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臣領袖,深孚眾望,為何當不上東吳丞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氏父子三人(孫堅、孫策和孫權)建立東吳霸業的過程中,張昭作為文官領袖,舉足輕重、勞苦功高。

然而孫權先後兩次選任丞相,深孚眾望的張昭都沒當上。

原因何在?

孫氏霸業初創,張昭地位如日中天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為徐州名士。

東漢末年為避戰亂,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淮河、泗水流域的很多士人和大族舉族南渡長江,比如周瑜、魯肅、琅琊的諸葛氏,張昭也是其中之一。

孫氏創業起家,就是依靠淮泗甚至更北地區的武將士人,即淮泗集團。

孫策自領會籍太守時,「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 張昭遂成孫策的肱股之臣、淮泗集團的領袖。

經過四、五年的征伐,孫策擊敗各地軍閥,占領江東六郡,為孫氏政權奠定基礎。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

200年孫策遇刺,臨死前託孤於張昭。

他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能成大事,「君便自取之」。

可見張昭深得孫策的信任。

但孫策不是真想讓張昭替代孫權,這是一種誇張的、激勵臣子的說法,能令人臣更加盡心竭力地輔佐主公。

這和劉備託孤時,說諸葛亮可以取代劉禪是一個道理。

張昭作為首席託孤大臣,政治威望在孫權繼位後達到頂峰,事實上相當於孫氏集團的丞相。

當時孫氏政權危機四伏,原因很多。

首先,孫策在圍攻廬江時,廬江太守陸康(陸氏乃江東大族)宗族百人死了一半,一舉震驚江東。

後來孫策又屠戮周氏和盛氏等豪族,江東大族敵視孫氏政權,多採取不合作態度。

孫權繼位時年僅十八,資歷和聲望更難服眾。

其次,山越(江南山區古越族後裔的通稱,包含部分漢民)恃險自守,拒交租賦、不服徭役,同時地方豪強也時有叛亂。

此外,孫堅是江東本土的吳郡人,但出身低微,再加上孫堅為人輕狡,士人通常不會追隨孫氏家族。

孫堅和孫策都曾依附有稱帝逆行的袁術,更遭江東士人鄙視。

避難江東的很多北方士人也由於上述原因處於觀望之中,曹操又以天子和朝廷名義徵辟人才,有大批北人回歸。

孫策(175-200年)

這時,文臣武將之首的張昭和周瑜,都力挺孫權。

孫策死時,孫權痛哭不已,張昭指出現在不是哀痛之時,並扶孫權上馬,巡視軍隊,以定軍心。

周瑜則鄭重地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表明立場。

張昭和周瑜也盡力籠絡南渡士人,將他們吸納到淮泗集團中,鞏固擴大孫權的統治基礎。

周瑜籠絡的人才中最重要者是魯肅。

魯肅當時打算北歸,周瑜力勸之下,始為孫權效力。

張昭引薦的人才,有明確記載的是彭城同鄉嚴畯。

嚴峻和諸葛瑾、步騭齊名,關係密切,後兩者也可能是張昭向孫權推薦入府的。

張昭(156-236年)

南渡士人加入後,江東士族也逐漸與孫權合作,孫吳政權江東化的進程開啟。

另外,孫權率軍鎮壓山越叛亂時,張昭通常鎮守後方,扮演了西漢蕭何的角色,危機時刻,張昭也能親自領兵征戰。

總之,孫權立足未穩之際,張昭全力輔佐,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孫權兩次面臨挑戰,張昭都妥協投降

好景不長。

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後的曹操,進一步發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打壓招討各地軍閥。

202年,曹操令孫權送兒子到許都為人質。

孫權手下分成兩派。

張昭等人表面猶豫不決,實則同意送人質。

周瑜認為曹操不義,孫權奮勇抗暴,以待天命,為什麼要送子納質,授人以柄?孫權聽從周瑜建議。

公元208年,曹操征服荊州,欲乘勢一舉吞下東吳。

孫權集團內部,又分為主戰和主降兩派。

張昭向孫權諫言:「曹操打著天子旗號,師出有名;江東能阻擋曹操的是長江之險,但曹操拿下荊州後,擁有劉表的水軍,可以水陸順流而下;敵眾我寡,勢不能擋,如今之計迎曹操最好」。

張昭諫言的實質是投降曹操,孫權大失所望。

周瑜和魯肅堅決主張抗曹,孫權遂鼓起勇氣與曹操決一雌雄。

周瑜(175-210年)

兩次面臨外部巨大壓力和挑戰之時,尤其是第二次關乎到孫吳政權的生死存亡,張昭等人都不站到孫權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一味妥協投降,其原因不完全是他們「各顧妻(和)子,挾持私慮」。

張昭作為儒學名士,深受儒家皇權觀念影響。

漢室縱使衰危,他仍舊奉為正朔。

曹操以天子名義征討孫權,握有巨大的道義和政治優勢,張昭心理上無法抵抗。

張昭加入孫吳集團的初衷應該是,以江東為漢室藩屏、保土護民,而非助孫權長久割據一方。

所以投降曹操,孫氏消亡,但有助於國家統一,對天下有大功。

在一定程度上,張昭的士人心態和曹操首席謀臣荀彧一樣,都打算曲線救國。

但是,荀彧是真正地忠於漢室正統,張昭就不那麼光明正大了,明知曹操是漢賊,在關鍵時刻一再妥協投降,更像是畏懼強權。

周瑜和魯肅出身江北地方豪強,武人氣質較重,不受士大夫名節觀念束縛,又都年輕有為,欲助孫權成就大業。

魯肅(172-217年)

赤壁大戰後,張昭已經邊緣化了,退出孫權的核心決策層。

二十多年後孫權登基時,依然對張昭當年的投降主張耿耿於懷,對後者說「如果聽從你的主張,我早就乞食於曹氏了」。

孫權兩次不以張昭為相

曹魏和蜀漢都曾有丞相之職,但出現於特殊時期。

比如曹操罷廢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為改朝換代做準備。

諸葛亮以顧命大臣擔任丞相,實際上代替孱弱的劉禪處理朝政。

孫吳的丞相基本上繼承自西漢,丞相為百官之首、掌握大權,但職責是輔佐皇帝。

221年,孫權稱吳王,張昭作為孫吳文臣元老,德望、品行都堪稱楷模,是眾望所歸的丞相人選,但孫權偏偏選了名不見經傳的孫邵。

大名士孔融曾稱孫邵為「廊廟才也」,也就是能力可做朝中大官,但他怎能與張昭相比?孫邵似乎是一個過渡性人物。

孫權(182-252年)

225年孫邵病死,孫吳百官再次推舉張昭為相,這次孫權選擇了江東大族顧氏的顧雍。

孫權不用張昭的理由有兩個,一是丞相責任繁重,不應勞駕張昭,這明顯是藉口,另一個原因張昭性格剛正嚴厲,易起衝突,這倒是實情。

孫權任顧雍、棄張昭更有深層原因。

孫吳據有江東已經三十年,淮泗集團的大多數謀臣武將都已去世,後輩人才不足,孫權必須依靠江東本土大族治理國家。

此時陸遜是上大將軍,駐紮於軍事重鎮武昌,掌握重兵,陸遜正是當年孫策圍攻導致死亡近半的陸氏的族人,他地位如此之高,是孫吳江東化的象徵,加上顧雍為丞相,江東大族代表擔任文武最高官職,表明孫吳政權與江東大族融合加深,達到和諧一致的高峰。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張昭的兩次妥協投降。

顧雍(168-243年)

孫吳與江東本土勢力融合的反例是蜀漢,蜀漢政權高級官位基本被外來的荊襄士人壟斷,巴蜀豪族經濟政治上均遭壓制剝削,蜀漢統治根基不牢。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冷熱軍事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史丨孫權為何不拜張昭為相?

點擊上方「東大街5號」 能訂閱哦!江東小霸王孫策臨終時對其弟孫權言之「倘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孫策如此看重張昭,張昭也不負所托,扶持孫氏政權實現平穩過渡。但是德高望重的張昭,...

周瑜對東吳的幾大貢獻,真的比諸葛亮強很多嗎

蜀國有五虎上將,魏國有五子良將,其實作為鼎足三分的東吳,也有自己的軍事統帥,而且在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中,絲毫不比蜀漢和曹魏弱,其實論個人軍事素質,東吳四英將應該是最厲害的,按現在的標準都是帥才,而...

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張昭

三國時期吳國的張昭,相信大家都知道,同時我相信知道有這個人的朋友很多,但對他了解的人很少。畢竟三國演義裡面對他的描述不多。為什麼孫策臨終時會說出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呢?作為東吳第一...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

三國碧眼孫權到底有多厲害!

正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國群雄的18歲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曹操18歲在上東漢帝國最高學府太學,每天忙著旅遊、交友;劉備18歲時師從名師盧植,即將從最著名的私立學校畢業;袁紹、袁術18歲時都是洛陽著...

三國時期,孫吳的政權如何實現江東本土化的

昨天我們說了曹操和是加大組織間的愛恨情仇,但其實三國時期面對世家大族挑戰的並非曹操一人,在江東的孫權,也與曹操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而且東吳政權也和曹魏政權一樣,對世家大族經歷著由對抗到合作的轉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