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役——赤壁之戰相關史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VS孫權、劉備)
建安十二年(207年)
秋七月,公南征劉表。
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
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一]
益州牧劉璋始受征役,遣兵給軍。
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
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權聞憙至,乃走。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摘自《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
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
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瑜將數萬眾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
賊多,金眾少,遂為所圍。
長史陳矯俱在城上,望見金等垂沒,左右皆失色。
仁意氣奮怒甚,謂左右:「取馬來!」矯等共援持之。
謂仁曰:「賊眾盛,不可當也。
假使棄數百人何苦,而將軍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馬,將其麾下壯士數十騎出城。
去賊百餘步,迫溝。
矯等以為仁當住溝上,為金形勢也,仁徑渡溝直前,沖入賊圍,金等乃得解。
餘眾未盡出,仁復直還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數人,賊眾乃退。
矯等初見仁出,皆懼。
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三軍服其勇。
太祖益壯之,轉封安平亭侯。
--摘自《三國志·魏書·曹仁傳》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己平,南土知困矣。
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
」太祖遂行。
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
--摘自《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裴註: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
於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威懷吳會,亦已明矣。
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
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禦。
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何撫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將此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手,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
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
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
天實為之,豈人事哉?然則魏武之東下,非失算也。
詡之此規,為無當矣。
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即亦此事之類也。
世咸謂劉計為是,即愈見賈言之非也。
--摘自《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後征為諫議大夫、丞相軍祭酒。
前後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業,乏則取之於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
--摘自《三國志·魏書·袁渙傳》
劉表亡,曹公向荊州。
表子琮降,以節迎曹公,諸將皆疑詐,曹公以問子伯。
子伯曰:「天下擾攘,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
」曹公曰:「大善。
」遂進兵。
寵秩子伯,家累千金,曰:「婁子伯富樂於孤,但勢不如孤耳!」
--摘自《三國志·魏書·崔琰傳》裴注引《吳書》
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
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
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
是後中夏漸平,太祖撫昱背曰:「兗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宗人奉牛酒大會,昱曰:「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
」乃自表歸兵,闔門不出。
--摘自《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
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施陽長梁大,皆大破之。
後從征孫權,假進節。
--摘自《三國志·魏書·樂進傳》
從征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
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摘自《三國志·魏書·徐晃傳》
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
通道得病薨,時年四十二。
--摘自《三國志·魏書·李通傳》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也,為劉表大將,使御北方。
表死,其子琮立。
太祖征荊州,琮舉州降,呼聘欲與俱,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
」太祖濟漢,聘乃詣太祖,太祖問曰:「來何遲邪?」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願據守川漢,保全土境,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得已,以至於此。
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
」遂欷歔流涕。
太祖為之愴然,曰:「仲業,卿真忠臣也。
」厚禮待之。
授聘兵,使與曹純追討劉備於長阪。
太祖先定荊州,江夏與吳接,民心不安,乃以聘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邊事,賜爵關內侯。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
又攻羽重輜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摘自《三國志·魏書·文聘傳》
表卒。
粲勸表子琮,令歸太祖。
[二]太祖闢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太祖置酒漢濱,粲奉觴賀曰:「方今袁紹起河北,仗大眾,志兼天下,然好賢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
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
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
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
」後遷軍謀祭酒。
注[二]《文士傳》載粲說琮曰:「仆有愚計,原進之於將軍,可乎?」琮曰:「吾所原聞也。
」粲曰:「天下大亂,豪傑並起,在倉卒之際,強弱未分,故人各各有心耳。
當此之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
觀古今之成敗,能先見事機者,則恆受其福。
今將軍自度,何如曹公邪?」琮不能對。
粲復曰:「如粲所聞,曹公故人傑也。
雄略冠時,智謀出世,摧袁氏於官渡,驅孫權於江外,逐劉備於隴右,破烏丸於白登,其餘梟夷盪定者,往往如神,不可勝計。
今日之事,去就可知也。
將軍能聽粲計,卷甲倒戈,應天順命,以歸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
保己全宗,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
粲遭亂流離,託命此州,蒙將軍父子重顧,敢不盡言!」琮納其言。
臣松之案:孫權自此以前,尚與中國和同,未嘗交兵,何雲「驅權於江外」乎?魏武以十三年征荊州,劉備卻後數年方入蜀,備身未嘗涉於關、隴。
而於徵荊州之年,便雲逐備於隴右,既已乖錯;又白登在平城,亦魏武所不經,北征烏丸,與白登永不相豫。
以此知張騭假偽之辭,而不覺其虛之自露也。
凡騭虛偽妄作,不可覆疏,如此類者,不可勝紀。
--摘自《三國志·魏書·王粲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從太祖征荊州。
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摘自《三國志·魏書·滿寵傳》
璋聞曹公征荊州,已定漢中,遣河內陰溥致敬於曹公。
加璋振威將軍,兄瑁平寇將軍。
瑁狂疾物故。
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璋復遣別駕張松詣曹公,曹公時已定荊州,走先主,不復存錄松,松以此怨。
會曹公軍不利赤壁,兼以疫死。
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
」
--摘自《三國志·蜀書·劉璋傳》
曹公南征表,會表卒,[二]子琮代立,遣使請降。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
先主曰:「吾不忍也。
」[三]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四]
注[二]《英雄記》曰: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魏書》曰: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
」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
」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
臣松之以為表夫妻素愛琮,舍適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此亦不然之言。
注[三]孔衍《漢魏春秋》曰:劉琮乞降,不敢告備。
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
琮令宋忠詣備宣旨。
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曲議。
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注[四]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摘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
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一]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二]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
注[一]《江表傳》曰:孫權遣魯肅吊劉表二子,並令與備相結。
肅未至而曹公已濟漢津。
肅故進前,與備相遇於當陽。
因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
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雲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
注[二]《江表傳》曰: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
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曰:「何以知非青徐軍邪?」吏對曰:「以船知之。
」備遣人慰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謂關羽、張飛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
」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
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
」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孫盛曰:劉備雄才,處必亡之地,告急於吳,而獲奔助,無緣復顧望江渚而懷後計。
《江表傳》之言,當是吳人慾專美之辭。
注[三]《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
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摘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隨先主於荊州,產後主。
值曹公軍至,追及先主於當陽長坂,於時困逼,棄後及後主,賴趙雲保護,得免於難。
後卒,葬於南郡。
--摘自《三國志·蜀書·先主甘皇后傳》
從先主就劉表。
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一]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注[一]《蜀記》曰: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
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
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臣松之以為備後與董承等結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實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摘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長阪。
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在南郡。
--摘自《三國志·蜀書·張飛傳》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遷為牙門將軍。
先主入蜀,雲留荊州。
[二]
注[二]《雲別傳》曰: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頃之,雲至。
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
范寡嫂曰樊氏,有國色,范欲以配雲。
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
」固辭不許。
時有人勸雲納之,雲曰:「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
」遂不取。
范果逃走,雲無纖介。
先是,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
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
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如此。
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
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
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摘自《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魯肅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觀變。
肅未到,而曹公已臨其境,表子琮舉眾以降。
劉備欲南濟江,肅與相見,因傳權旨,為陳成敗。
備進住夏口,使諸葛亮詣權,權遣同瑜、程普等行。
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
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
[三]惟瑜、肅執拒之儀,意與權同。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備、瑜等復追至南郡。
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時甘寧在夷陵,為仁黨所圍,用呂蒙計,留凌統以拒仁,以其半救寧,軍以勝反。
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
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
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
未至,權退。
注[三]《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
--摘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
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
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
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
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瑜曰:「不然。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將軍擒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一]
注[一]《江表傳》曰: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及會罷之夜,瑜請見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原將軍勿慮。
」權撫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
臣松之以為建計拒曹公,實始魯肅。
於時周瑜使鄱陽,肅勸權呼瑜,瑜使鄱陽還,但與肅闇同,故能共成大勛。
本傳直雲,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瑜擺撥眾人之議,獨言抗拒之計,了不雲肅先有謀,殆為攘肅之善也。
--摘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
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一]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
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二]備與瑜等復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
逕自北歸。
注[一]《江表傳》載蓋書曰:「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
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
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
今日歸命,是其實計。
瑜所督領,自易摧破。
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曹公特見行人,密問之,口敕曰:「但恐汝詐耳。
蓋若信實,當授爵賞,超於前後也。
」
注[二]《江表傳》曰: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
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
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摘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
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并力。
備甚歡悅。
時諸葛亮與備相隨。
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
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一]
注[一]臣松之案:劉備與權并力,共拒中國,皆肅之本謀。
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
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
」如似此計始出於亮。
若二國史官,各記所聞,競欲稱揚本國容美,各取其功。
今此二書,同出一人,而舛互若此,非載述之體也。
--摘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一]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
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近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權撫掌歡笑。
注[一]《魏書》及《九州春秋》曰:曹公征荊州,孫權大懼,魯肅實欲勸權拒曹公,乃激說權曰:「彼曹公者,實嚴敵也,新並袁紹,兵馬甚精,乘戰勝之威,伐喪亂之國,克可必也。
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將軍家詣鄴;不然,將危。
」權大怒,欲斬肅,肅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圖,何不遣兵助劉備,而欲斬我乎?」權然之,乃遣周瑜助備。
孫盛曰:《吳書》及《江表傳》,魯肅一見孫權便說拒曹公而論帝王之略,劉表之死也,又請使觀變,無緣方復激說勸迎曹公也。
又是時勸迎者眾,而雲獨欲斬肅,非其論也。
--摘自《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
--摘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樂安平定,代太史慈備海昏,與周瑜為左右督,破曹公於烏林,又進攻南郡,走曹仁。
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縣。
--摘自《三國志·吳書·程普傳》
建安中,隨周瑜拒曹公於赤壁,建策火攻,語在《瑜傳》。
[一]拜武鋒中郎將。
注[一]《吳書》曰: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
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摘自《三國志·吳書·黃蓋傳》
後以中郎將與周瑜等拒破曹公,又與呂蒙襲取南郡,遷偏將軍,領永昌太守。
--摘自《三國志·吳書·韓當傳》
後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
荊州平定,將兵屯岑。
--摘自《三國志·吳書·周泰傳》
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
攻曹仁於南郡,未拔。
--摘自《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遷為校尉。
--摘自《三國志·吳書·凌統傳》
曹公至赤壁,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以彭澤、柴桑、歷陽為奉邑。
--摘自《三國志·吳書·呂范傳》
獻帝建安十三年(戊子,208年)
秋,七月,曹操南擊劉表。
【10】初,劉表二子劉琦、劉琮。
表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表妻弟蔡瑁、外甥張允並得幸於表,日相與毀琦而譽琮。
琦不自寧,與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不對。
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梯。
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
會黃祖死,琦求代其任,表乃以琦為江夏太守。
表病甚,琦歸省疾。
瑁、允恐其見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乃謂琦曰:「將軍使君撫臨江夏,其任至重;今釋眾擅來,必見譴怒。
傷親之歡,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
」遂遏於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
表卒,瑁、允等遂以琮為嗣。
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將因奔喪作難。
會曹操軍至,琦奔江南。
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降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御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
三者皆短,將何以待敵?且將軍自料何如劉備?若備不足御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備足御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琮從之。
九月,操至新野,琮遂舉州降,以節迎操。
諸將皆疑其詐,婁圭曰:「天下擾擾,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來,是必至誠。
」操遂進兵。
時劉備屯樊,琮不敢告備。
備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官屬宋忠詣備宣旨。
時曹操已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丈夫臨別復殺卿輩!」遣忠去。
乃呼部曲共議,或勸備攻琮,荊州可得。
備曰:「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備將其眾去,過襄陽,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
備過辭表墓,涕泣而去。
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或謂備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備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習鑿齒論曰:「劉玄德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11】劉琮將王威說琮曰:「曹操聞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懈馳無備,輕行單進。
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於險,操可獲也。
獲操,即威震四海,非徒保守今日而已。
」琮不納。
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
聞備已過,操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操大獲其人眾輜重。
徐庶母為曹操所獲,徐庶辭備,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遂詣操。
張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瞠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操兵無敢近者。
或謂備:「趙雲已北走。
」備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頃之,雲身抱備子禪,與關羽船會,得濟沔,遇劉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曹操進軍江陵,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
釋韓嵩之囚,待以交友之禮,使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
以嵩為大鴻臚,蒯越為光祿勛,劉先為尚書,鄧羲為侍中。
荊州大將南陽文聘別屯在外,琮之降也,呼聘,欲與俱。
聘曰:「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操濟漢,聘乃詣操。
操曰:「不何遲邪?」聘曰:「先日不能輔弼劉荊州以奉國家;荊州雖沒,常願據守漢川,保全土境。
生不負於孤弱,死無愧於地下,而計不在已,以至於此,實懷悲慚,無顏早見耳!」遂欷流涕。
操為之愴然,字謂之曰:「仲業,卿真忠臣也。
」厚禮待之,使統本兵,為江夏太守。
初,袁紹在冀州,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西平和洽,以為冀州土平民強,英傑所利,不如荊州土險民弱,易依倚也,遂從劉表。
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從本初,避爭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不去,讒慝將興。
」遂南之武陵。
表辟南陽劉望之為從事,而其友二人皆以讒毀為表所誅,望之又以正諫不合,投傳告歸。
望之弟劉廙謂望之曰:「趙殺鳴犢,仲尼回輪。
今兄既不能法柳下惠和光同塵於內,則宜模範蠡遷化於外,坐家而自絕於時,殆不可也。
」望之不從,尋復見害,劉廙奔揚州。
南陽韓暨避袁術之命,徒居山都山(今湖北襄樊東北)。
劉表又辟之,遂遁居孱陵(今湖北公安)。
表深恨之,暨懼,應命,除宜城長。
河東裴潛亦為表所禮重,潛私謂王暢之子王粲及河內司馬芝曰:「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遂南適長沙。
於是曹操以韓暨為丞相士曹屬,裴潛參丞相軍事,和洽、劉廙、王粲皆為掾屬,司馬芝為菅令,從人望也。
【12】冬,十月,癸未(1)朔,日有食之。
【13】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使。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曹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劉琮已降,備南走,肅逕迎之,與備會於當陽長坂。
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
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肅曰:「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
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
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備甚悅。
肅又謂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
」即共定交。
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遂與魯肅俱詣孫權。
亮見權於柴桑,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
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祝至無日矣。
」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眾,遠來疲敝,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與其群下謀之。
是時,曹操遺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權以示臣下,莫不響震失色。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拮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
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魯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獨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
」
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
瑜至,謂權曰:「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模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
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因撥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
是夜,周瑜復見孫權曰:「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
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孤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
瑜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願將軍勿慮!」權撫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子布(張昭)、元表(秦松,字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獨卿與子敬(魯肅)與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贊孤也。
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
卿與子敬、程公(程普)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從援。
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
」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將兵與備并力逆操;又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劉備在樊口,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
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備遣人尉勞之。
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
」備乃乘單舸往見瑜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
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
」備曰:「恨少。
」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
」備深愧喜。
進,與曹操遇於赤壁。
時曹操軍眾,已有疾疫。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繫於其尾。
先以書遺操,詐雲欲降。
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瑜等率輕銳繼其後,雷鼓大震,北軍大壞。
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太半。
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周瑜、程普將數萬眾,與曹仁隔江未戰。
甘寧請先徑進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益州將襲肅舉軍降,周瑜表以肅兵益橫野中郎將呂蒙。
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於義宜益,不宜奪也。
」權善其言,還肅兵。
曹仁遣兵圍甘寧,寧困急,求救於周瑜,諸將以為兵少不足分,呂蒙謂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績(凌統)於江陵,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
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
」瑜從之,大破仁兵於夷陵,獲馬三百匹而還。
於是將士形勢自倍,瑜乃渡江,屯北岸,與仁相拒。
十二月,孫權自將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之當塗,不克。
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廬江營帥雷緒率部曲數萬口歸備。
備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以偏將軍趙雲領桂陽太守。
【14】益州牧劉璋聞曹操克荊州,遣別駕張松致敬於操。
松為人短小放蕩,然識達精果。
操時已定荊州,走劉備,不復存錄松。
主簿楊修白操辟松,操不納;松以此怨,歸,勸劉璋絕操,與劉備相結,璋從之。
習鑿齒論曰: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
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府仰之頃,豈不惜乎!
--摘自《資治通鑑·第65卷·漢紀57》
赤壁之戰記載中有意思的一幕
赤壁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三國演義》中對赤壁之戰的描寫更是用了巨大的篇幅,而且記述最詳細,描寫人物栩栩如生,戰爭場面構思宏偉、氣勢奔騰。不說赤壁之戰的前期鋪墊,僅僅赤壁主戰場...
這場戰爭最終奠定了三國格局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
曹操經此重大敗衄,恐本土發生變故,不敢再在荊州停留
荊州牧劉表,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魚台縣)人,是東漢末年士大夫中著名人物之一。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劉表代為荊州刺史,屯駐襄陽。荊州轄區「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
東吳諸將,魯肅為首,夢三國老好人魯肅
說起東吳諸將,大家想起最多的無出江東四英。其中,周瑜「長壯有姿貌」。其人「雄烈,且膽略兼人」。助孫策奪取江東,破曹操與赤壁,攜威猛之師下南郡等地。呂蒙,「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陸遜...
赤壁之戰後,劉備獨得南荊州內幕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獲得荊州,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謎,誰都知道,赤壁之戰雖然是孫劉聯軍打敗曹操,但實際上是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率領大軍打敗的曹操,基本上與劉備方面沒有什麼關係.
隆中對,到底牛逼在哪裡?
很多人眼裡,隆中對水平很低,到底哪裡牛逼了?甚至有人認為任一知乎大V,穿越到劉備身邊,都能提出和諸葛亮隆中對差不多的策略。不就是北邊曹操打不過,東邊孫權吞不下,所以只能找軟柿子劉璋!
赤壁之戰在三國志魏書吳書中的記載也有相當的差別
曹操在荊州的一帆風順,當然驚動了一江之隔的孫權。劉表去世的時候,魯肅就建議孫權:「荊州是我們的鄰居,沃野萬里國險民富。如果能夠據為己有,則是建立帝王霸業的根本。如今劉表去世,他的兩個兒子不和,...
不值得同情的蜀漢,夢三國的合同
劉備所「借」荊州真正歸屬權是誰的?孫劉兩家的兩份合同泄露了真相歷來人們都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劉備借了荊州不還,理在東吳一方。以至於後來荊州被襲,關羽被擒是劉備一方遭了現世報,不值得同情。然而事實...
周瑜之死大揭秘:諸葛亮「三氣」所致,還是另有隱情?
說到三國,很多人都是從《三國演義》開始了解這段歷史的;而《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絕倫的人是誰呢?無疑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了。在諸葛丞相流傳下來的各種畫像,和近些年的螢屏形象中,「羽扇綸巾」似乎是他的標配:
劉備為什麼沒有一統江山?關羽之死的幕後推手是誰?
劉備歷來是歷史類三國作者和讀者們的比較偏愛的人物,因為在寫三國志的陳壽和寫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的筆下,劉皇叔被塑造成東漢末年正義的代表,理想的化身,自強不息,雖然屢次被打倒,屢次又站起來,簡直就是...
簡單讀三國:劉備入蜀(02)蛟龍始得雲雨
建安十五年,孫權分豫章為番陽郡,步騭為太守;分長沙為漢昌郡,魯肅為太守,並借南郡給劉備。史稱「借荊州」。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以關羽為襄陽太守駐守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轉在江陵,劉備自屯公安。...
東吳出主力大敗了曹操,卻為何成全了劉備占了荊州
文|小河對岸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頗具轉折意義的重大戰役,初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形勢。但為何作為擊敗曹軍主力的東吳,卻為他人作了嫁衣,成全了劉備占據了荊州之地呢?
年關難過: 老賴劉備「借荊州」始末
沒幾天就要過年了。最愛君在春運春意盎然的滾滾洪流中,已然感受到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山里河裡雲裡霧裡濃得不能再濃的喜慶氣息了!不過根據最愛君多年的人生經歷判斷,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開開心心過...
劉備的可惜,諸葛亮的無奈,周瑜的遺憾,諸葛亮和周瑜到底誰更強
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出自周瑜的一句名言,但事實上小編認為,兩人其實都是頂級的人才,孰優孰劣其實在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與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中可以看出端倪。
幾十萬大軍 就這樣消失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7月~12月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
赤壁一戰,其實並不需要東風!
赤壁之戰只是曹滅劉的一個局部戰爭,但是產生的影響很深遠。第一點,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不再把追求國家統一當做第一要務了。赤壁的失敗,給了曹魏軍事集團當頭棒喝,同時也給北方一些面和心違的各個小集團一個...
為什麼《三國志》有關「赤壁之戰」的各種記載存在很大差異?
「赤壁之戰」可以說是漢末三國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戰爭之一,更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最精彩的章節。但奇怪的是,《三國志》中卻有好幾種有關「赤壁之戰」的記載,而且各種記載之間的區別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