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意思 丨 胯下之辱非常人所能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起韓信,應該說是婦孺皆知,他甚至比權傾一時的某些帝王將相還要有知名度。
不過,其名聲經久不衰,與其說得益於其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赫赫武功,不如說得益於其所受的胯下之辱。
韓信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可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出道之前的韓信,家產估計沒什麼值得驕傲的,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不知是豪俠仗義,還是英俊瀟洒,韓信竟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蹭飯吃。
這小官呢,又不好說他,說了呢面子上也過不去,於是,想來想去,想了個點子,讓他老婆出面,反正罵也只是罵些頭髮長、見識短之類的,背點黑鍋也無所謂。
什麼點子呢?就是有意提前吃飯時間,要麼就把飯端到內室去吃。
等韓信來時飯已經沒了,飯沒了,看你怎麼辦?這一回二回沒在意,三回四回韓信可就看出點門道了。
韓信就想——這不成心作踐我嗎?有事就明說嘛,別給我整暗的。
於是,他甩門而去,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唉,這也怪不得人家,人家不是不好說嘛。
蹭飯多少也要講交情深淺的,你不懂人情世故,雖然朋友是用來麻煩的,但有時也要替別人想想,怨不得別人。
為了補充點營養,韓信只好到淮水邊去釣魚,這個來得容易,又不要錢,還不會受人白眼。
不過,屋漏偏逢連夜雨,這魚並不因他窮而獻身,大半天也釣不到一條,只得眼巴巴看著河水發獃。
不知是韓信根本不會釣魚,還是想學學姜子牙想釣條「大魚」,反正什麼魚都沒搞著。
不過,好在釣到了一個洗衣服的老太婆的「芳心」。
這老婆婆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
這樣一連幾十天,可真的不簡單。
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
」誰知這老太太並不領情,聽了很生氣,說:「你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罕你報答我?」至於其他潛台詞也就沒說了,你看你那落魄的樣子,還要我來接濟你。
等你有了錢,我也化成灰了,還能等到你有出息?
韓信聽了非常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韓信後來的宏圖大業估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此。
有個愛惹事生非的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而且常佩帶寶劍,卻不苟言笑,以為他膽小裝樣的,就像某些人從不看書,書房裡擺滿了書;並不近視,卻要配付眼鏡一樣,掛掛羊頭,賣賣狗肉。
於是,少年便在鬧市攔住韓信,並挑釁說:「你要是爺們,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
」
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在故意找茬,替韓信捏把冷汗。
也許韓信那時心思並不在此,內心在謀劃將來的宏圖大業,也許是由於沒有吃飽沒有力氣與他爭鬥,只見他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義無反顧地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引得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
韓信呢,也沒多大反應,旁若無人、自顧自搖晃著走了,只留下那「古惑仔」在那驚訝了半天——天底下還有這種人?真是服了。
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不過,韓信這傢伙還真的得感謝這次不同尋常的遭遇,一次小小的「胯下之辱」成全了他幾千年的英名。
後來,韓信成就了一番偉業。
或許是受劉邦回鄉時志得意滿的感染,或許是想炒作炒作自己,回到家鄉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拿重金酬謝當年救他的老婆婆,然後便去找那個叫他鑽褲襠的人。
別人都以為韓信要去雪恥,誰知他表現得很是大度,他用比給老婆婆更多的銀兩,感謝當年侮辱他的這個人。
有些人認為,叫他鑽褲襠的人激發了他的鬥志,激勵他不斷進取,促成了他的一番事業。
不過,其真實原因不得而知。
確實,生活中總會有挑釁,總會有羞辱。
有時我們需要忍辱負重,需要不計眼前得失。
如果逞一時之能,斗一時之氣,於人於己,沒有任何好處。
諸葛亮活活氣死周瑜可以說就是最有力的反面教材。
赤壁之戰結束,孫劉聯軍大勝,曹操敗走。
孫劉兩家此時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荊襄之地。
劉備沒有領地,急欲取荊襄之地為基業。
而孫權也欲全取荊襄,這樣可以據長江之險,與曹操抗衡。
劉備和孔明提兵屯於油江口,準備奪取荊州。
周瑜見劉備屯兵,知道他有奪取荊州的意思,便親自赴油江與劉備談判,而且打定主意談判若是破裂,就先打劉備,再取南郡。
劉備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諾只有當東吳攻不下南郡自己才能攻取,而心中其實憂慮,他怕東吳攻下南郡之後,自己無處容身。
孔明卻寬慰他說:「盡著周瑜去廝殺,早晚教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
」
那時曹操雖走,卻留下猛將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將夏侯敦守襄陽,攻打有著相當的難度。
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時候,也確實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吃了好幾次敗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終於還是將曹仁擊敗。
當他來到南郡城下,準備進城的時候,卻發現城池已被趙雲襲取。
這時,又有探馬來報,荊州守軍和襄陽守軍都被諸葛亮用計調出,城池已都被劉備奪取。
周瑜十分憤怒:「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白白拱手送與人家,著實讓人氣惱。
劉備取了荊州之地後,周瑜要魯肅去討說法,劉備狡辯道荊州本是劉表的地盤,如今劉表雖然死了,可是他兒子還活著,我作叔叔的輔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盤怎麼不行?這聽起來似乎有理,但不久劉表之子劉琦死了。
魯肅再去討時,孔明又一席強辯,說什麼劉備是皇族,本就該有土地,何況劉備還是劉表的族弟,這是弟承兄業,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也曾盡力之類的話,令魯肅這個老實人不知道如何應答。
到最後,魯肅終於也勉強承認荊州算暫時借東吳的,但要取了西川再說,還立下文書。
此時劉備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動孫權用嫁妹之計將劉備賺往東吳而謀殺之,繼而奪取荊州。
但不想此計被諸葛亮識破,便將計就計讓劉備與吳侯之妹成了親。
當歲末年終,劉備依孔明之計攜夫人幾經周折離開東吳時,周瑜親自帶兵追趕,卻被雲長、黃忠、魏延等將追得無路可走,岸上軍士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又羞又氣,再次金瘡迸裂。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沒有絲毫取川的跡象,此時曹操為了瓦解孫劉聯盟,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於是周瑜再遣魯肅去討荊州。
孔明再次狡辯一番,為自己找理由。
周瑜還設下「假途滅虢」之計,名為替劉備收川,其實是奪荊州,不想又被孔明識破。
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幾路人馬殺來,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再次迸裂,昏沉將死,臨終作書與孫權薦魯肅代己之職,同時,聚眾將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
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
」死前,他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看看,好端端的一個將帥之才活活被諸葛亮氣死了,如此淺衷狹量,成不了大事不說,還為天下人恥笑,無乃悲哀乎?
吳王夫差也使越王勾踐遭受了「胯下之辱」,恥辱使得勾踐日日臥薪嘗膽,那滋味夠他受的,但他終究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一位霸主,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雖然最後夫差戰敗求降不得,只得自殺了事。
但我們並非和勾踐一樣,是為了報復而不忘恥辱,而是要學韓信不忘「胯下之辱」,感謝這種難以忘卻的「激勵」,為的是自身的進步。
可以說,日後的成功,就是最好的「雪恥」。
當然,我們也不可效仿蜀後主劉禪,面對羞辱無動於衷,毫無羞恥之心。
據史書記載,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
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等有才能的文武大臣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
後來,這些輔臣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被魏國滅了,劉禪因此投降被俘。
劉禪被俘後,被送到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
一次,司馬昭為了試探劉禪有無異心,特設宴款待劉禪,並故意以蜀地歌舞助興。
聽到蜀樂,蜀國舊臣油然湧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
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裡有歌舞看,有美酒喝,有美女陪,我過得很快樂,想什麼西蜀國呢?」
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
」劉禪聽後,牢記在心。
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
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麼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
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
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的典故。
東吳諸將,魯肅為首,夢三國老好人魯肅
說起東吳諸將,大家想起最多的無出江東四英。其中,周瑜「長壯有姿貌」。其人「雄烈,且膽略兼人」。助孫策奪取江東,破曹操與赤壁,攜威猛之師下南郡等地。呂蒙,「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陸遜...
擁有頂級戰略家的劉備集團為何迅速敗亡?外交實在太過拙劣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即將拉開帷幕時,劉備藉口要聯合黃巾殘黨、擾亂曹操後方去了汝南,脫離了袁紹。後來,曹操進攻汝南,劉備投奔荊州劉表。正是在這裡,發生了「髀肉之嘆」的故事,講的是劉表宴請劉備,劉備...
四大名將虎視眈眈,但諸葛亮出現誤判,後果太慘痛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荊州問題,是三國格局的基本問題。對荊州問題的探討,多半集中在關羽的作為上面,可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受重視的程度卻不夠,那就是東吳奪取荊州的決心。這個決心才...
看了100遍三國,才知道竟然藏著一個大梟雄,統治江南50年
三國鼎立時期,群雄爭霸,人才輩出,三國中對於人物的描述刻畫的都非常形象。猛然看三國,好像對於諸葛亮、曹操、劉備等的描寫過於頻繁,雖然三國爭霸,是劉備、曹操和孫權,但是東吳這段的描寫,對於魯肅、周...
三國濃縮的哲理故事,第三個讓司馬昭當場大笑蜀國主公,真是丟臉
各國主要人物:魏國 :曹操 、曹丕、曹植、曹沖、夏侯淳、夏侯淵、許褚、典韋、張遼、徐晃、龐德、司馬懿蜀國:劉備、劉禪、關羽、張飛、張雲、馬超、黃忠、諸葛亮、龐統吳國:孫權、孫策、孫堅、周瑜、黃蓋...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你們知道出處在哪裡嗎?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有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
能在無形中化解敵我雙方衝突尋求彼此間利益最大化方才是真能人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魯肅是個令人佩服的「和事佬角色」,出發點既要從東吳大局出發,又要兼顧孫權最為掌門人的眼前利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