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上有一場水戰,學者認為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原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研究者認為,《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是作者羅貫中依據歷史素材而進行的藝術創造。
與之同時,又有人將赤壁之戰中的火攻戰術與鄱陽湖水戰相提並論,推測羅貫中的赤壁水戰便是以鄱陽湖之戰為原型,給合《三國志》里的零星記載加以創作的。
下面小編就來說說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元末明初,號稱中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戰——鄱陽湖水戰。
話說,1361年朱元璋開始西征陳友諒,《明太祖實錄》記八月攻下安慶,進占鄱陽湖口。
朱元璋率20萬兵力先至鄱陽湖口,分散兵力把守涇江口及南湖咀,斬斷陳友諒退路,又調信州之兵守武陽渡以牽制陳軍,自己率主力入鄱陽湖。
陳友諒率60萬大軍從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出發往鄱陽湖迎戰,在康郎山水域與朱元璋遭遇。
朱元璋視察以後發現,陳友諒的巨艦用鐵索連在一起,作戰時根本不利於軍隊進退。
於是朱元璋計劃採用火攻戰術來攻打陳友諒,並在事前進行周密部署。
他將自己的戰船分編成十一隊,配備了火器、弓弩,讓手下接近敵艦時先發火炮,再射弓弩。
據《平漢錄》記載,朱元璋下令"乘風縱火,焚其水寨舟數百艘,火熾十里之間,煙焰漲天,湖水盡赤"。
結果陳友諒的主力嚴重受損,戰艦大部分被焚毀,己無力再戰,其左右金吾將軍又臨陣倒戈,士氣更為削弱。
鄱陽湖大戰至此以朱元璋全勝而結束,為朱元璋蕩平諸雄、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國鋪平了道路。
鄱陽湖水戰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縱觀鄱陽湖水戰的整個過程,確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因羅貫中生卒年待考,《三國演義》成書年代也無法確知,學界一般將羅貫中生活的年限定在元末明初。
如果是這個時期,羅貫中對這場聲勢浩大的水戰有所聽聞自然就不足為怪了。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
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鄱陽湖保護區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
被譽為「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傳奇解密,三國赤壁之戰,專家分析歷史上沒發生過,主角其實是朱元璋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到底是不是真的發生過?三國時,曹操率八十萬大軍南下,在赤壁與孫劉聯軍決戰,曹操連舟布陣,被周瑜用火攻打敗;元末時,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陳友諒連舟布陣,被朱元璋用火攻打敗;明...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為何說他是導致中國百年屈辱的「元兇」?
提起羅貫中,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可以說《三國》就是鴻篇巨製啊,但羅貫中作為《三國》的作者,確讓老呂對他百感交集。因為是他導致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啊!
赤壁之戰竟然發生在明朝,羅貫中和施耐庵是師徒,都當過起義軍
元朝末年起義不斷,形成了若干股農民起義軍。其中以從和尚還俗,干起革命的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的三股起義軍最大。表面上他們的目標一致都是反抗元朝的統治,可實際上他們之間的內鬥不斷,恨不得吞掉對方的部隊。
中原爭雄,騎兵爭鋒的古代,這幾場水戰改變了中國歷史
華夏民族從中原崛起,在古代戰爭主要是在中原進行,騎兵和步兵是戰爭的主,早期水軍的作用只是渡河工具。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大軍為渡過黃河,姜子牙提前來到河邊,趕製了47艘大型船隻。《史記·齊太...
決定天下的歸屬,赤壁之戰的原型
東漢末年到西晉再次統一天下的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讓人感興趣的時期之一,不在於英雄輩出,也在於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戰役,這其中當屬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更讓人津津樂道。 熟悉名著《三國演義》的都...
陳友諒是羅貫中好友,但他沒看過三國演義,以致兵敗身死
元末農民起義,自劉福通起兵,迅速成燎原之勢,元政府無能為力。經過十餘年的相互吞併,公元1363年,起義軍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方。這三方暫時對滅掉元政府興趣不大,在南方相互攻殺,最終朱元...
朱元璋擊敗陳友諒之戰隱藏一個離奇的歷史謎團,至今仍未探明原因
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古代兩次大的水戰相似度極高,都以弱勝強,戰爭也決定了歷史走向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在東漢末年,在長江流域發生了一次大的水戰,這次戰役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抗擊曹操,雙方力量懸殊,但孫劉聯軍獲勝,曹操打敗北逃,自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