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什麼必須死?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連環畫《斬馬謖》,董福章(繪)

《三國演義》第96回上描寫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可以說是十分的精彩。

又有國粹京劇《斬馬謖》的演繹,使這個故事一直經久不衰,為人所熟知。

可你知道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嗎?

其實在《三國志》中,馬謖是怎麼死的,就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三國志•向朗傳》記載的:「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

」意思是向朗和馬謖交情挺好,馬謖畏罪潛逃,向朗知道情況卻不舉報。

第二種是《三國志•馬良傳》記載的:「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說的是馬謖在牢中死去,諸葛亮為他流淚了。

第三種是《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的:「戮謖以謝眾。

」就是說諸葛亮下令處斬了馬謖。

三種說法都記錄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給歷史真相加了一層迷霧。

於是有人提出,其實可以把這三種說法結合起來,大概猜測:馬謖丟失了街亭後,畏罪潛逃了,後來被抓住或者是自首,被關在牢中,並且被處罰死刑,可是還沒動刑前就病死了。

不管馬謖是怎麼亡故的,可以確定的是,馬謖是要被處死的,而且諸葛亮也確實很傷心。

所以,「揮淚斬馬謖」這個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只不過並不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那樣生動又複雜。

不僅是「馬謖怎麼死的」很離奇,關於這個事情還有很多的問題和疑點,比如: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如果不想,又為什麼處以死刑?死就死唄,為什麼還要為馬謖流淚呢?

我猜測當時的諸葛亮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說是百感交集。

(圖)失街亭,楊葦(繪)

首先,諸葛亮想不想殺馬謖?毫無疑問,答案是不想。

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兩人的友情很深。

在《三國志•馬良傳》中記載:「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和「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意思就是諸葛亮很喜歡馬謖,經常和馬謖在一起談論天下大事,一談就是一整天。

另外,馬謖確實是個有才能的人。

雖然他沒有守住街亭,但是不可以因為他的一次重大失誤,就否定了他的全部。

蜀軍出征南蠻的時候,諸葛亮曾問計於他,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意思是要讓南蠻安定的話,不能光靠武力,要多靠感化。

事實也證明了這個策略是正確的。

正確分析局勢和提出合理方略,足見馬謖並非庸才!

也正因為馬謖是有一定能力的,而蜀漢本來就缺乏人才。

諸葛亮一直想培養馬謖更進一步,將來可以委以大任,這應該也是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守街亭的原因吧。

可是,馬謖還是被判死刑了,諸葛亮為什麼會做出「違心」的決定呢?

街亭失守,罪過極大。

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成功的,因為當時曹魏方面準備不足,諸葛亮一出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都投降了,對蜀軍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街亭守住了,那麼蜀軍將有可能占據全部隴右地區,進而圖謀長安。

可街亭一失守,基本上前功盡棄,只能退軍,還會面臨被追殺的風險。

所以,這一次的戰敗不可以說不嚴重!

依法治國,不得偏袒。

諸葛亮管理蜀國能僅僅有條,和依法治國是分不開的。

軍紀法律嚴明,當然不能偏袒任何一人,戰敗後,諸葛亮處理的很恰當,有過則罰,有功則獎,自己承擔起了主要責任,也「請自貶三等」。

如果不處斬馬謖,怎麼向三軍將士交代呢?

《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對話,蔣琬對諸葛亮說:天下未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殺掉馬謖太可惜了吧。

諸葛亮回答道: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

可見在諸葛亮心中軍法是何等的重要。

(圖)《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

多層派系,相互排擠。

當時的蜀漢,存在著多層權力派系,一派以趙雲,張飛等為代表,跟隨劉備最久,可稱為原從派系。

二派以黃忠,馬良,馬謖,諸葛亮等人為代表,他們是劉備在荊州時,投入蜀軍陣營的,可稱荊州派系。

三派以法正,黃權等為代表,是原來劉璋手下的,劉備入蜀後投降的,可稱為東州派系。

四派以譙周等人組成,是益州本土地方的人,可稱益州派系。

很明顯,諸葛亮和馬謖都屬於荊州派系,如果諸葛亮沒有嚴肅處理馬謖,其他多方權力派系就會抓住這個「小辮子」,對荊州派系進行攻擊。

蜀國的權力集團本來就很複雜,這件事處理不得當,非常不利於蜀漢內部的穩定。

更何況,對陛下劉禪,對蜀國百姓都需要有一個合理的交代。

所以,在這些壓力下,諸葛亮不得不判處馬謖死刑。

馬謖死後,諸葛亮哭了,他的流淚是因為他殺了一個自己不想殺卻又不得不殺的人嗎?我想不僅僅是這個原因。

懊悔自己用錯了人。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

」意思是,當時,有魏延等一些大將可以使用,而諸葛亮卻偏偏用了馬謖。

雖然諸葛亮的本意是好的,他想進一步培養馬謖,讓他能建功立業,可正是諸葛亮執意要選定的這個人丟了戰略要地街亭,如果當時諸葛亮選個更靠譜的人,也許北伐就有望了。

沒把先帝的告誡放在心上。

《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著:「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

」劉備在生前就對諸葛亮說過馬謖是個能力有限的人,不可以大用,可是諸葛亮沒聽。

果然馬謖真是言過其實,諸葛亮肯定後悔自己沒聽先帝的忠言。

對往後北伐的迷茫。

首次北伐失敗了,後面將更加困難。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諸葛亮要面對的是往後更加艱難的北伐戰爭,他平定中原的志向何時能夠實現呢。

(圖)諸葛亮舌戰群儒,蕭玉田(繪)

加重了蜀漢內部矛盾,百姓生活的疾苦。

勝利了當然最好,失敗了肯定會有流言蜚語出來。

要知道,諸葛亮主張的北伐,並不是人人同意的,這些勢力會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能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等話來反對諸葛亮。

內部矛盾的加重,往後發動北伐戰爭的阻力更大。

另外,戰爭務必需要兵馬軍隊,糧草軍械,這些還不得從百姓的稅收裡面來,還不得讓青壯年去參軍,蜀國人口本來就不多,經濟也一般,負擔那麼重,百姓會不滿。

只是眼淚並不能挽回諸葛亮用人的過失,第一次北伐失敗是殘酷的事實。

不過,諸葛亮並沒有被擊垮,他在不斷地為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而努力著。

*作者:王超,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真相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揮淚斬馬謖」?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大臣,侍中馬良之弟。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取蜀入川,之後曾經先後擔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等職務。因為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有據可查:馬謖也許並不是被諸葛亮所殺

三國演義中,劉備死後能扛起蜀國大旗的非諸葛亮莫屬了,但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命隕五丈原。要說幾次北伐中,最重要也是最接近成功的當屬第一次北伐。如果首次北伐讓趙雲或者魏延守住街亭,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