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真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馬謖失守街亭後是否真被諸葛亮處死原來也是千古之謎

喜愛三國的人對於馬謖肯定不會陌生,他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在局面一片大好的形勢下,竟然因為馬謖失守街亭,最終導致諸葛亮大軍「進無所據」,最終只能「退軍還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諸葛亮北伐一次失敗對後面北伐的影響相當大,一方面曹魏從此對蜀漢有了重新的估量,開始重視蜀漢,重新審視蜀漢的實力,畢竟,一戰而改變國家命運在當時那是相當有可能的;另一方面打擊了蜀漢大軍的士氣,造成了諸葛亮後面北伐接二連三的失敗;三方面是影響了諸葛亮在軍中的威信,用人不當、陪植親信、排除異己從此成為諸葛亮在歷史上的詬病。

當然,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可以歸咎於馬謖的無能,但根本原因還是諸葛亮用人不當造成,馬謖雖然很早就跟隨劉備,但劉備對馬謖並不感冒,知道此人不可相信,而且在臨終前專門囑託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劉備在臨終前專門提及此人,可見劉備多麼擔心此人。

可是,諸葛亮竟然不相信一生戎馬倥傯的主公忠告,「猶謂不然」,在劉備死後,將劉備的囑咐拋在一邊,任命馬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為什麼如此相信馬謖,在丁丁看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諸葛亮與其兄馬良關係特別好,馬謖其兄馬良與諸葛亮有兄弟之稱,同時也深受劉備的重用,在與劉備東徵發動的夷陵戰役中遇害,時年僅36歲,可謂英年早逝;二是馬謖高談闊論確實能夠蠱惑人心。

馬謖真正的本領不大,但高談闊論、紙上談兵特別行,口才特別好,而且「好論軍計」。

三是諸葛亮要樹立威信,必然要用自己的人。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正是用人之計,雖然劉備留下了趙雲、魏延、鄧芝、吳壹等大將,但都是劉備的人,諸葛亮要想樹立自己的威信,以自己為核心,那就必須用自己的人,馬謖被劉備看不起,諸葛亮當然就要用這樣的人,更何況,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四是諸葛亮對馬謖有過考察。

諸葛亮重用馬謖其實是經過嚴格考察的,公元225年,諸葛亮劉率軍討伐雍闓,用的就是馬謖計,在南征時,也是用的馬謖謀略,安撫人心,赦免孟獲,最終平定了南方之亂,收穫了人心,而且組織了一支特種軍無當飛軍。

可是,諸葛亮在用馬謖方面錯得特別深,因為諸葛亮沒有想到平內亂,征蠻夷,那與北伐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馬謖之謀用在這些方面還行,但真正面對曹魏大軍時,重用馬謖那就是一個低級錯誤。

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雲、鄧芝作為疑軍,占據箕谷沒有錯,但守街亭時,當時還有另外兩員大將魏延和吳壹,而且當時也是人心所向,但諸葛亮卻力排眾議,違背人心,任用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而且叫他守護街亭這樣的核心位置。

這樣一個紙上談兵的將軍,最終在張郃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街亭失守。

事情講到這裡,馬謖的最後結局似乎是可想而知,那是必死無疑。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馬謖最終被諸葛亮軍法處置似乎是一致的觀點。

然而,在丁丁閱讀完《三國志》之後,對於馬謖的最後結局似乎有不同的看法,馬謖是否真被諸葛亮下令處死還有待商榷。

主要疑點有以下三個方面,而且都來自《三國志》,都來自陳壽一家之言。

一是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從這一記載來看,馬謖被諸葛亮軍法處置,那是無疑,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馬謖最終因失守街亭而被諸葛亮下令殺死的最直接證據。

二是根據《三國志·蜀書·馬良馬謖傳》的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這句話如果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應該是馬謖被投進監獄,最終死在大牢里,諸葛亮聽後痛哭流涕。

在專門為馬謖寫的傳記里,馬謖又是另外一種死法,並未被諸葛亮殺死,而是死在牢中,也就是說馬謖最終把牢底坐穿了。

三是《三國志·蜀書·向朗傳》的記載又是另外一個令我們不能想像的結果:「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這段文字似乎與白話無異,其實不需要翻譯就很清楚了,馬謖在街亭失守之後竟然逃跑了,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懷恨在心,被諸葛亮免了官,最後回到成都。

但是,馬謖最終逃到了哪裡?諸葛亮最終抓到他沒有?歷史沒有下文。

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馬謖沒有叛變投敵,因為如果象馬謖這樣的高級將領叛變投敵,那會在當時的中國引起轟動,歷史必然會有記載。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說,在後來的民間傳說中又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在諸葛亮死後,馬謖改名寧隨,逃了回來,在姜維軍中重新為蜀漢效力,因為馬謖失街亭時不到39歲,正值英年,有這種可能。

以上三處關於馬謖的結局都來自《三國志》,都出自陳壽之手,對於馬謖的結局竟然如此自相矛盾,確實讓人不可思議,給歷史留下了千古之謎。

那麼,馬謖最終的結局到底如何呢?我們似乎還是只能依據《三國志》,畢竟,《三國志》才是我們能夠依據的歷史根據。

根據裴松之註解的《三國志》,在《馬良馬謖傳》中,我們看到有這樣的註解: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這充分說明馬謖最終是被諸葛亮抓住了,而且投入到了牢中,諸葛亮並沒有來牢中看望馬謖,所以,才有書信,當然,諸葛亮也有可能看望了馬謖,馬謖寫信只是臨死前的感恩。

當時馬謖投入牢中後,「於時十萬大眾為之垂涕。

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如果這注是真實的,而「亮自臨祭」如何解釋,在丁丁看來也有兩種可能:一是諸葛亮親自監斬了馬謖;二是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舉持了馬謖的葬禮或祭奠,而且有一點可以肯定,馬良沒有被滅三族,而是諸葛亮將馬謖的親屬都養了下來,而且視同自己的親人,如同平常一樣的生活,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重視,他們之間的關係確實不是一般的深厚。

並且,在《三國志》中另有記載似乎又能證明馬謖確實被諸葛亮殺了頭,這個依據是《三國志·蜀書·王平傳》中的記載:「丞相亮即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這也說明諸葛亮確實殺了馬謖,而且一同被殺的還有將領張休、李盛。

那麼,馬謖在失守街亭之後到底被諸葛亮殺了沒有?一部史書,三種說法,四處不同,裴松之的註解也是另外一種模稜兩可的說法,而造成這種情形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蜀漢不設置史官,也就是沒有國家檔案。

所以,歷史上的馬謖最終結局如何,我們或許只能憑自己的理解去猜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失街亭後潛逃 歷史上馬謖沒被諸葛亮「斬」

馬謖,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馬謖在歷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卻很高,一部《三國演義》的小說,一出《空城計》的戲曲,使他以紙上談兵的形象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諸葛亮能不能不殺馬謖?何不讓他戴罪立功?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讓馬謖防守街亭,結果馬謖和魏將張郃交戰失敗,丟了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時候,正是蜀漢人才嚴重匱乏的時候,急需用人之際,諸葛亮能不能不殺馬謖?讓他戴罪立功?為什麼非要殺他?

歷史上真實的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

三國疑案:街亭斬馬謖,馬謖竟未死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