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雄鄱陽湖:朱元璋怎樣打贏這次史無前例的水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1363年8月30日,碧波萬頃的鄱陽湖上忽然帆影密布。

數百艘巨艦一字排開,高達十餘丈的龐大船身全都漆成朱紅色,就像一座雄偉的水上要塞一般橫亘在湖面中央,堅不可摧。

這支紅色艦隊咄咄逼人的陣勢,讓他們面前的敵人相形見絀——這支艦隊不僅船隻小,型號混雜,數量也不多。

戰場勝負似乎已然註定。

不過,有一個人不這麼認為。

此刻,他正在一艘白色桅杆的戰船里屏息凝神,準備發起一場史無前例的水上決戰。

▍大江南北孰為尊:陳友諒 VS 朱元璋爭霸戰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

天下群起響應。

徐州芝麻李、彭大,濠州郭子興,湖北彭瑩玉、徐壽輝等,都打著「紅巾軍」的旗號遙相呼應。

紅巾軍起義

經過一系列混戰,紅巾軍起義逐漸從反元暴動轉化為群雄爭霸。

在南方,乞丐游僧出身的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事業,以應天府(南京)為中心逐步擴張勢力範圍。

在他的西面,是已經吞併徐壽輝而自稱「大漢皇帝」的陳友諒。

兩個野心勃勃的梟雄註定要展開一場爭奪長江以南霸主地位的較量。

陳友諒控扼上游,擁有安慶、九江、武昌三個戰略重鎮,「地險而兵強,才剽而勢盛」,僅水軍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

因此他率先發動了對朱元璋的進攻。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統率水陸大軍約10萬人,越過朱元璋的長江防線,兵臨應天城下。

朱元璋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將敵軍水師從寬闊的江面誘入狹窄河道,並設伏夾擊。

陳軍中伏敗走,恰逢江水落潮,百艘巨艦擱淺。

進退無路的陳軍大部被殲,陳友諒坐小船狼狽逃回九江。

朱元璋乘勝追擊,在一年內陸續攻克江西湖北廣大州縣,收降驍將丁普郎、傅友德等人,實力大為增強。

元末群雄爭霸形勢圖

應天之戰後陳友諒退守武昌。

他收拾軍馬,並修造了更多的戰船,依然保有很強的實力,準備伺機反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割據兩淮和蘇南的張士誠與元軍配合,圍攻安豐(今安徽壽春)的紅巾軍領袖小明王韓林兒。

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援。

安豐是應天北方屏障,唇亡齒寒,朱元璋不得不率兵渡江解圍。

陳友諒乘機發起進攻,他的大軍從武昌傾巢出動,兵力號稱80萬,溯江東下,包圍了重要的戰略樞紐——鄱陽湖畔的洪都(今江西南昌)。

龐大的水師浩浩蕩蕩地從長江口駛入鄱陽湖集結。

陳友諒用來攻城的主力既不是步兵,也不是火器,而是他這支經驗豐富的水師,以及眾多令人生畏的巨艦。

一片征帆驚破浪:古代中國的戰船和水戰戰術

與西方不同,中國古代水戰的主戰場並非海洋,而是江河湖泊。

因此,中國古代水戰戰船、裝備和戰術也別具一格。

從秦漢到明初的一千多年時間,中國內河戰船的基本型式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主要可分以下三類:

1.大型戰船:

這類戰船以樓船為代表。

簡單來說,樓船就是在一個大型平底船的甲板上修築起最高可達十餘丈(約30米)的多層建築。

每層建築四周都設有胸牆,在第一層周圍又用木板圍成戰格,胸牆與戰格上均開有箭孔和矛穴,即可遠攻,又可近防。

樓船

船上空間很大,甲板上能夠走馬,據說可以裝載上千名士兵。

樓船還備有檑石、鐵刺等防禦武器,甚至可以搭載拋石器之類重型投射武器。

樓船還有一種別具特色近距打擊武器——拍杆,安裝在船頭和船身四周,是一種頂端裝有巨石或鐵錘的長杆,利用槓桿、繩索和輪軸控制,用於拍擊靠近的敵船。

在水戰中,樓船被作為主力艦和旗艦來使用,是名副其實的水上堡壘,其高大的外形有利於居高臨下投射火力,對敵艦形成壓制。

此外,船上搭載的眾多兵員器械也可有力支援其他戰艦的作戰。

但是,樓船的臃腫體量導致動力性和機動性很差,高大的上層建築也不利於船的穩定性,不耐風暴,不能遠洋。

2.中型戰船

這類戰船以艨艟為代表。

「外狹而長曰沖,以衝突敵船。

」艨艟的外形比樓船小得多,整個船艙與船板由牛皮包覆,可作防火之用,兩舷各開數個槳孔便於划船,每層船艙四面皆開有箭孔和矛穴。

艨艟作為輕快的先鋒戰艦,強調機動性。

艨艟

3.小型戰船

比艨艟外形更小的船稱之為走舸。

這類小船防護簡單,僅在船舷上搭建簡單的胸牆作為防禦。

走舸往往以其速度和機動性優勢被用作突襲敵艦的利器。

在實際作戰中,水師統帥利用各類船隻的特性進行協同作戰。

樓船作為水上堡壘主要通過體量和火力壓制敵艦;艨艟利用自身機動性進行衝撞或接舷戰;走舸則負責偵察、騷擾和奇襲。

此外,占據上游、爭奪上風、根據水文環境部署攻守等一系列複雜的戰略戰術應對,也是水師統帥必須考慮的問題。

紅蓮出水巨舸傾:決戰鄱陽湖

陳友諒這次出兵,成敗的關鍵在於能否迅速攻克洪都。

漢軍的巨型樓船高十餘丈,上下分成三層,樓層與樓層之間互相聽不見說話,每一層都放置了走馬柵,據說可載運3000餘人。

陳友諒的如意算盤是動用巨艦乘漲潮之機強行停靠臨河(贛江)而立的牆垣。

這樣,樓船上的大量士兵就能輕易躍上城牆,一舉破城。

一到洪都,陳友諒頓時傻眼。

他的樓船怎麼也靠近不了城牆。

原來朱元璋事先已做準備,將原本緊貼著河岸的城牆重新改建,向後移了三十步。

鄱陽湖裡的漢軍水師只好硬著頭皮登陸攻城。

人多勢眾的漢軍步兵手持竹盾向洪都城撫州門蜂擁而來,有幾處城牆在他們不惜代價的進攻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要失守。

關鍵時刻,洪都守將鄧愈率軍及時出現在城牆破損口處,用火銃打了敵方一個措手不及。

漢軍暫時撤退。

鄧愈抓緊時間在城牆破損處樹立起木柵作為臨時防禦工事。

漢軍再次猛攻,守軍一邊用火銃射擊,一邊立柵。

城防司令都督朱文正也親自趕來督戰。

經過徹夜激戰,終於擊退了漢軍的輪番進攻,築好了排柵。

不久,守軍又在新城門一帶打敗了漢軍。

漢軍攻城接連失利,在重新補充了人員和器械後轉而進攻水關,企圖破柵而入。

朱文正指揮將士用長槊伸出木柵進行刺殺。

柵外的漢軍先鋒隊企圖奪槊,後面的人繼續突進。

朱文正立即鍛造大量鐵戟、鐵鉤,分發給將士繼續禦敵。

這些武器都有橫向伸出的利刃,敢於冒險搶奪的漢軍手掌被利刃割爛,血肉模糊,被迫退了回去。

至此,陳友諒已經黔驢技窮,洪都城依然牢牢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知道洪都被圍的消息後立即從江北回師,集結了20萬大軍趕來增援。

七月,援軍到達長江至鄱陽湖的入口。

朱元璋的部署顯示了老到的戰略眼光:他不急於進行解圍作戰,而是先派三支部隊封鎖了鄱陽湖的幾個出入口,形成瓮中捉鱉之勢,主力軍再浩浩蕩蕩地開入鄱陽湖。

很明顯,朱元璋的意圖是畢其功於一役,通過一次戰略決戰徹底消滅陳友諒的主力。

陳友諒也深知其中利害,不得不解除對洪都的包圍,轉而全力對付朱元璋。

一場規模史無前例的水戰即將打響。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日,兩軍在康郎山湖面遭遇。

漢軍以樓船為主的巨型戰艦有數百艘之多,首尾相連,全部塗成紅色。

這些樓船又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艦可容3000人,中艦可容2500人,小艦可容2000人。

相比之下,朱元璋的戰艦數量少,噸位小,以機動靈活的艨艟和走舸為主,還有許多徵用的漁船。

雙方水戰戰術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之處是他們都鼓勵「接舷戰」:雙方將士在戰艦靠近時進行白刃戰。

不同之處是漢軍戰艦巨大,可在水戰中橫衝直撞,將對手的小艦撞毀擊沉。

朱元璋針對敵軍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的劣勢,將己方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7月21日,雙方開始交戰。

朱元璋麾下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部率先沖入漢軍船陣中。

戰場上爆發出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密集的箭矢像暴雨般傾瀉下來,各種火器雷鳴般轟響,飛騰的火焰照耀百里之內。

在第一天的戰鬥中,雙方士卒焚溺死者有一二萬之多,鄱陽湖水面被鮮血染紅。

徐達身先士卒闖入敵陣,殺敵1500人,並奪取了漢軍1艘樓船。

另一將領俞通海乘風發射火炮,焚毀漢軍艦隻20餘艘。

混戰中徐達的座艦失火,漢軍乘機反攻。

幸虧朱元璋派軍及時援救才將敵艦擊退。

鄱陽湖激戰場面,樓船、艨艟、走舸的戰術對抗

這時,漢軍猛將張定邊突然對朱元璋的旗艦發動了一次奇襲,朱元璋的船在規避過程中擱淺,情況萬分危急。

朱軍牙將韓成穿著主帥冠服,當著敵軍的面投水。

漢軍信以為真,攻勢略微減緩。

就在此時,常遇春等部駕駛小船趕來增援,張定邊被常遇春一箭射中,被迫退出戰場。

朱軍走舸利用速度優勢對張定邊實施了快速追擊。

據說張定邊被射一百多箭,渾身如同刺蝟,所幸盔甲堅厚,沒有陣亡。

雙方激戰至日落,各自鳴金收兵。

要不是張定邊中了一箭,中國歷史可能會改寫

首戰結束,朱元璋基本摸清陳友諒水師的底細,他胸有成竹,命令徐達率領部分將士返回應天,防止張士誠等人趁火打劫。

7月22日,朱元璋親率水師出擊迎敵。

此時陳友諒做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他認為要發揮自己巨艦大船的優勢,必須維持一個穩固的陣形,各艦進退整齊劃一,形成一個水上要塞群,朱元璋就無法突破。

要做到這一點,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鐵索把船連接起來。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水戰打法,為西方所無,適合在較為平靜的水域使用。

陳友諒的鐵索連環陣果然發揮了巨大威力,相連在一起的紅色樓船,綿延竟有十里之遠,望之如山。

朱元璋連派三支艦隊輪番進攻,因船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

他的右軍也抵敵不住敗退下來。

朱元璋連斬10名退卻的隊長,仍然不能制止。

千鈞一髮之際,部將郭興進言:「非人不用命,舟大小不敵也。

臣以為非火攻不可。

」 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指揮敢死隊員駕駛七條裝滿火藥與蘆葦的船隻(船中還放滿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偽裝成進攻的模樣),衝擊漢軍的鐵索連環陣。

此時颳起了東北風,陳友諒對風向的變化始料未及。

七隻火船橫衝直撞,風助火勢,數百艘首尾相連的樓船彼此脫離不及,相繼燃起大火。

陳友諒的兩個弟弟及一批將領也在大火中喪生,朱元璋軍隊乘勝追擊,斬首2000餘級。

經此失利,漢軍元氣大傷。

陳友諒見形勢不利,欲退往鞋山(今大孤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師攔截,只得斂軍自守,消極避戰。

雙方相持數日。

陳友諒軍心不穩,部下大將相繼叛逃。

朱元璋乘機派軍加強封鎖鄱陽湖至長江的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並出兵攻克了蘄州及興國兩地,又俘獲了數十艘巨艦。

窮途末路的漢軍,只能孤注一擲。

八月二十六日,氣急敗壞的陳友諒集中百餘艘戰艦拚死突圍,企圖從南湖嘴打開一條通道進入長江退守武昌。

艦隊行至江西湖口時,朱元璋以戰艦和火筏四面猛攻,漢軍無法前進,改道涇江突圍,又遭到傅友德伏兵的阻擊。

在伏擊戰中,陳友諒頭部中箭,死於亂軍之中。

他的所謂80萬大軍潰敗了,5萬餘人投降。

尾聲:天命所歸是朱明

36天的鄱陽湖大戰,以朱元璋獲勝而告終。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二月,在朱元璋的窮追猛打下,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投降。

同年,朱元璋回到應天,自立為吳王。

此戰之後,朱元璋不無感慨地對謀士劉基說道:「我不當有安豐之行。

使友諒乘我出,建康空虛,順流而下,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

今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計之下者,不亡何待!乃知天命有所歸也

可見,陳友諒的失敗首先是戰略上的失策。

一不能直搗腹心,頓兵堅城之下,浪費了寶貴的時機;二不能確保後方交通線安全,80萬大軍自困於水泊,被朱元璋一網打盡;三不能得水戰兵法之要,指揮笨拙,鐵索聯舟又導致機動困難而被對方火攻殲滅。

凡此種種,決定了是朱明,而非陳漢,將成為君臨天下的新王朝。

此雖天命,抑亦人謀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

鄱陽湖之戰(1363年8月30日─1363年1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末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在此役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諒,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的勝利,奠定了朱元璋平定江南的基礎,並...

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鄱陽湖之戰

古代水戰,以赤壁之戰名氣最大,不僅是借東風一事,諸如草船借箭、苦肉計一等皆深入人心。實際鄱陽湖之戰也是一起以少勝多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同樣,借了一場巧合的東風,並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成王敗寇而已!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各路興師之軍互相吞併,最後只剩下兩支勢均力敵的部隊:一支是以陳友諒為首的隊伍,占據著以江州(九江)為中心的湖廣、江西等廣大區域,國號大漢;另一支是以朱元璋為首的部隊...

鄱陽湖水戰朱元璋與陳友諒的終極對決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