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明明缺人,為何諸葛亮還非殺馬謖不可?其實全是馬謖咎由自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蜀漢後期,明明將領不足,為何諸葛亮還非殺馬謖不可?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一切都是馬謖咎由自取的。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以致於很多人都把這當成了史實,其實在《三國志》中,關於馬謖的結局,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記載。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和《三國演義》中的說法相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說的是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即馬謖在獄中病故。

而《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卻是:「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意思是街亭之戰後,馬謖並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知情不報,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而基於此種說法,民間產生了很多相關的傳說,比如在姜維傳的設定中,馬謖潛逃後改名寧隨,並在諸葛亮病逝後重新為蜀漢效力。

以上三種說法都出自《三國志》的原作者陳壽。

同一個作者、同一部史書中對同一個人的記載出現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史書中確實為之罕見。

不過近年來有部分學者提出了能夠解釋這一疑雲的觀點。

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中的記載,馬謖臨死前曾寫信給諸葛亮,說「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後諸葛亮待其遺孤如同己出。

如果此記載屬實,可證明馬謖死前未曾有機會再與諸葛亮謀面,否則也無必要寫這麼一封信。

而據《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可見諸葛亮確實曾下達處死馬謖的命令。

基於以上證據,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馬謖在街亭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最後慘敗而歸,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

馬謖深知兵敗的嚴重性,並沒有像廣為流傳的那樣去諸葛亮那裡自縛請罪,恰恰相反,他選擇了畏罪潛逃。

後來馬謖被輯捕歸案,諸葛亮判處其死刑,但還沒來得及執行,馬謖就病死在獄中了。

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於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在馬謖潛逃後,因知情不報而被革職,無所事事達二十年之久。

這種觀點可以將《三國志》中三種不同的說法統一起來,而諸葛亮為何一定要斬了馬謖的原因也很簡單了。

馬謖確有才華,諸葛亮也很看好馬謖,而且確實也想培養馬謖成為蜀軍的核心成員甚至成為繼自己之後蜀國的股肱力量,所以才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以此提升馬謖的資歷。

但是,馬謖卻因為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而且還違背了諸葛亮的軍令,是戰場抗命致敗的,按照軍法,馬謖當不當死?敗了還不算完,還丟下爛攤子畏罪潛逃了,馬謖當不當死?

馬謖不止一次犯了必死之罪,如果還不殺他,軍法何在?何以服眾?此罪可免,何罪不可免?可以說馬謖被殺之死,完全是其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再者,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也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而馬謖死後,諸葛亮不僅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還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

可以說諸葛亮已經仁至義盡,把能做的都做了,還要他怎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

歷史上真實的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