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鄱陽湖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水戰,以赤壁之戰名氣最大,不僅是借東風一事,諸如草船借箭、苦肉計一等皆深入人心。

實際鄱陽湖之戰也是一起以少勝多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同樣,借了一場巧合的東風,並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



戰前一件事也很重要,就是陳友諒中了朱元璋的計策,以為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是內應,於是率兵直趨朱元璋的老巢應天(現在的南京),沒想到康茂才是詐降,結果中了埋伏,這也和陳友諒求戰心切,傲嬌輕敵的性格脫不了干係。

龍灣大戰,陳友諒雖有巨艦,但遇江水落潮,百艦擱淺。

陳友諒損失慘重,棄艦而逃,以「死者無算,亡戰艦數百」結束了這一回,為後續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還有則是陳友諒的戰略出現錯誤,不應該在朱元璋主力進攻廬州的時候進攻洪都,結果久攻洪都不下而導致士氣低迷,還讓朱元璋從容回師,與他在鄱陽湖展開決戰。


由於有了戰前的空隙時間,朱元璋冷靜分析局勢,化不利為有利,進入江西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水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阻,限制其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多兵大艦的優勢,形成了對陳友諒的戰略包圍,因此從開始便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然而正面交鋒,朱一方仍然沒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因為陳一方擁有巨大的優勢:「友諒集巨艦,連鎖為陣,太祖兵不能仰攻,連戰三日,幾殆」。

戰艦巨大,而且前後相連,這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難題。

有多大呢?高數丈,上下三層,還置有跑馬道,上下層人說話是聽不到的。

觀朱元璋這一邊,戰艦均小巧,很難做到仰攻敵方的巨艦。

最後的「幾殆」實際已經表明朱元璋當時已陷入戰事僵局,幾乎就要戰敗了。

朱元璋也曾考慮過使用火攻,但敵艦高大結實,火攻未必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然而《明史·陳友諒傳》里來了關鍵的一句:「東北風起」。

正是這陣難得的東風,讓他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朱元璋即刻選擇勇敢士兵駕駛7艘漁船,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順風放火,風急火烈,迅速蔓延。

一時烈焰飛騰,湖水盡赤,轉瞬之間燒毀陳軍數百艘巨艦,陳軍死傷過半,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

這一回的火攻直接扭轉了戰局,陳友諒一戰不如一戰,接連敗退。

最後垂死掙扎死於突圍之中,朱元璋徹底贏得了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朱元璋和陳友諒龍灣之戰後。

第二天私訪至一寺院,主持看其面非善類,煞氣很重,便想化解他,打問其姓名。

朱元璋在寺院牆壁上賦詩一首,大笑而去。

和尚一看詩詞大吃一驚,只見寫到: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如對歷史文化,冷兵器感興趣

歡迎同老齊師傅一起交流分享

微信:qihe88866

公眾號:器合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鄱陽湖之戰

元朝末年,社會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是在打垮了元軍主力後,戰爭卻並未結束。因為最終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不同勢力的起義軍還需要一決勝負。在這其中,遊方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領導的隊伍與漁民之子陳...

陳友諒的一個決定,葬送了自己,成全了朱元璋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義軍首領,陳友諒原是徐壽輝起 義軍的部將,後來他謀殺了徐壽輝,自立為王,國號叫漢。他占據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帶, 地廣兵多,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割據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