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是羅貫中好友,但他沒看過三國演義,以致兵敗身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末農民起義,自劉福通起兵,迅速成燎原之勢,元政府無能為力。

經過十餘年的相互吞併,公元1363年,起義軍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方。

這三方暫時對滅掉元政府興趣不大,在南方相互攻殺,最終朱元璋勝出。

當時,陳友諒實力最強,占據了長江中上游區域,發展勢頭很快,他首先將矛頭瞄準了朱元璋。

朱元璋分析形勢,認為張士誠守成之人不足為慮,而陳友諒志在必得,此戰必打。

再者,綜合實力對比來看,陳友諒雖然兵多,但是弒主上位,不得軍心。


於是,中世紀世界最大規模水戰在鄱陽湖展開!

陳友諒60萬大軍圍洪都(南昌),屬客軍,但水戰是陳友諒的強項。

朱元璋率20萬迎戰,先派兵守涇江口、南湖嘴,將陳友諒關在鄱陽湖上,關門打狗。

陳軍戰艦高大,朱軍船小,第一天雙方互有勝負;第二天,徐達利用陳軍大船行動不便的劣勢,主動出擊,打垮陳軍前隊,朱軍逐漸占據優勢,陳友諒用大量火炮猛轟,雙方膠著。

晚上,陳友諒召開軍事會議,認為要發揮大船優勢,集群推進,碾壓朱元璋。

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天才想法:把戰艦用鐵索連起來!如果你覺得很眼熟,接下來的場景更眼熟:第三天,陳友諒的巨艦綿延十餘里,遠望如排山倒海,朱元璋苦苦支撐。

下午,東北風起,朱元璋的火船出發,陳友諒的艦隊陷入一片火海,鄱陽湖頓成人間地獄。

陳友諒的敗亡命運就此決定,一個月後被殺。

歷史暢銷書作家當年明月略帶調戲地說,陳友諒應該認識羅貫中,可能當時三國演義還沒寫完,或者寫完以後沒送給陳友諒一本。

陳友諒鄱陽湖之敗帶有很大的偶然性。

陳友諒兵多裝備好,對地形不熟,鐵索橫舟能夠增強穩定性,而且風向一直是朝著朱元璋方向,朱元璋根本不具備火攻條件,後來的天氣變化有很大偶然性。

實際上,鐵索連舟之後,朱元璋毫無還手之力,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奇怪的是,陳友諒是文人出身,早年是個文官,頗有些文化,但主帥越是有文化,似乎就越不喜歡用有文化的人。

陳友諒的參謀團隊一塌糊塗,縱觀陳友諒一生,一直是他本人拿主意,不知是沒有人才還是他聽不進去。

六百年以後,北大才子張國燾執掌紅四軍,最喜許世友這樣的猛將,對文人參謀不感興趣。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根本沒辦法送給陳友諒。

羅貫中的老師施耐庵做過陳友諒幕僚,羅貫中本人那些年,則一直在蘇杭一帶活動,那裡是張士誠的地盤。

張士誠也不重視知識分子,羅貫中則有更多精力寫《三國演義》。

大約在1370年,鄱陽湖大戰7年後,才寫成十二卷,一直洪武年間才寫完。

洪武十三年,羅貫中來到福建建陽,尋求作品出版,但未能實現,終其一生也未見成書,更不可能送給陳友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朱元璋的豪賭——鄱陽湖之戰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從布衣到皇帝,其傳奇的一生中有許多敵人,也經歷了無數的戰鬥,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威脅最大的只有陳友諒,最驚險的戰鬥發生在鄱陽湖。

決定天下的歸屬,赤壁之戰的原型

東漢末年到西晉再次統一天下的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讓人感興趣的時期之一,不在於英雄輩出,也在於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戰役,這其中當屬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更讓人津津樂道。 熟悉名著《三國演義》的都...

解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鄱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不同勢力的起義軍還需要一決勝負。在這其中,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鄱陽湖之戰

古代水戰,以赤壁之戰名氣最大,不僅是借東風一事,諸如草船借箭、苦肉計一等皆深入人心。實際鄱陽湖之戰也是一起以少勝多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同樣,借了一場巧合的東風,並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