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經此重大敗衄,恐本土發生變故,不敢再在荊州停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荊州牧劉表,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魚台縣)人,是東漢末年士大夫中著名人物之一。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劉表代為荊州刺史,屯駐襄陽。

荊州轄區「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

由於荊州所受戰爭破壞較少,關西和中原人民到這裡來避難的很多。

劉表在荊州,經濟和軍事力量都比較雄厚。

襄陽處於中原與南方交通要道,荊州又居長江中游,往北可以進取中原,西可略定巴蜀,往東又對吳居於順流而下的地理優勢,正是用武之地。

可是劉表是典型的清議派人物,當時人郭嘉已經說他不過是一個「坐談客』。

他只求「保境自守」,「觀天下變」。

在這種消極的單純防禦政策指導下,劉表失去了許多主動出擊以壯大自己的大好時機。

曹操曾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

特別是當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去進攻烏桓的時候,他又不能聽從劉備的建議,襲取許都,眼巴巴地把幾個進取的機會都丟失了。

劉表的消極觀望態度,只有等待敵人發展得更加強大時來收拾自己。

如前所述,荊州早已為鄰近軍閥所覬覦。

東吳孫氏政權三世以來,一直對荊州用兵,而且在軍事上常居優勢;甚至連寄居荊州的劉備在謀臣諸葛亮的倡議下,也圖伺機攫取荊州;特別是北方的強大勢力曹操已在鄴鑿成玄武湖,積極訓練水軍,顯然,曹操下一個攻擊目標,就是指向荊州了。

  劉表不僅坐失戰機,而且也不能較好地處置其身後之計。

他有二子,按照慣例,長子劉琦是當然的繼承人,可是劉表卻聽信繼室蔡氏的話,讓少子劉琮做自己的繼承人,而把劉琦外放到江夏郡做太守。

劉表的部下也分成了兩派:蔡氏及其弟蔡瑁等屬於劉琮一派,因為他們能包圍劉表,所以占絕對的優勢。

劉備則暗中與劉琦相結。

由此可知,荊州已成各軍閥覬覦的中心、矛盾的焦點。

荊州究將屬誰,已是必定要以戰爭來見分曉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炎熱的夏季剛一過去,曹操便親自率領大軍從鄴城南下往攻荊州。

曹操這次出動的軍隊大約有十五六萬人,劉表的軍隊總共不到十萬人。

操軍多為身經百戰的勁旅,荊州軍在「不習軍事」的劉表的統率下,一向缺乏軍事訓練和實戰經驗。

所以操軍占絕對的優勢。

曹操採取了快速進攻的方針,大軍經葉縣(今河南葉縣)、宛城,直趨樊城、襄陽,以掩敵不備,力求一舉擊潰荊州軍的主力,或用強大兵勢逼使敵人投降。

  操軍出發後不久,劉表便病死了,部下擁立劉琮為荊州牧。

劉表病重時,長子劉琦自江夏前來省視,被琮黨遏於戶外,不令他與劉表見面。

表死後,劉琦打算趁奔喪的機會發兵進攻劉琮,但這時曹操大軍已經壓境了。

  早在官渡之戰時,劉表部下大員韓嵩、劉先、蒯越等就曾勸表歸附曹操,劉表沒有同意。

這時,在曹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蒯越、傅巽與僑居荊州的大族王粲等人更竭力慫恿劉琮向操投降。

理由是:操打著天子的旗號前來,如果抗拒,有違臣子之道,於理不順;且以荊楚一州之地抗拒強大的操軍,亦無僥倖取勝的可能;如果利用劉備去抵抗曹操,也是力量懸殊,沒有勝利的希望。

即使劉備能擊退了曹操,他也不會甘居人下,與其受制於劉備,不如早早迎降曹操。

於是劉琮決定迎操,操在到達新野時,接受了劉琮的投降。

  這時,劉備正屯駐樊城,他連操軍已經南下的消息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劉琮要投降了。

直到曹操到達宛城時,他才了解情況,只得匆忙往江陵退卻。

劉備除令關羽率領一支水軍乘船數百艘沿漢水南下外,其餘主力部隊則由自己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領從陸路撤退。

劉琮部下及荊州人跟隨劉備南逃的很多,走到當陽(今湖北當陽東)時,隊伍擴大到十餘萬人,輜重也有數千輛,因此行動很慢,一天只能行十幾里。

有人勸告劉備撇下大眾,迅速去保據江陵。

備答:「要成就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江陵有很多糧食和軍用物資,曹操恐怕被劉備占有,於是留下輜重,輕裝疾進。

到襄陽時,聞備已過,就親率精騎五千,一日一夜奔馳三百餘里,終於在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追及。

備倉皇間拋棄妻子,只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脫身逃走。

如果不是張飛在後拆斷一座渡橋,險些被操軍捉獲。

備等與從水道南下的關羽的船隻會合,渡過漢水,遇江夏太守劉琦,與他一同到夏口(今武漢市南)。

這時劉備的軍隊只有關羽水軍及劉琦江夏軍,總共也不到兩萬人,自然無法抵禦操軍,情勢顯然是危急萬分。

  恰好這時,孫權已經先派魯肅來和劉備聯繫。

孫權聽說劉表病死,也圖染指荊州,故派魯肅以弔喪為名,來荊州伺察動靜。

魯肅行至夏口,聞操軍已進攻荊州,便晨夜兼行,及至南郡界,又聞劉琮降操及備南逃的消息,便從捷路迎備,雙方遇於當陽長阪坡。

肅勸備進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五里),與權并力抗操,這自然是備所迫切需要的。

所以備派諸葛亮與魯肅一同去見孫權。

  這時,孫權正駐軍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密切注視局勢的發展。

諸葛亮到後,見權尚在猶豫觀望,就對他說:「曹操已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孫權反問道:「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年方二十七歲,血氣正盛的孫權,被諸葛亮這樣一激,不禁勃然大怒,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諸葛亮怕孫權事後畏縮動搖,又詳盡地給他分析了敵我情況,指出:「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權聽畢,大悅。

可是,就在此時,權接到了曹操一封書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顯然,曹操做出這種咄咄逼人的架勢,是企圖迫使孫權投降,不戰而取江東。

  孫權把這封信交給群臣討論。

張昭、秦松諸人懾於操的強大兵威,主張迎操。

他們除了重彈曹操代表漢朝,拒之不順等老調以外,還強調操新得荊州水軍及「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等理由。

魯肅聽了,很不以為然,散會之後,他私下對孫權說:「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孫權很讚賞魯肅的意見。

當時周瑜因事到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魯肅勸權召回周瑜,共商大計。

周瑜回來後,力主抗操,他說: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間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病。

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將軍禽操,宜在今日。

瑜請得精兵五萬人,進駐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孫權聽了周瑜詳盡的分析,抗操決心更加堅定。

他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

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君言當擊,甚合我意,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於五萬兵一時難湊足,孫權只令周瑜、程普、魯肅等率領水軍三萬,溯江而上,與劉備共同迎擊操軍。

孫劉聯軍與曹軍遭遇於赤壁(今湖北蒲圻西一百二十里,在長江南岸)。

這時操軍已流行疾疫,初次戰鬥,操軍就受了挫折,退到長江北岸的烏林(在今湖北洪湖縣東北的鄔林磯)。

  這時,曹操已經發現了自己的軍隊不習水戰的嚴重弱點,把所有船艦都用繩索連上,讓它們首尾相接,以防止風浪的顛簸和敵軍偷襲。

但這樣做,卻大大削弱了水軍作戰的機動性。

吳將黃蓋看到這種情況,建議用火攻戰術。

周瑜採納了這個意見。

命黃蓋為先鋒,黃蓋向操送了詐降書,言孫權「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

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

今日歸命,是其實計。

瑜所督領,自易催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黃蓋挑選蒙沖鬥艦十艘,內裝干獲枯柴,灌以油膏,覆上帳幕,豎起旌旗,趁正刮著東南風的大好時機,身率戰艦在前,順風舉帆,向操軍開去,其他戰船亦魚貫而進。

  曹操對黃蓋雖非完全相信,但絲毫未曾料及吳軍會採用火攻,因之無任何預防措施。

所以當黃蓋的艦隻已經接近,吳兵高喊投降的時候,操軍官兵還伸頸觀望,並指著來艦傳述黃蓋來降的消息。

黃蓋到距操軍只有二里多遠的時候,命各艦一齊點火,猛烈的東南風助長了火勢,奔駛著的船艦頃刻間就把火燒到操軍船艦上,甚至蔓延到岸上的營寨。

一時煙焰滾滾,沖天蓋野,整個操軍駐地被吞沒在火海之中。

操軍大亂,人馬被燒壞和溺死的甚眾。

周瑜、劉備水陸並進,擂鼓之聲,震天動地。

曹操慌忙破壞掉一些船艦物資,引軍從陸路華容道(今湖北監利縣境)向江陵撤退。

時寒風凜冽,道路泥濘,操命病卒負草填路,騎兵才得過去,病卒為人馬所踐踏,死傷狼藉。

操軍在退卻中因飢餓和癘疫,死亡大半。

  曹操經此重大敗衄,恐本土發生變故,不敢再在荊州停留,留下親信大將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引軍北還。

  周瑜進攻江陵,費了一年多的工夫才將城拿下,迫使操軍退守襄、樊。

在此期間,劉備除以少數兵力協助周瑜攻江陵外,主力部隊南下攻占了荊州長江以南的四個郡,即:武陵(郡城在今湖南常德市)、長沙、桂陽(郡城在湖南郴縣)、零陵(湖南今縣)。

  赤壁之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在這次戰役中,三國的曹、孫、劉三家都參加戰鬥。

大戰以前的形勢是,曹操以強大的兵勢,不戰而使劉琮投降,企圖順江東下,一舉而並江東。

但他對孫權的實力估計過低,對孫、劉聯盟給自身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因而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

在孫、劉方面,軍事力量雖遠不及操,但雙方有遠見卓識的決策人物,如諸葛亮、魯肅、周瑜,都力主抗操。

在強敵面前,周瑜、黃蓋等人也能知己知彼,以己之長,制敵之短,充分發揮了南軍擅長水戰的優點,利用曹操驕傲輕敵的情緒,採用詐降、火攻,一舉襲破操軍。

在曹操方面,赤壁戰前,「軍眾已有疾疫」,戰爭開始,遭到火攻,兼以飢疫,死者大半,軍遂敗退。

由此可見,操軍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是先已遇疫,假若不是士卒有疾,水軍縱然敗退,還有十餘萬精銳步騎,猶足以頂擋孫、劉聯軍的攻勢。

關於疫病流行對士兵戰鬥力的損耗,必須給以足夠的重視。

比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操率領大軍南下攻濡須塢,軍中發生了大疫,連司馬朗在前線給士兵送醫藥,亦遇疫而卒,致使操不得不引軍北還;又如嘉平五年(253年),吳大將軍諸葛恪率大軍包圍合肥新城,因士卒疲病,死者大半,恪亦被迫退軍。

由此可知,遭遇疾疫,往往是戰爭失利的原因之一。

操於赤壁戰後之次年下令說:「自頃以來,軍數征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

操與孫權書亦言:「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

裴松之在《三國志》卷10《賈詡傳》注以為:「赤壁之戰,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淩厲之鋒,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松之所說「有運數」和「天實為之」,實際只能指偶然事故。

假若操不輕敵冒進,在得到襄、樊和江陵之後,就鞏固既得成果,然後俟機進取,則赤壁之敗,就不是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我們說:赤壁之戰,操所以敗北,既有人為因素,也有偶然情況,二者相較,人事的因素,仍然是主要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赤壁之戰:歷史是如何被演義的

撰文、攝影/立山公元208年冬天,率領大軍南征的東漢丞相曹操在赤壁遭遇了一生中最恥辱的一敗。勝敗本屬兵家常事,但這一次失敗影響重大,它不僅使曹操廓清四海、重整河山的夢想破滅,更把中國帶入一段長期...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後,於公元208年秋天率 兵30萬號稱80萬,南下攻打荊州。當曹操 的軍隊還沒有到達時,劉表就病死了。他的 兩個兒子一4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向來就不 和睦,在劉表臨終前幾個月,劉琉出任...

以少勝多的經典赤壁之戰的真實情況

赤壁之戰自從進了小說之後,就越來越有名氣,現在更是上了電影,編得越來越邪乎。歷史又往往喜歡為尊者諱,所以赤壁之戰的真實情況大概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我們試著給大家還原一下。公元207年8月曹操...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 孫權 、 劉備 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 曹操 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

這場戰爭最終奠定了三國格局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被曹操追著打,看他如何絕地反擊

建安十三年,曹操進軍荊州。兵臨城下,劉表的接班人,小兒子劉琮立刻服軟,打算拱手送出老爹交給他的荊州九郡。曹操一到襄陽,劉琮便派人送去降書。他不知道這事怎麼跟劉備說,害怕劉備惱火,一直在猶豫。劉備...

赤壁之戰經過

赤壁之戰可以是包括東漢丞相曹操南下後一連串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所發生的戰事。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孫子兵法——赤壁之戰——學歷史學人生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 孫權 、 劉備 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 曹操 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 三國時期 「...

孫劉聯兵,火燒赤壁大破曹軍

曹操統一北方後,努力發展農業,積蓄糧食;加緊練兵,增強軍事力量。這樣,他的實力越來越雄厚了。為了統一中國,他決定進軍南方,消滅荊州的劉表和江東的孫權。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

赤壁之戰概況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