
夷陵之戰後,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進攻東吳?原因不簡單
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大家對三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比較了解了,對於裡面的人物更是十分的熟悉。而劉備雖然有兩個極強的兄弟,但是在前期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好在最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次慢慢有了起色...
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孫權小兒早被扛去煲了
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孫權小兒早被扛去煲了,就算煲不了,也能萌一下他吧。呵呵。如果他在,三國歷史會改寫,這個人被影視忽視了,在新三國這個人物就幾集的數,比路人甲還少個乙!要說的三國人物是法正...
孫權為何敢殺關羽,他殺關羽是感情用事嗎?
關羽之死在三國時期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他的死應該說是徹底促成了三分天下的形勢,劉備徹底丟失了在荊州的占領區,從此蜀國的勢力再也無法伸及荊州地區,諸葛亮在隆中替劉備規劃的兩路大軍伐魏的計劃也徹...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回頭攻打強盛的東吳呢?原因太簡單
許多朋友說三國可以簡單的分成兩個階段,那就是曹操死之前和曹操死之後。喜歡曹操的朋友們認為曹操是一個文治武功雙全、有雄才偉略的一個英主,所以覺得曹操死後的三國索然無味,後面只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爭鬥的...
《三國》中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不替兄弟報仇,可否一統三國?
文/炒米視角這個假設里有兩個知識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一個知識點,事實上,沒有謀士建議劉備不發兵。就連諸葛亮當時對劉備發兵,都無隻言片語。直到夷陵大敗之後,諸葛亮自己才事後諸葛亮地說了一句,如...
為什麼關羽守不住荊州,反而慘死,唐代李靖這句話有道理
劉備之敗,實敗於關羽。荊州一失,就決定了劉備在同一世界的競爭中曾經出局。由於荊州才是他逐鹿華夏的門票。今後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華夏,在蜀北漢中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萬山叢中,他那邊殺得進去...
為什麼曹操劉備死了,孫權都不能統一天下,事情的真相是?
三國的天下被曹操劉備,還有孫權,這三個人平分天下,曹操以挾天子令諸侯起家,劉備靠奪取荊州起家,而孫權靠父輩積累的家業起家。孫權的父親孫策算是與曹操劉備同一代人,而孫權是晚輩,隨著曹操劉備兩人病逝...
隆中對策,荊州必取,為何諸葛亮五次北伐均不出兵荊州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跨荊,益兩州,修整兵馬,待天下有變,兩州同時出兵,大業可成。劉備如聞天籟之音,眼前迷霧散盡。在經歷赤壁之戰,益州之戰後,劉備初步實現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武聖隕落,蜀漢敗亡,皆源於《隆中對》錯誤的戰略方針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想必廣為人知。劉備借荊州不還,自有其緣由,荊州之餘蜀漢是重要的戰略根據地,是將來爭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吳蜀聯盟時候壓制、威脅東吳,從而取得聯盟主導地位的有力棋子。但...
孫權眼中,為什麼東吳和關羽只能活其一,而不能並存
公元220年,東吳呂蒙殺關羽,其後九年,孫權建立東吳稱帝,這是為何?想必很多人不曾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三國演義》我們都看過,講實話,說真事,在當時魏、蜀、吳三個國家,以魏國的國力最為強大,吳國...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讓蜀國和魏國都吃了大虧的吳國,為何最後沒有統一天下?
司馬歷史觀:三國鼎立之勢大成之後,我們時常關注的都是魏國和蜀國的大戰,似乎只有這兩個國家有能力完成統一大業。可吳國比較也是有過赤壁大戰、夷陵之戰這樣大勝利的國家,可以說蜀國和魏國在東吳的手下都吃...
劉備沒能一統天下,最大的影響者不是關羽,而是他的義子關平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很多,今兒就給大家聊一聊三國里你不知道的事。蜀國一伙人,如果說主角的話,關羽算是一個了吧,可是影響蜀國大局的人,還真不是關羽,而是關羽的義子關平。這是怎麼回事呢?
荊州不失,諸葛不死,蜀國還是不能統一三國
劉備作為蜀漢開國皇帝,可謂是歷盡艱辛,在未遇到諸葛亮時不斷依附各個諸侯。這其中包括幽州公孫瓚、河北袁紹、兗州曹操、荊州劉表,這過程中5次丟失妻子兒女。自從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後,可謂是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