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智慧的佼佼者,魯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

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

他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

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

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後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

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

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

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

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魯肅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早年魯肅在袁術手下當東城長,後經周瑜的推薦,成為孫權的參謀,很早就為孫權謀劃了成就帝業的戰略計劃,深受孫權器重。

赤壁戰前,魯肅在聯合劉備、勸說孫權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並在之後協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戰後,魯肅從大局考慮,又勸說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繼續鞏固孫劉聯盟。

周瑜去世後,魯肅接任他的位置,負責處理荊州事務。

3

演義概況

編輯

魯肅為周瑜的好友,在孫權繼位後為周瑜推薦,仕於孫權,為孫權謀劃戰略,深受器重。

赤壁之戰時,魯肅力主抗曹,出使聯合劉備,並協助諸葛亮、周瑜說服孫權。

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不忍周瑜陷害諸葛亮,多次協助諸葛亮脫險。

赤壁戰後,魯肅在諸葛亮的設計下,成為保人,將荊州「借」予劉備,此後多次討要不成,處於兩難的境地。

周瑜去世後,魯肅代周瑜成為水軍都督,數年後病逝。

4

人物生平

編輯

出身富豪

魯肅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橫徵暴斂,豪族大地主瘋狂兼并土地,農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

在這民不聊生的情況下,中平元年(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東漢王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東漢王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建割據勢力不斷擴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亂。

此時的魯肅不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捨錢財,賣出土地,以周濟窮困,結交賢者。

為此,深受鄉民擁戴。

時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

當時,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

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當群雄相互爭奪的混戰將要擴展到魯肅家鄉時,為了避害,魯肅舉家遷居東城。

當時的東城,為袁術的轄地。

袁術聞其名,請他出任東城長。

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足與成大事,率百餘人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

南遷時,他讓老弱之人在前,自率敏捷強悍的青年在後。

袁術得知魯肅遷居,急速趕來阻攔。

魯肅排開精壯人等,張弓搭箭,對追兵說:「你們都是男子漢,應該明白大勢。

方今天下紛紛離亂,有功,得不到賞賜,無功,也受不到責罰,為何要逼迫我呢?」說著,命人將盾牌立在地上,遠遠開弓射去,箭把盾牌都射穿了。

追兵一方面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一方面估計憑自己的力量也奈何不得他,只好退回。

魯肅順利到達居巢。

不久,周瑜東渡長江,投奔孫策,魯肅與他同行,把家留在了曲阿。

見到孫策後,孫策很賞識魯肅。

後來,魯肅的祖母去世,他回東城去辦理喪事。

魯肅(3)劉子揚是魯肅的好友,寫信給他,信中說:「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

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

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同意了劉子揚的意見,安葬完祖母,返回曲阿,當即整頓行裝,欲投奔鄭寶。

正巧周瑜已經把魯肅的母親接到了吳郡,魯肅去見他,把劉子揚的建議和自己的打算都對他說了。

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仍住在吳郡。

周瑜勸魯肅留下來,他說:「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

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三國志·魯肅傳》)。

投奔東吳

魯肅從其言。

周瑜馬上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

並且建議孫權應該多方搜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孫權立即約見魯肅,與其交談,非常高興。

等在場賓客起身退出時,魯肅也告辭而出。

但不一會兒,魯肅又被孫權悄悄領了回來,合榻對飲。

孫權對魯肅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權又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魯肅傳》)。

張昭認為魯肅不夠謙虛,多次非議、詆毀他,說他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孫權卻對魯肅另眼相看,非常器重。

他厚賜魯肅,使魯家的富有程度達到了舊時的水平。

魯肅盡力輔佐孫權,每遇大事,他都參贊謀劃,且思深慮遠,有過人之明。

合縱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命甘寧西攻江夏,斬太守黃祖,然後準備奪取荊州。

曹操本無暇南顧,如今見孫權攻取江夏,唯恐其攻取荊州,養成羽翼。

於是在七月份開始南征,集結大軍於南陽。

同年八月,劉表病死。

魯肅向孫權進言:「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三國志·魯肅傳》)。

說完,魯肅提出代表孫權去荊州弔喪,了解情況。

孫權批准了他的請求。

魯肅剛到夏口,聞曹操已向荊州進兵。

魯肅日夜兼程,等他到了南郡,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獻出荊州降曹,劉備準備南撤渡江。

魯肅當機立斷,去找劉備。

在當陽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魯肅與劉備相遇。

魯肅說明了孫權派自己來的使命,然後和劉備共論天下形勢,並問劉備準備到哪裡去。

劉備說想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

魯肅說吳巨是個沒有作為的庸人,勸劉備不要去依靠他。

接著,詳細述說孫權的情況和江東的實力,勸劉備與孫權聯合,共拒曹操。

劉備聽了魯肅的分析,決定并力抗曹。

劉備率部進駐夏口(今湖北漢口),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魯肅

孫權得知曹操準備渡江東侵,召集眾位將領商議,將領們都勸孫權降曹。

唯魯肅不發一言。

孫權起身入廁,魯肅跟到屋檐之下。

孫權知他要單獨表述意見,就拉著他的手說:「卿欲何言?」魯肅回答說:「魯肅說:「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孫權聽完,嘆息道:「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三國志·魯肅傳》)。

時周瑜正在外地,魯肅勸孫權將他召回。

周瑜歸來,更堅定了孫權的抗曹決心。

孫權授權周瑜,讓他主持戰事,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幫助周瑜運謀劃策。

終於在赤壁大敗曹兵。

大戰結束,魯肅先行歸來。

孫權聚集眾將,大張旗鼓地迎接他。

魯肅進殿拜見孫權,孫權起身向他示敬,並對他說:「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魯肅趨前幾步,搖頭說:「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魯肅就座後,才徐徐舉鞭說:「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三國志·魯肅傳》)。

孫權聽後,開懷大笑。

此後愈加倚重魯肅,把他稱作自己的鄧禹。

赤壁戰後,劉備派人謁見孫權,請求借荊州。

呂范等將領勸孫權扣留劉備,周瑜在外地,也上疏陳說此意。

唯魯肅從全局考慮,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以孫劉聯合,共同抗曹。

魯肅說:「您(孫權)固然神武蓋世,但曹操的勢力太大了。

我們剛剛占有荊州,恩德信義尚未廣行於民眾。

如果把荊州借給劉備,讓他去安撫百姓,實是上策。

因為這樣一來,曹操多了一個敵人,我們多了一個朋友。

」孫權同意了魯肅的主張。

曹操聞孫權借荊州給劉備的消息時,正在寫信,震驚之下,落筆於地。

周瑜病危,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代替自己。

信中說:「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三國志·魯肅傳》)。

孫權採納了周瑜的建議,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接替周瑜統領部隊。

周瑜私屬部隊四千多人,以及原來的奉邑四縣,全都轉歸魯肅所有。

魯肅開始時駐守江陵,後移兵下駐陸口。

威望恩義,大行於眾,部屬增加萬餘人,被任命為漢昌太守、偏將軍。

十九年(214年),隨孫權攻破皖城,改任橫江將軍。

在此之前,益州牧劉璋法度綱紀頹敗廢弛,周瑜、甘寧等人曾勸孫權藉機攻取蜀地。

孫權就此事徵詢劉備的意見,劉備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假意對孫權說:「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三國志·魯肅傳》)。

孫權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然而,後來劉備卻向西進軍,圖謀吞併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

孫權明白劉備的意圖後,勃然大怒,罵道:「猾虜乃敢挾詐」(《三國志·魯肅傳》)!對劉備深為不滿。

單刀赴會

魯肅影視形象(3)時魯肅與關羽鄰界統兵,疆土犬牙交錯,多次發生摩擦。

魯肅顧全大局,總是以友好的姿態安撫雙方。

劉備平定益州,孫權請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不肯。

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

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

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魯肅為了大局,邀請關羽相見,提出各自將兵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將軍們各帶單刀赴會。

魯肅做出決定後,他部下將領怕出變故,勸魯肅不要輕蹈險地。

魯肅毫無畏懼,他說:「事到今日,應該把話說清。

劉備辜負國家,是非尚未論定。

關羽又能怎麼樣呢?」毅然赴會。

會上,魯肅數次指責關羽:「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魯肅話音未落,荊州方面的一將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魯肅當即大聲喝叱,辭色嚴厲。

關羽此時也操刀而起,對那人說道:「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三國志·魯肅傳》)!用眼光示意那人離去。

單刀會沒有結果,雙方僵持不下,戰爭一觸即發。

時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害怕失去益州,派人跟孫權講和。

雙方議定,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

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屬劉備。

孫、劉休兵罷戰。

魯肅去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孫權親為舉辦喪事,並參加了他的葬禮。

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孫權始終不忘魯肅在東吳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他稱帝登壇祭天時,他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三國志·魯肅傳》)。

魯肅遺腹子魯淑長大後,歷任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假節、夏口督,他治軍嚴整, 有才幹,於274年病逝,由其子魯睦承襲爵位並統領兵馬。

5

歷史評價

編輯

陳壽:①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

②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

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三國志》陳評

孫權:①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②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③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

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

』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

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

——《三國志》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

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

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①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②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三國志》

孫元晏: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

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吳•魯肅》

周曇: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

公瑾窘飢求子敬,一言才起數船歸。

——《三國門•魯肅》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惇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

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嘆法正之死。

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

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②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墮其始志也,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

身遽死而授之呂蒙,權之忮無與平之,羽之忿無與制之,諸葛不能力爭之隱,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

肅之死也,羽之敗也。

操之幸,先主之孤也。

悲夫!——《讀通鑑論》

6

魯肅之死

編輯

益州牧昭武將軍

7

魯肅之墓[1]

編輯

魯肅墓地至今說法不一,據《帝鄉紀略》、歷代《泗州志》、《泗虹合志》記載:「魯肅臨淮人。

《三國志》:『肅卒於臨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

」歿後歸葬故里,此屬常理。

根據舊志推論,魯肅墓已沒於泗洪縣臨淮鎮南境的洪澤湖中。

魯肅故里臨淮鎮糧管所院內現仍保留「子敬泉」井一口,該井位於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於井外池水二尺許,為一奇觀。

魯肅的陵墓有好幾處,到底在哪,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一、湖南省岳陽市墓址:

魯肅於公元217年卒於岳陽,岳陽是魯肅生前鎮守的城池,岳陽樓最早即是魯肅的閱兵台,岳陽魯肅墓位於岳陽市岳陽樓以東約500米處。

墳堆聳立如丘,高8米,直徑32米,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周圍砌有石欄杆。

顯得肅穆莊重,使人肅然起敬。

公元215年,魯肅率重兵屯守巴丘(岳陽)。

公元217年因病卒於任上,年僅46歲。

魯肅在陸口和巴丘的六、七年間,始終維護孫劉聯盟,迫使曹軍不敢南征,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聰明才智。

因此晉人陳壽在《三國志·吳志》中稱讚魯肅任職荊州時"威恩大行"。

岳陽這一帶自古尊他為"賢人",岳陽舊祀六賢,其中一個便是祀的魯肅;岳州人修了魯肅墓,建了魯肅將軍廟(已毀),崇拜至深。

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的《巴陵縣誌》均有魯肅墓的記載。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巴陵知縣周至德對墓陵進行過一次修葺。

1915年,北洋軍閥曹錕來岳陽時,又修整了一次,重刻了墓銘。

墓碑兩側的石柱上刻著一副對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墓頂上有一小亭,亭中堅一石碑,碑上刻著曹錕撰寫的銘文:"距今1698年,漢建安二十二年,東吳水上將軍魯肅卒於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於斯。

余在岳陽,過其冢下,想見其為人,為之徘徊留連不去。

舊冢有亭,褻不容人,余從而修葺之,而為之銘曰:公德於斯,卒於斯,而葬之於斯。

嗚呼,公足以千古!"這就是四十年前人們所見到的魯肅陵墓。

後來亭毀碑失,只存墓壟。

1984年,岳陽市按原貌進行重修。

1956年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二、湖北省武漢市魯肅墓:

武漢漢陽龜山古稱大別山,後因紀念魯肅改為魯山,到明朝才改成現在的名字。

魯肅墓原位於龜山南麓,1955年因修建長江大橋而遷至山腰的鼎園。

三、江蘇省鎮江市魯肅墓:

此墓位於鎮江市北固山,但由於戰亂,原墓地已經不知所蹤,如今位於北固山上的魯肅墓是近代所立,與東吳猛將太史慈墓相毗鄰。

在鎮江東郊大學山上(原鎮江一中,現外國語學校校園內)有一魯肅墓,大學士山因魯肅而得名。

此墓為魯肅的衣冠墓。

墓碑正面寫:三國東吳魯肅墓舊址紀念碑記。

背面寫:魯肅墓,據郡志稱:在城東大學山直指庵後。

即今本校南山北側。

清乾隆間,鎮江著名詩人鮑皋展拜魯墓時,曾有詩云:「破虜封何在?巍然魯大夫。

霸圖更代有,長者至今無。

日暮煙平塹,江春酒滿壺。

指囷猶可作,差免哭窮途。

」魯大夫嘉行高誼,詩可概見。

墓前原有「後漢東吳魯大夫墓」碑石一座,解放初期尚存,後校園屢經變革,墓及碑石俱漸次湮沒。

癸酉(1993年)秋,市文管會為集中三國景點,移建墓址於北固山麓,致使魯墓原址蕩然無所指認。

為弘揚民族文化,保存歷史原貌,以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教育莘莘學子,特於魯肅墓舊址鐫石立碑以示紀念。

1994年7月,楊積慶撰,鎮江第一中學立。

鎮江還有一處傳說為魯肅墓。

根據解放後的新發掘以及清康熙、光緒年間的地方志記載,魯肅墓在諫壁苦竹村的小瀆山(今新區大港新竹村)。

該村村民王瑞祥發現了魯肅墓的墓碑,經考古人鑑定,此碑為民國初年所立。

魯肅墓位於小瀆山方竹里竹園,背依青龍山,橫枕萬里長江,面對鳳凰山,是有山有水有龍有鳳的風水寶地,清咸豐以前諫壁附近的小山,都遍布樹木和山竹,風景宜人,是葬墓的理想地帶。

不過歷史專家更多的傾向於魯肅墓在鎮江的說法。

8

人物點評

編輯

魯肅

魯肅死後,孫權評價他有二長一短:「子敬東來,致達於孤。

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

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

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失二長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孫權肯定了魯肅的榻上策和赤壁戰前的主戰意見,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對借荊州問題進行了翻案。

其實,孫權的指責是不公正的。

在曹、劉、吳三家鼎立紛爭的局勢中,唯獨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這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也是孫權、周瑜、呂蒙、陸遜不如魯肅的地方。

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

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魯肅才配稱得上戰略家。

魯肅也是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易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使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

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

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

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占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

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

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並為之竭盡全力。

魯肅漫畫形象(3)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

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

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

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

「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

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吳書》說,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

治軍嚴整,禁令必行。

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又善言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現在看來,這評價頗為得體公允。

總之,魯肅是一個又偉大又可憐的人。

魯肅

9

人物評價

編輯

陳壽:①少有壯節,好為奇計。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

②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盪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

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三國志》陳評

孫權:①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②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③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

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

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

』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

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④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

——《三國志》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

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

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周瑜:①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②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三國志》

孫元晏: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

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吳•魯肅》

周曇: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

公瑾窘飢求子敬,一言才起數船歸。

——《三國門•魯肅》

王夫之: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趨事會,君子之所賤,抑英雄之所恥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

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嘆法正之死。

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

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②然而肅之心未遽忿羽而墮其始志也,以義折羽,以從容平孫權之怒,尚冀吳、蜀之可合,而與諸葛相孚以制操耳。

身遽死而授之呂蒙,權之忮無與平之,羽之忿無與制之,諸葛不能力爭之隱,無與體之,而成謀盡毀矣。

肅之死也,羽之敗也。

操之幸,先主之孤也。

悲夫!——《讀通鑑論》

王士楨:將相江東美,英風壓上流。

魯公最忠烈,慷慨借荊州。

黎東方: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

——《細說三國》

白壽彝: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

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活動家。

龍步根:東吳謀臣魯肅,不僅具有一個大政治家的膽略、卓識和政治的、軍事的和外交的才能;而且還具有不為一已私利,忠誠於國家大業的可貴品質。

因此,在三國眾多英雄人物中,東吳的魯肅可說是叱吒風雲的「人傑」了。

「推魏氏百勝之舉,開孫權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

在那個精英薈萃的時代,為東吳立下了不朽的勳業。

但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寫成一個忠厚而略顯平庸的長者,成為諸葛亮和周瑜之間鬥智的陪襯,這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的。

②魯子敬的這種高貴品德,不正是人們感到魯肅形象的可親可敬嗎?這非周瑜、張昭所能及也。

——《大政治家魯肅與「吳中對策」》

魯肅電影版(3)  張大可:魯肅是東吳名將,他有智有勇,堪與周瑜媲美,若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恐較周瑜還略勝一籌;但在《三國演義》中、戲劇舞台上,魯肅恰似一位仁慈的長者,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經常為周瑜、諸葛亮鬥智施謀所戲弄,顯出一副愚相,然而,《三國演義》和戲劇舞台,都是藝術創造,不是史實記載,從藝術角度看,可稱生花妙筆,若從史學角度講,可是歷史的顛倒和歪曲。

曾在歷史風雲變幻中活躍一時的魯肅,他的心計絕不後人。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贊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吳書》說他「善談論,能文屬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魯肅》傳及裴注)。

這才是史家的實錄。

——《三國人物評傳》

尹韻公:諸葛亮和魯肅一樣,都是三國時代最有眼光的傑出外交家。

——《孫權傳》

周思源:魯肅大智大勇、臨危不懼、多謀善斷、坦蕩豪爽、能言善辯、堪稱一代豪傑。

——《正說三國人物——魯肅》

易中天:魯肅是一個很俠義,很豪爽的人……而且魯肅也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人。

——《易中天品三國·隆中對策》

曹錕撰寫的銘文:距今1698年,漢建安二十二年,東吳水上將軍魯肅卒於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於斯。

余在岳陽,過其冢下,想見其為人,為之徘徊留連不去。

舊冢有亭,褻不容人,余從而修葺之,而為之銘曰:公德於斯,卒於斯,而葬之於斯。

嗚呼,公足以千古!

墓碑對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

《魯肅墓》:年少粗疏未可輕,榻邊視畫最分明。

直將諸葛同心事,空被張昭識姓名。

大業竟從身後定,豐碑自向墓前橫。

指因風義人爭說,細故何能概一身。

先是,劉璋綱維頹弛。

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

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

」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

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近取。

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

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權為舉哀,又臨其葬。

諸葛亮亦為發哀。

權稱尊號,臨壇,願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肅遣腹子淑既壯,濡須督張承謂終當到至。

永安中,為、都亭侯、武昌督。

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

所在嚴整,有方干。

鳳皇三年卒。

子睦襲爵,領兵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

東吳諸將,魯肅為首,夢三國老好人魯肅

說起東吳諸將,大家想起最多的無出江東四英。其中,周瑜「長壯有姿貌」。其人「雄烈,且膽略兼人」。助孫策奪取江東,破曹操與赤壁,攜威猛之師下南郡等地。呂蒙,「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陸遜...

三國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那麼短命呢?

我所知道的,東吳先後7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恪、丁奉、陸抗,並非都短命。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名將和謀臣可謂是家喻戶曉,尤其是對武將的排名以及知名度,總是能引來無數爭議...

閒聊東吳四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自古就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三國時期的東吳 在演義似乎是戲份最少的一國 (蜀國光壞太大 魏國曹操太顯眼)但江東的人才不少 文有張昭闞澤顧雍 武有甘寧凌統太史慈 當然 在江東首推的除了英年早逝的小霸王...

誰才是三國最強大腦?曹操、劉備、孫權?

一、赤壁戰後曹操的戰略選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曹操戰敗後,孫、劉聯軍進逼江陵,與曹操守將曹仁相持大戰。劉備利用周瑜和曹仁相持的機會,平定荊州南部武陵(治所臨沅,今湖南常德)、零陵(治...

歷史上魯肅的才能真的比諸葛亮差嗎?

魯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戰略家、外交家。作為東漢末年東吳都督,魯肅死的時候,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來為他弔喪,可見魯肅的重要性。智者之間是惺惺相惜的,而君主與臣子之間也能像魯肅與孫權一樣。 魯...

他向孫權說了一句話,嚇得曹操連筆都握不住了

一提起魯肅,人們總想起那句歇後語: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塗事。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魯肅都給人一種忠厚老實、毫無主見,跟在周喻和諸葛亮後面唯唯諾諾甚至被他們戲弄...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