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5個傳奇故事,跟心學宗師學做人做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的聖人,他的一生都是傳奇,年少叛逆卻成大器,一介書生卻能用兵,更能創立心學,影響直至五百年後。

王陽明不僅在哲學上頗有建樹,在事功方面更是堪稱後人典範。

他不僅不畏奸臣迫害,還用很短的時間平定了明朝的寧王叛亂,功績昭著後世。

今天儒風小編為大家講述王陽明的五件事,希望大家從學習心學大師的學問和功夫,感悟心學。


少年立志

生於書香世家,不等於能成為文化人,人的過什麼樣生活,一切取決於他的選擇。

一個晃頭晃腦不知所以背誦的孩童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見問了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只見這四尺孩童反駁:「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這一句話,就是他以後要走的路。

這位不可得多得的人才,就是明朝聖賢——王陽明。

在中華千百年歷史長河,被稱於聖賢又沒於塵埃中的人不在少數。

有人說: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之一相,張居正是也;那明若一賢,王陽明是也。

感悟:《論語》中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立志一定要高遠,如果一個人把終生的目標定在榮華富貴上,那麼他成功的時候就是他失敗的時候。

王陽明早在孩童的時候就立志做聖賢,的確有聖人的氣概。


面對死亡,機智脫身

1505年,正德皇帝繼位。

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風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無道,整天與一幫太監混在一起,遊山玩水,酗酒逞強,把朝政當兒戲,只聽任劉瑾等宦官胡來。

劉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壞,凡有良知的官員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員選擇了趨炎附勢。

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員戴銑、薄彥徽等20多人上書正德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伙人,結果反被打入死囚。

當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出於義憤,冒死和其它人一起上書為這些官員辯護,請求釋放他們。

正德皇帝看了奏疏,極不耐煩地對劉謹說:「這些小事就不要煩我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劉瑾此時正對王陽明等人恨之入骨。

他當即下令,將王陽明重打四十大板,謫遷至貴州龍場,作一個沒有品級的驛丞。

儘管這樣,劉瑾仍不想放過王陽明,他暗中派人尾隨王陽明,準備將他在途中害死。

王陽明行至錢塘江,遇到了劉瑾派出的殺手。

他急中生智,乘夜色跳入江水,並把自己的衣物留在岸邊,製造了投水自殺的假象。

浙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為真,在錢塘江中四處尋找屍體,還在江邊哭吊了一場。

王陽明潛逃到福建,想隱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擔心影響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設法避過追殺,到貴州赴任。

後來劉瑾倒台,王陽明被重新起用。

感悟:王陽明的心學強調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純粹的理論,他也不是一個理論家。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認為知和行是事情的一體兩面。

如果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會自然而然付諸行動;如果沒有付諸行動,那就是我們根本沒有真正認識到這個道理,沒有真正「知」。

所以心學點破了知和行之間的辯證關係,是面向實踐的。



龍場悟道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並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話說王陽明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後,發配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

王陽明慘遭此禍,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

他由繁華、恬靜、文雅、舒適的萬戶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寂廖、冷漠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跌入萬丈深淵。

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於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恍恍忽忽,悲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

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

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

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

在此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龍場在萬山之中,「書卷不可搗」,於是默記《五經》要旨,但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

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發揮了獨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

他在龍場附近的一個小山洞裡「(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臆說》,以其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起猛烈轟擊。

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無親無故,卻能拔刀相助,為他修房建屋,幫助他度過了難關。

這與京城中「各搶地勢,勾心鬥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淵之別。

他體味到人間「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

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千古龍岡漫有名」,這是王陽明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一個詩句,用以懷念和讚頌三國時的諸葛亮。

如今,這一詩句卻成了後人對他的讚譽與緬懷。

這龍岡,因王陽明而名揚四海;這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聖地」。

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岡為始發地。

感悟:在王陽明的一生中,龍場的確時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地點。

在這裡,王陽明大徹大悟。

他悟道了什麼?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

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他在這段時期寫了「訓龍場諸生」。

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

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脫衣審案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被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

在此任上,他捕獲了當地的一個強盜頭目。

強盜頭目在受審時跟王陽明說:我死罪難逃,之乎者也、道德廉恥我不想聽了,要殺要剮你就痛快些!

王陽明說:我不跟你談道德廉恥。

今天真熱啊!咱倆把外衣脫了,再來審案!強盜正被捆的難受呢!當然喜歡這個建議。

兩人把外衣脫了,王陽明又說:怎麼還這麼熱呀!咱倆把內衣也脫了吧!強盜又依了他。

於是,大學問家與強盜頭目在公堂里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肌肉大PK。

王陽明又發話了:還是熱的不行!我倆把褲子也脫了吧!強盜頭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

到此,兩個人只剩下了一條內褲。

不想王陽明又來了個提議:罷了!罷了!咱倆還是把褲頭也脫了吧,圖他個輕鬆自在!

眼看這場脫衣表演快要進入到高潮了,誰知那強盜頭目卻在這關鍵時刻掉了鏈子:這可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於是,王陽明開始了這番因勢利導:為什麼使不得?說明你內心還有一些羞恥感。

這羞恥感何嘗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現呢?看來我還是可以跟你講道德廉恥的!至此,強盜頭目被徹底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

這是發生在500年前的故事。

正德年間,天下並非一片光明,那個年代據說是怪誕的、荒淫的、無恥的和腐敗的。

可是,武宗皇帝畢竟還擁有王陽明這樣的大賢,甚至連江洋大盜都還在乎其襠內的那半斤道德。

感悟:王陽明從《孟子》里受到啟發,提出了「致良知」。

致良知是中陽明心學的主旨。

《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在這個故事裡,王陽明巧妙地運用「脫衣」法,讓冥頑不靈的強盜頭目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羞恥感,進而認識到自己內心的良知良能,可以說王陽明運用脫衣法幫助強盜頭目「致良知」。


迅速平定寧王謀反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寧王朱宸濠舉兵叛亂。

蓄謀已久的寧王組織了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準備一舉拿下南京,自立皇帝。

時任贛南巡撫的王陽明奉命阻擊。

他採取圍魏救趙戰術,直接攻打寧王的老巢南昌。

寧王首尾無法兼顧,只好回師救援,雙方大戰於鄱陽湖上。

期間,王陽明下令將寫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的免死牌,扔入鄱陽湖中。

到後來,叛軍幾乎人手一塊,軍心譁變。

朱宸濠仰天長嘆:「好個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勞費心如此!」就這樣,在短短30多天的時間內,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亂,幾乎是在王陽明的談笑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他迅速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不但沒有受到嘉獎反而招至飛來橫禍。

原來,正德皇帝感覺在宮裡呆著沒什麼意思,正想借寧王叛亂之際「御駕親征」,過一把打仗的癮。

沒想到王陽明這麼快就平定了叛亂,正德皇帝龍顏大怒,認為王陽明輕而易舉地平定叛亂,是對自己的「大不敬」。

有官員乘機上奏,說王陽明與寧王串通一氣,所以才會輕易將寧王俘獲。

無奈之下,王陽明只好假裝把寧王放掉,讓自稱為「威武大將軍」的正德皇帝率領大軍「親自」把寧王捉住。

皇上和太監們總算過了一把癮,上演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鬧劇。

他們「親征」後裝模作樣地宣布:御駕親征大獲全勝,平叛以勝利結束等。

平叛寧王的功勞記在了正德皇帝和宦官身上。

王陽明保全性命已屬萬幸,自然不敢再奢望什麼功勞,他的仕途再一次陷於低谷。

感悟:王陽明評定寧王叛亂後,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如果你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

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舉例說,自己和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

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附王陽明年譜

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縣龍泉山瑞雲樓。

1482年,十一歲,隨父親王華(新狀元)居住在京師。

1488年,十七歲,回餘姚與諸氏完婚於江西南昌。

諸氏,餘姚人。

1489年,十八歲,偕夫人回餘姚,識婁諒、信聖人必可學而致之。

一改活潑性格,嚴肅求成聖人,格竹失敗。

1492年,二十一歲,舉浙江鄉試。

明年會試下第,歸餘姚,結龍泉詩社,對弈聯詩。

1497年,二十六歲,寓京師,苦學諸家兵法。

想借雄成聖。

1499年,二十八歲,舉進士出身,二甲第七,觀政工部。

與七子倡和,是所謂泛濫詞章時期。

1500年,二十九歲,在京師,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到直隸、淮安審決積案重囚。

游九華山,出入佛寺道觀。

1502年,三十一歲,告病歸餘姚,築室陽明洞天,靜坐行導引術,能先知,後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聖,摒去。

1504年,三十三歲,在京師,秋季主考山東鄉式。

九月改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

1505年,三十四歲,開門授徒,與湛若水定交。

1506年,三十五歲,上封事,下詔獄,謫貴州龍場驛驛丞。

1507年,三十六歲,赴謫至錢塘,過五夷山,回越城。

1508年,三十七歲,至龍場。

大悟格物致知之旨。

1509年,三十八歲,在貴陽,受聘請主講文明書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1509年,三十九歲,三月任廬陵知縣,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路過辰州、常州時教人靜坐補小學工夫。

1511年,四十歲,在京師,正月調吏部驗封司清司主事。

二月為會試同考官。

十月升文選清吏司員外郎。

1512年,四十一歲,在京師,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黃綰、徐愛等幾十人同受業。

十二月升南京太僕寺少卿。

據<<大學>>古本立誠意格物之教。

1513年,四十二歲,赴任便道歸省。

十月至滁州,督馬政。

地僻官閒,日與門人游琅鋣、襄泉間。

新舊學生大集滁州。

教人靜坐入道。

1514年,四十三歲。

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人慾。

1514年,四十四歲,在京師,擬<<諫迎佛疏>>未上。

上疏請歸,不允。

1516年,四十五歲,在南京,九月,經兵部尚書王瓊特薦, 升都察院僉都御使;平定征南王謝志山、金龍霸王池仲容等江西、福建、廣東、湖廣等地的暴動。

1517年,四十六歲,正月至贛,二月平漳,十月平橫水、桶崗等地,行十家牌法。

1518年,四十七歲,正月征三溧。

六月升都察院右都御使,蔭子錦衣衛,世襲百戶 。

七月刻古本<<大學>>。

刻<<朱子晚年定論>>。

八月門人薛侃刻<<傳習錄>>。

九月修濂溪書院,四方學者雲集於此。

1519年,四十八歲,六月,奉命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義兵。

旬日平宸濠。

與前來平叛的宦官周旋。

1520年,四十八歲,在江西。

王艮投門下,艮後創泰州學派 。

陽明自言在應付宦官刁難時全靠良知指引。

1521年,五十歲,在江西。

始揭致良知之教。

五月,集門人於白鹿洞。

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

九月歸餘姚,封新建伯。

1522年,五十一歲,在紹興[山陰]。

正月疏辭爵, 二月父王華死。

丁憂。

有御使承首輔楊廷和旨意倡議禁遏王學。

1523年,五十二歲,在紹興。

來從游者日眾。

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議大禮得寵。

1524年,五十三歲。

在紹興。

四月,服闋,朝中屢有薦者。

有人以大禮見問者,不答。

十月,門人南大吉緒刻<<傳習錄>>。

1525年,五十四歲,在紹興。

夫人諸氏卒。

禮部尚書席書力薦,不果。

決定每月朔望在餘姚龍泉寺之中天閣聚會生徒。

十月,立陽明書院。

1526年,五十五歲,在紹興。

十一月庚申,子正聰生,七年後黃綰為保護孤幼收為婿,改名正億。

1527年,五十六歲,在紹興。

四月鄒守益刻<<文錄>>於廣德州。

九月出征思田。

天泉證道,確定四句教法。

1528年,五十七歲。

二月平思田之亂。

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時,公曆1529年1月9日8時許, 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碼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用於商業宣傳,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守仁,曾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明朝歷史

王守仁何許人也?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稱明陽先生,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從《明朝那些事兒》 了解到王明陽這個...

王陽明系列—生平思想概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封爵至新建...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

傳奇王陽明

以下內容是以浙江大學教授董平先生的《傳奇王陽明》為摘錄和感悟,和一些版本的事件有出入。個人認為董平教授的這個版本因為是以百家講壇的講稿為基礎編著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因為想要增加趣味性而在一些地方對...

推翻程朱理學具有劃時代意義之人之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

都說王陽明是明朝一哥,那王陽明到底幹了啥?

1、生而不凡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