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驚人的相似?《三國演義》儘是元末明初的影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廣大人民所喜愛,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
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裡面所描寫的部分場景,竟都是以元末明初為藍本來描寫的。
元朝末年,各路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各自為政;仿佛又一次天下大亂。
經過多年混戰,逐漸形成了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三強鼎力的局面。
只不過沒持續太久。
最神似的當屬鄱陽湖大戰了。
當時實力最強的陳友諒與朱元璋展開了殊死對決。
此時陳友諒實力數倍於對手,似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
朱元璋明白自己如果想打下江山,陳友諒是一個必須要拿下的勁敵。
戰前陳友諒擁六十萬大軍,而朱元璋只有其三分之一。
硬碰硬是不可能的了,正當朱元璋絞盡腦汁想如何取勝時,帳下的謀士劉基對朱元璋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於是朱元璋派出原屬於陳友諒部下的康茂詐降,而驕傲自大的陳友諒卻毫無懷疑之意。
竟然接受了康茂的行軍路線,剛登陸的陳友諒軍就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圈,就在此時,朱元璋部下將領徐達、常遇春發起連續攻擊,陳友諒的軍隊惶恐之下無法抵擋,只能向戰船跑去,不料幾乎所有的戰船都擱淺了,陳友諒倉皇奪路而逃。
此次交鋒,陳友諒雖損失兩萬餘人,但主力尚存。
很快,陳友諒捲土重來。
大軍直逼洪都(南昌)城下。
守城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城內軍隊大概四萬餘人,陳友諒久攻不下,就這樣耗了三個月有餘。
這時朱元璋率主力前來救援,陳友諒退到了鄱陽湖一帶。
不久後,兩軍正式決戰。
由於之前吃了敗戰,陳友諒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鐵索相連,全線壓上,想用這樣來增強氣勢,壓倒朱元璋。
正是由於這個舉動,讓陳友諒敗得一塌糊塗,還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了。
看到此景,朱元璋的謀士立即獻計,何不用火攻。
正好當天刮的風向是順風,接下來的結果就如同大家在三國演義中看到的一樣,陳友諒大敗,亂軍中身中數箭,命喪鄱陽湖。
朱元璋經過此戰後,實力大增,很快打敗了張士誠和元軍,建立了明朝。
其實,通過對作者了解,我們就會明白。
羅貫中出生在元末明初這個動盪的年代,自己也加入了這場群雄爭霸中來。
年少時隨父母來到的江南。
有所抱負的羅貫中來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為其獻計獻策。
只不過時運不濟,張士誠在中途降元,又冷落羅貫中,這才使羅貫中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此時的羅貫中已有50多歲了。
經歷太多人情世故的他早已經看透社會。
三國演義正是這時所寫,書中一些打鬥場面及使用兵器或多或少是現實的反映。
至於歷史上真實的赤壁大戰如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帝王逸事|遠勝赤壁,朱元璋一戰定乾坤,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
三國赤壁之戰,得意於《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但有一場大規模的水戰遠遠超過赤壁。這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展開的一場空前絕後、史上規模最大的水戰。
陳友諒是羅貫中好友,但他沒看過三國演義,以致兵敗身死
元末農民起義,自劉福通起兵,迅速成燎原之勢,元政府無能為力。經過十餘年的相互吞併,公元1363年,起義軍形成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三方。這三方暫時對滅掉元政府興趣不大,在南方相互攻殺,最終朱元...
決定天下的歸屬,赤壁之戰的原型
東漢末年到西晉再次統一天下的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讓人感興趣的時期之一,不在於英雄輩出,也在於出現了很多經典的戰役,這其中當屬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更讓人津津樂道。 熟悉名著《三國演義》的都...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為何說他是導致中國百年屈辱的「元兇」?
提起羅貫中,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可以說《三國》就是鴻篇巨製啊,但羅貫中作為《三國》的作者,確讓老呂對他百感交集。因為是他導致中國近百年的屈辱啊!
此人手握65萬大軍,卻被20萬人殲滅,他的失敗成三國演義經典戰役
有人說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是咱們中國歷史上最為精彩的一段歷史,當然,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即便是說這話的人也不一定認真讀過這一時代的正史,大部分人了解三國時代還是通過那部《三國演義》畢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