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貞:王陽明(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還是在前些年的一個深秋,無意中得到一部早已惦念不已的《陽明先生集要》,上下兩卷——王陽明是我國古典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和孔子、孟子、朱熹相併肩。

他生於政治腐敗、社會動盪、學術頹敗的明代中後期,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 致力於「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侯爵。

於是,打點起精神,靜下心來,點燃一支檀香,在裊裊升起的淡藍色輕煙里,開始逐卷閱讀《陽明先生集要》,邊讀邊思,猶如春深時分的秦嶺山脈,一路逶迤,鳥語花香,萬紫千紅……著作中的語言明白曉暢,接近於宋人的口語,卻能把艱深的道理條分縷析講得透徹,有的段落簡直就是絕美而充滿機趣的小品文,引人入勝,欲罷不能——閱讀就在這樣良好的心態下進行,而且,還不斷擴充閱讀的範圍,涉及到王陽明傳記和一些研究資料。

一個愈來愈豐滿生動的形象也隨之在眼前樹立起來了:這是一個滿臉肅穆、莊嚴端莊而又雄才大略、善於經營天下身材清癯剛正的倔強的人,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異常豐富的思想和精神資源!

王陽明不甚注重著述,把自己全部心力投注到心學上——他不像朱熹那樣刻苦寫作,留下了巨量的文字著作,而是大力弘揚和倡導心學——也就是注重倫理道德,關注人的精神世界,這不但是王陽明哲學觀點的顯著特徵,也是我國古典哲學的顯著特徵——也是區別於起源於古希臘努力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西方哲學主要標誌——正當王陽明沉浸在構築自己的心學哲學體系的時候,歐洲已經進入到文藝復興時代,已經可以遙遙地看到地平線上新的世界初升的燦爛陽光,而這初升的燦爛陽光以理性為內質,不可遏制地煥發出無限生機——世界沿著科學、民主的大路從一個落後的社會形態走向一個先進的社會形態……不可否認的是,不曾以貫注著理性精神內質的哲學為旗幟,而是強調走向精神內部世界的哲學,其前進的腳步註定是緩慢而凝滯的——如果說要從哲學與精神的層面分析近代我國發展相對滯後的原因,也許其實質就在這裡。

一、早慧

王陽明是一個早慧的孩子,而天地孕育的慧根或許還當鴻矇混沌一片的時候,就已經悄悄地植根於傑出人物的心靈里,並且成為其異秉而顯露出來——據說,王陽明出生前夕,其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王陽明剛好出生,祖父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

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

10歲時,其父親王華中了狀元,王陽明隨父赴京。

路過金山寺時,父親與詩友聚會,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題吟詩,於是,大家一齊響應分頭寫詩。

正當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卻已成篇,當眾獻詩:「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

」——吟罷,徐徐退下,四座無不驚嘆,又讓其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

此詩,與大詩人蘇軾著名的《題西林壁》所表達的理趣何其相似乃爾!

在京師念書時,有一天,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是「第一等事」。

而他則不認同,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學做聖賢」這就是王陽明認定的人生價值和意義!

儘管王陽明從小立志為「聖賢」,但卻不是少年老成,一臉木然,只知面壁讀經的顏回式的學生,而是聰穎而有心計,馮夢龍的《智囊全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王守仁王陽明年十二,繼母待之不慈。

父官京師,公度不能免。

以母信佛,乃夜潛起,列五托子①於室門。

母晨興,見而心悸。

他日復如之,母愈駭,然猶不悛也。

公乃於郊外訪射鳥者,得一異形鳥,生置母衾內,母整衾,見怪鳥飛去。

大懼,召巫媼問之。

公懷金賂媼,詐言:「王狀元前室責母虐其遺嬰,今訴於天,遣陰兵收汝魂魄,衾中之鳥是也。

」後母大慟,叩頭謝不敢,公亦泣拜良久。

巫故作恨恨,乃蹶然蘇。

自是母性驟改。

由此可見,少年王陽明志向遠大堅定,聰穎早慧,刻苦讀書,才華橫溢,又不乏機智,真是應了「天生德於予」,再待後天艱苦的磨練,必將成為一代英雄聖人呵!

二、得遇良師

人之一生,最為重要的是得遇良師——若是得遇良師,便可省卻許多人生周折,電火靈光,霎那間點亮了前進的燈,此後一心向著既定的人生目標鍥而不捨攀援,無悔無怨,終有結果出來——王陽明此生有幸,在他18歲攜夫人從江西歸越途中,專程至廣信上饒向理學家婁一齋先生虔誠問學。

婁一齋並非等閒,清代著名學者黃宗羲在《明儒學案》有專章敘述,說他「以著書造就後學為事」,其著作有:《日錄》40卷,《三禮訂訛》40卷,從學者很多——自然,王陽明虔誠向他求學,誨人不倦的名師婁一齋給王陽明講了宋儒格物之學和「聖人必可學而至」義理,一語中的,如似明月出山,消除掉纏繞在王陽明心頭的團團疑雲,從此,王陽明人生道路為之轉折,切實踏上通過自己的學習習修的道路而走向「聖賢」。

三、悟道龍場

1499年,也就是明弘治十二年,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

1506年,正德元年這年,發生了一場大事件:南京科道官戴銑、薄彥徽等人因諫爭而被逮系詔獄——其時,正是宦官劉瑾當權,朝政一片黑暗,這場鬥爭顯然是劍指劉瑾,結果被人家輕輕拿下,一向耿直不阿的王陽明看不下去了,於是抗疏相救,結果亦下詔獄,「已而廷杖四十,既絕復甦。

尋謫貴州龍場驛驛丞」——下獄倒使得王陽明聲譽大震,不過,令人十分難堪的是當眾挨了「四十」,王陽明被打得死去活來,最後貶往龍場。

劉瑾不會善罷甘休,他派出精幹的心腹,企圖在路上設計謀殺王陽明,但未能得逞。

龍場地處貴州西北部的邊遠地區,「連峰際天,飛鳥不通」,一派荒涼,據《年譜》記載: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中,蛇虺魍魎,蟲毒瘴癘,與居夷人鴂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屋以居。

王陽明「自計得失榮辱皆得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墎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日夜端居澄然,以求靜一。

久之胸中洒洒,……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一夢啟發了王陽明,使他深深悟出了「心即理」的學說,此謂「龍場悟道」——這是王陽明學術生涯與生命歷程的轉折點,他由「心即理」繼而推衍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奠定了他思想體系的基礎。

大徹大悟,使他以往的困惑苦悶的心情,完全煙消霧散,一切矛盾蔽障,也都雪釋冰消,情動於中,不僅吟道:

大道即人心,萬古未嘗改。

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謬矣三十年,於今吾自悔。

由於精神的超脫,王陽明的心情逐漸坦然了,對流放荒野的生活也逐漸習以為常了,時常種植些花草,閒來鳴琴讀書,心胸淡泊,一靜如水。

謫居3年的艱苦生活,固然是人生的一大困厄與不幸,但相反的是,這3年歲月,卻正是他思想學問上最為寶貴的轉機:他超脫了一切心靈的蔽障,徹悟了格物致知的真旨,確立了知行合一的學理,磨練出了堅強無畏的品質。

他於7年後對這次頗有傳奇色彩的悟道過程敘述說:

守仁早歲業舉,溺志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苶,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

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
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

——通過龍場悟道,不僅憂讒畏譏的悲憤淒涼的心態得到了改變,更重要的是生命質量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其學術還是生活都具有了全新的意義。

王陽明在其《玩易窩記》中形象地描繪了這一過程:

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

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措,孓然其若株。

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決,聯兮其若徹,菹淤出焉,精華入焉,如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

其得而玩之也,優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內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厄也。

他還說:

居夷三載,見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始自嘆悔錯用了三十年之力。

龍場3年痛苦的磨練,與痛苦中對真理的覺悟,對他一生的成就,有著極其深切的影響。

假如,沒有劉瑾的迫害,沒有在龍場這個嚴酷的生存環境裡生活,而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委曲求全消除個性追逐權門,那麼,這個世界上只會多一個平庸的官吏,卻沒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橫空出世——再說,「皎皎者易污,嶢嶢者易折」,劉瑾的下場並不美好。

四、建功立業

1516年,王陽明已經45歲了,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他的人生開始步入輝煌,一直到離開人世,這十餘年間,先後建立了三大事功。

這三大事功,都是軍功。

其一,巡撫南贛、汀州、漳州一帶,兩年之內,剿清了東南4省邊境數十年來擾民的頑寇;其次,在1519年,平定了寧王王宸濠的叛亂,使得東南半壁江山免於塗炭。

其三,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中,又征服了廣西思恩、田州的土酋之亂,為國家安定了邊陲的局勢,開拓了西南的疆域。

王陽明一生最大的軍功,是平定南昌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前後只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表現王陽明用兵之神:

王文成與寧王戰,尚銳。

值風不便,我兵少挫。

急令斬取先卻者頭,知府伍文定
等立於銃炮之間,方奮督各兵殊死抵戰。

賊兵忽見一大牌,書「寧王已擒,我軍毋得縱殺」。

一時驚擾,遂大潰。

次日,賊兵既窮促,宸濠思欲潛遁,見一漁船隱在蘆葦之中,宸濠大聲
叫渡,漁船移棹請渡,竟送中軍,諸將尚未知也,其神運每如此。

王陽明用兵之神,更加襯託了寧王之蠢,不能成事是意料之中的。

寧王兵敗被執,見到王陽明,居然呼道:「王先生,我欲盡削護衛降為庶民,可乎?」王陽明答:「有國法在。

」——但是,切記,王陽明既有剛正不阿的一面,也有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做事善於埋藏伏筆和善於籌劃將來以期保全自身。

馮夢龍《智囊》敘述道:

寧藩既獲,聖駕忽復巡遊,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

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
宴於鎮海樓。

酒半,屏人去梯,出書簡二篋示之,皆此輩交通逆藩之跡也,盡數與之。

二中貴感謝不已。

陽明之終免於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

脫此時陽明挾以相制,
則讎隙深而禍未已矣。

——這個故事體現了王陽明的通情達理、仁恕寬容和通權達變,不開罪於小人——須知,我國歷史上一些「驚天地、泣鬼神」功勳卓著的人物,他們沒有在戰場上倒下,卻被小人的明槍暗箭折了性命甚至禍及子孫——專制制度極權政治是產生小人的土壤,也是小人橫行霸道的市場,真是驚嘆王陽明,他趁機「保護」了「二中貴」,因為深知「二中貴」在政治生活中的能量——破壞國家社稷的能量,而要為國家社稷做點事情嘎嘎其難哉!不出所料,就在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這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之後,又一次經受了權奸的譏饞毀謗,他只能忍辱含垢,處身危疑震撼之中,正如暴風雨的襲擊,使他更加真切地體認:良知真足以忘卻患難,超出生死。

良知是大道德,也是大智慧,是德智的高度統一。

真可謂智勇足以克敵,明哲足以保身。

以德服人,包括以力,但更重要的是以理、以禮、以情,王陽明對「二中貴」,就是以情服之、感之。

當然,這個情,並不違理。

江彬等人忌妒王陽明的功勞,散布留言說,王陽明開始是朱宸濠同謀,在知道皇上要征討後,才擒拿寧王朱宸濠以洗脫罪名。

江彬等人還想要一併擒拿了王陽明以作為自己的功勞——面對這樣嚴峻的現實,王陽明感到萬分棘手。

武宗此前曾從南京派來杭州一位太監張永,王陽明知其是忠心體國之人,便與他合計如何應對此事。

張永說,順著皇上的意思,讓皇上獲得擒拿寧王的威名,才有挽回此事於萬一的可能;否則,若是逆著皇上的意思來,只能白白地激起小人們的怒氣,毫無裨益。

王陽明於是將寧王交給張永帶給駐蹕南京的武宗,以阻止武宗到江西去上演這幕活劇,並重新遞上捷報,將擒拿寧王的功勞全部歸了總督軍門,然後稱病躲到了凈慈寺中。

張永回到南京,在武宗面前極力稱讚王陽明忠心,並告訴武宗王陽明讓功以避禍的意圖。

武宗皇帝這才醒悟過來,王陽明因此而免禍。

以此,王陽明開始用「致良知」,來指點世人,企圖匡扶世風——可見,這「致良知」是王陽明歷經危難,從百死千劫中驗證、鍛鍊出來的真學問真理念!

五、功德圓滿

王陽明因平定「宸濠之亂」和江西、貴州、廣西等地的匪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

不久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良知學。

1527年,嘉靖六年,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後因肺病和其他疾病,上疏乞歸,1529年1月9日,病逝於江西南安的舟中——南贛本是他開始建功立業地方,而今又不意在這裡結束了他充滿憂患的一生。

臨終之際,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溘然而逝,各地門人紛紛前來奔喪,靈柩北返,沿途士民縞素迎喪,祭奠於道旁,痛哭哀泣……後安葬餘姚,墳塋在距城30里地的洪溪。

王陽明離世之後,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王陽明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讀書人的敬仰,可見其巨大之人格魅力——王陽明與陸九淵統稱為陸王心學。

《明史》評價他:「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

他的學說深深影響了明代中晚期以至後世。

之後,王陽明開創的心學流派一分為七,但「王學』到了清代就落沒了,有人將明朝的沒落歸到王陽明的「心學」上——認為「王學」屬於游談無根之學,誤國誤民。

後來,「王學」對東南亞幾個國家的思想界影響極大,日本學者東鄉平八郎一生研習王陽明且深有感悟,云:「一生俯首拜陽明」——王陽明的學說逐漸在世界哲學和思想界產生影響,且持久而深遠……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柏峰,陝西蒲城人。

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

曾獲全國及省級文學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年少不知王陽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明憲宗成化十八年,一孩童跟隨祖父王倫一同前往京師,祖孫二人途徑鎮江金山寺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之父來了,遂設宴款待,想見識一下王倫之學。王倫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詩來,尷尬之際,1...

君心若有雜蕪生,何不讀讀王陽明

1926年,梁啓超向青年學生髮表演講時說:「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苦痛嗎?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那就是依著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知行合一四個字,可謂「心學奧義」。說起來容易,理解透徹並付諸...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

王陽明的成聖之道

讀史札記□ 傅紹萬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物。他創立心學,生前門徒已計萬人。他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他剿撫並重、恩威並舉,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

神奇聖人-------王陽明

明朝第一牛人,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傳奇!文韜、武略、兵法、哲學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他鑽研朱熹「格物窮理」的儒家思想,發現其「存天理、去人慾」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他創建了心學,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