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三國之孫權的崛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策死亡時年僅二十六歲。

孫權能優先繼承孫策的重要條件可能是他比較大一些。

因為當時他已經有十八歲,達到了國家法律所規定的成年年齡(孫翎只有十六歲)。

除此外孫權曾在孫策的領導下擔任過縣長職務,同時指揮並參與了孫策對陳登和黃祖的戰爭。

(印象良好)

不過孫權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陷,就是軍事指揮方面的成果不足。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原因是,他帶領一大批人討伐陳登,居然被反擊偷襲打敗。

戰爭年代,想要贏得武將的心,不打勝仗怎麼能行呢?

不僅如此,即便是行政系統的官僚也不大願意讓孫權繼位。

張昭也認為孫翎比孫權更適合繼承集團的領導位置。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

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

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

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

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

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

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此後曾參與撰定朝儀。

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

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

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諡號「文」

張昭善隸書,其作品無存。

唐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這時候,孫策站出來了。

叫來孫權,給他佩上印綬,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同時他還不忘對張昭等人說道:「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實事求是地說,孫策本人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只是因為其軍事成就比較巨大所以才掩蓋了其在另一領域的光芒。

他這樣說,也可能是幫助弟弟獲得威信。

就這樣,我們三國三巨頭中的最後一位終於誕生了。

但是他實在來不及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而要更多地經受住相關的考驗。

1 內部的反對勢力

2外部的強大軍閥

孫權,作為一個十八歲的人,現在必須面對這些。

皇帝的遊戲就是權利的遊戲,輸了的話,一批人都要死,陪他殉葬!

這一道難關,怎麼過?。

張昭和周瑜為紛紛表示了對孫權的絕對支持。

張昭本人在北方有很好的名譽,南下後出色的政績更贏得了全國知識分子的讚揚,以至於很多人都將孫策集團取得的成就歸功到張昭身上。

而當孫權還在為自己的哥哥而痛哭流涕時,張昭親自將其扶上了檢閱軍隊的戰馬,讓其鎮定地完成了一個完美的就職儀式,這些無疑都讓孫權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

周瑜一方面他是孫策生前的好友,當年孫堅外出征戰時便是周瑜將自己在家鄉的豪宅分出一半來給孫策及其家人居住,這其中就包括有年僅十歲左右的孫權;另一方面,周瑜的妻子是孫策妻子的親妹妹,婚姻讓兩人的關係更加的親近,所以他的支持是孫權地位穩定的重要支撐。


孫權很聰明的發展了自己的下線,都是屬於自己的班子。

他們分別是來自淮河流域的魯肅

來自袁紹故鄉的呂蒙

老鄉、長江流域本地人顧雍,他以出色的政績和交際能力而迅速取代了張昭,成為孫權集團行政系統中的頭號人物。


魯肅和周瑜的結緣很有意思。

據說有一次周瑜和他的部下缺少糧食而向魯肅借貸,結果魯肅直接將自己家中的存糧拿出了一半給對方,正因為此事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魯肅和孫權的一番著名的對話:

那麼周瑜是怎麼勸魯肅的呢?

周瑜說:「當今時勢,非但君主可以選擇臣下,臣下也可以選擇君主。

吳主孫權這個人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有成為帝王的潛質。

後來的事實證明,周瑜對孫權的預判非常準確。

在周瑜的力薦下,孫權立即就接見了魯肅,並且相談盛歡。

當時孫權不是單獨約見魯肅,聚會的還有別人,散場之後,大家都走了,魯肅也準備告辭。

但孫權卻單獨把魯肅留下來了,可見孫權對魯肅的一見如故,兩人合榻對飲。

在這種情形下,孫權也吐露心聲,表達了想成就霸業的野心,並且尋求魯肅的建議。

當然,孫權作為少年老成的政治家,這種情況下的對話是非常官腔的,既要表達自己希望成就霸業的野心,又要將這種野心偽裝成想救大漢於水火中的忠心。

他說:「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 企望建成齊桓、 晉文那樣的功業。

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

了解歷史上的魯肅的人應該知道,魯肅這個人是非常直爽的,孫權用官腔提問,但魯肅不必用官腔來回答。

他立刻否決了孫權要當齊桓、晉文的說法,說要當就當皇帝。

他是這麼說的:「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

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 晉文公呢 ? 以魯肅私見, 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

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

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

為什麼呢 ? 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

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

這番話被易中天點評為東吳版的隆中對,體現了魯肅如同諸葛亮一樣的戰略思想。

而且是隆中對之前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三分天下,這裡是兩分天下,何其相似。

也正是在這個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東吳才有後來的聯劉抗曹,赤壁之戰。

應該來說,這番話是正合雄心勃勃的孫權心意,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善於把握分寸,知道什麼時候該表態,什麼時候該含糊,孫權就是這樣的,於是這段話在當時被孫權含糊過去了。

孫權說:「我現在盡一方之力, 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然而,毫無疑問,魯肅的這番建議已被孫權銘記於心。

因為這番話正是孫權日後登基為帝的思想根基。

魯肅對於孫權的巨大作用,更體現於赤壁之戰的前夕,給予孫權的莫大支持。

當強大的曹操,在吞併荊州,逼近東吳之際,孫權集團面臨著是戰是降的艱難抉擇。

孫權與全體將領商議,大家都主張投降曹操,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去更衣,魯肅追至屋檐下,孫權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魯肅一定有話要說,而且是非說不可的話。

於是,他握著魯肅的手,問:「你想說什麼?」

魯肅說:「剛才觀察眾人議論,都是想讓您失誤,不足以與他們共謀大事。

當今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對於將軍來說卻不能。

為什麼這麼講 ? 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當送我回到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總還能做個小官,乘牛車,有隨從,交遊士大夫,慢慢升遷上去,也少不了做個州郡長官。

而將軍您迎降曹操,將把您作如何安置呢 ? 希望您早定大計,再莫聽取眾人的議論。

魯肅的這番話是對主降派的尖銳諷刺,是對自己支持孫權的堅強決心表達。

對於當時的東吳諸臣來說,站在自身利益出發,投降曹操來說並不是壞的選擇,大不了就是換個老闆,照樣有官當,日子照樣混。

但對於有志於成就帝業的孫權來說,那就相當於宏圖就此粉碎,從此孫權就只能永遠成為曹操的階下之臣,而且是暗中受監控和打壓的階下之臣。

基於此,東吳諸臣在此刻相當於全體背叛了孫權,唯有魯肅站在和孫權同一條戰線上。

將心比心,我若是孫權,在這麼危急困難的關頭,有如此一人這般頂我,心中必定溫暖無比。

得此良臣,君復何求?

孫權也是說:「這些人的主張,深深讓我失望,現在你闡明長遠大計,正與我的想法一致,這是上天將你賜給我啊 !」

雖然魯肅擁有一個一流戰略家的眼光和出色的外交能力,但在政治和軍事實踐方面他就顯得非常平凡,呂蒙和顧雍的出現便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空白。

鑒於呂蒙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孫權親自為其制定了一個讀書計劃。

起初魯肅非常看不起呂蒙,認為他是一個文盲武將——事實當然也是如此。

但過了一段時間兩人再次碰面,呂蒙竟然已經能講出許多深奧的知識和道理,這讓魯肅非常的驚訝,進而與其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這個故事也成為了中國人勸說孩子們認真讀書學習的經典寓言。

顧雍出生於公元168年,到孫權繼承孫策地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從政十二年的老官僚了。

儘管他顯得默默無聞,卻絕對是孫權集團中最重要的行政系統人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孫權的用人謀略:用人不疑信任諸葛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孫策趁群雄逐鹿中原之際,繼承父業,開闢江東。後來孫策之弟孫權又繼承父兄基業,舉賢任能,確保江東穩定。他40歲稱吳王,48歲稱帝建立吳國,與曹、劉三分天下。孫權是用人高手,王夫...

三國亂世的十大勢力之孫家

說完了劉表,就不得不說說劉表的死對頭——孫家。曹孫劉三家裡面,一般說到曹,即言曹操,說到劉,即言劉備,說到孫就比較麻煩,得說孫家。原因是,曹操、劉備兩家的江山,基本上是這兩個人打出來的,而孫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