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輸掉了國運,那麼究竟輸在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三國歷史,我們都知道劉備奮鬥了一輩子好不容易建立了蜀漢政權,橫跨荊州北部和益州,勢力達到鼎盛。

然而沒有想到的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劉備憤起伐吳,發動夷陵之戰,又被陸遜火燒連營,輸掉了國運。

那麼劉備究竟輸在哪?

夷陵之戰始於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五萬餘人加入)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對夷陵之戰。

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

這一戰,陸遜以少勝多大敗劉備。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陸遜攻破蜀營,蜀兵大亂,劉備逃跑。

這個時候,劉備如果頑抗到底,做最後的殊死搏鬥,則勝負難以預料,說不清楚的。

既然他放棄了頑抗,選擇逃跑,那麼,敗局就此確定了。

劉備輸在,沒有堅持死戰。

第二,放棄水軍,舍船就步。

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

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

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第三,輸給了敵人的能力。

陸遜並非無名小將,而是一位文韜武略的統帥。

劉備派吳班部於平地立營誘敵,這一關鍵策劃一度迷惑了東吳其餘所有將領,但唯獨被陸遜識破。

若非碰上陸遜這個極具耐心和洞察力的強勁敵手,則吳軍被誘入山區遭埋伏在那裡的蜀軍痛擊,勢必損失慘重,蜀軍就可乘勝追擊,進圍江陵了。

可惜這世上終究沒有如果,天不佑劉備,最後雙方在長達約半年的比耐心對峙中,終於被陸遜搶先抓住了劉備軍「兵疲意沮」的破綻,以火攻一擊必殺。

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黃權部江北軍約兩萬人投靠曹魏,再加上其餘部隊的損失,東吳方面宣稱此戰共俘斬蜀軍八萬人,雖可能有所誇大,但對新生的蜀漢政權之重創,確令其元氣大傷,也註定了蜀漢從此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和最終覆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劉備本有機會戰勝,為何錯失良機?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大軍伐吳,但是被東吳大將陸遜率軍擊敗,火燒連營,劉備全軍覆沒,敗逃白帝城,最終病死,這就是三國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聽一個人的話,如果聽了,就不會...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夷陵之戰:戰役經過介紹

夷陵之戰經過: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