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皇帝柴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唐、宋之間,中國有著約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中國先後有五個朝代(並存著十個國家,史稱「五代十國」),這是自唐朝安史之亂後,唐朝失去了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控制力,由藩鎮割據直接造成的惡果。

五代十國期間,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異族(主要指契丹遼國)入侵中原,占領了「燕雲十六州」(即現北京、天津、河北一帶),從此,北方人們長期在遊牧民族鐵蹄的哀嚎之下,直至明徐達率軍北伐,將蒙古趕回漠北,中國才恢復對「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期間已過去了400多年。

由於「燕雲十六州」地勢平坦,適合騎兵作戰,使北方民族在對抗漢民族時,優勢巨大,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位。

期間,很多豪傑志士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倡北伐,收復失地,但均無疾而終。

但其中有過這麼一個人,是他,雄才大略,整兵經武,發出了統一祖國的先聲,幾乎結束了唐中期來兩百年的分裂局面,是他,率領勁旅,刀不血刃,即收復了四關三州,但天不佑華夏,當他準備再向北挺進時,突患重病,不得不退兵修養,使漢族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

是他,僅用五年半的時間,改革軍制,構建行政體制,東征西討,奠定了兩宋近三百年的基業。

他叫柴榮,廟號周世宗,五代時期足以媲美秦皇、漢武、唐宗的最傑出皇帝。

柴榮出生於河北一個望族,不過到他出生時,家道已趨中落,不得不到江陵(今屬湖北荊州)一帶販賣茶葉,史載其在販茶期間「關心民間疾苦,欲以天下為己任」,我想這純屬扯淡,一個民間小販,在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年代,按照馬斯洛需求遠離,只怕僅有心思去關注自己的溫飽和生命,沒有心思去玩「關心民間疾苦」這高深的玩意兒。

戰亂年代人的生命均朝不保夕,估計缺乏大量喝茶品茗的高雅人士,況且他口才也不咋的(史載:性沉重寡言),柴榮做了幾年茶葉生意,估計生意實在不好,無法維持正常的生計,且東奔西跑的,又沒錢請保安,風險太大,於是他放棄了生意,決定去投靠他的姑父郭威。

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命運,奠定了他一生事業的基礎。

在做生意的幾年中,由於到處流浪,且其時兵匪橫行,他為了生存(亦或說為了危急時逃命),他練就了一身武功(史載「善騎射」,估計亦因長期逃跑練就的),這亦為其以後東征西討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裡順便提一下郭威,郭威出生於微寒,18歲從軍,長得英俊瀟洒,身高體魁,喜飲酒賭博,好打抱不平(史載:好飲酒任氣),曾路見不平用刀殺掉一個屠夫(與花和尚魯智深經歷類似),但被上級包庇而未治罪。

郭威與柴榮姑姑(下稱:柴皇后)的見面與相戀比較富有傳奇色彩,柴榮姑姑本為後唐莊宗的宮中嬪妃,入宮三年(據說雨露未霑,但無從考證),后庄宗兵敗,她也被遣散回家(父母亦跑來迎接),歸途中大雨,路經一旅館入內躲雨,碰巧郭威(其時只是小軍官)也避雨其中,於是柴見之,心異之,奇其貌,知其必貴,便頃心於郭威(柴皇后看相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柴的父母堅決不同意,理由為:你曾是皇帝的人,即使皇帝死了,憑你之條件,至少也得嫁個軍區司令。

但拗不過柴皇后,兩人私定終生,柴皇后並攜帶大量財產贈與郭威。

自此以後,郭威運氣轉變,由一個小吏而成為國之大臣,為五代後漢的建立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

期間,由於感激柴皇后的恩德,在柴榮投奔以後,收柴榮為義子。

柴榮投奔郭威後水漲船高,隨郭威地位上升亦身價爆漲,若無意外的話,其可能會在郭威的推薦下,做到一個軍區司令,但期間發生一件大事,直接促成了其今後的帝位及功績。

前面提及過,郭威為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得力助手,幫其滅叛亂去政敵立下了汗馬功勞,劉知遠病逝後,其子隱帝繼位,外部將領叛亂,派多名大將征討均告失敗,不得以派郭威前去,未及一年而叛軍立破,於是郭威駐中原腹地,有功高蓋主之嫌;影帝留守中樞首都,有坐立不安、朝不保夕之憂,影帝畢竟年少,政治尤不成熟,指使京城武裝力量發動兵變,殺害了留在京城的柴皇后、郭威全部兒子、柴榮的幾個兒子。

郭威聽及後,打著「清君側,護幼帝」的旗號起兵造反,但被他保護的幼帝嚇得心驚肉跳,起兵拒之,結果幼帝兵敗被殺,郭威先監國,而後被部下「扯黃旗蓋於身」而擁為皇帝,建立周朝(史稱後周),因郭威全部兒子被影帝誅殺殆盡,於是立義子柴榮為太子。

此事變導致了兩個結果:其一,郭威子嗣被殺,但換來帝位,為柴榮繼位奠定了基礎;其二,柴榮部分子嗣被誅殺,僅剩下幼子,為後面趙匡胤篡位埋下伏筆,可憐柴榮東征西討,赫赫戰功,僅為他人做嫁衣。

郭威為五代中頗有作為的一個帝王,其在位僅四年,廢刑法,革弊政,勸農桑,重儒術,用能臣,減賦稅,尚節儉,整吏治等等,取得了頗多成效,在短時期內恢復了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

公元954年,在逼死部分可能危害統治的功臣、並妥善做好人事安排後,後周太祖郭威崩,後周世宗柴榮繼位,第二年改元顯德。

在繼承了太祖良好政策基礎上,開始了統一祖國的先聲,也開啟了傳奇的、令人羨慕的功業,雖然他在位僅僅五年半,但其建立的功業卻並不比歷史上任何有作為的君主遜色。

柴榮繼位後,遇到的第一件事即為:已兵敗被殺的漢隱帝的叔叔(亦即後漢高祖的弟弟)來搶皇位,估計這位劉同志見柴榮根基未穩,且自己統治中原的心情實在過於迫切,便聯合契丹兵來撿軟柿子,打紙老虎,挑戰剛登上帝位的柴榮。

郭威在時,他明知不敵,便識時務為俊傑,龜縮不出。

面對對方惡意挑釁,柴榮沒有半點猶豫,決定御駕親征,但一位叫馮道的老同志站出來阻止了,按該同志一貫的作風,應該不會出這個風頭的,因為他是四朝元老,做人圓滑世故,五代期間朝廷變換令人眼花繚亂,他卻始終身居高位,屹立不倒,是他在小自己幾十歲的契丹帝王面前自稱兒子的兒子,是他親手將自己輔佐的帝王送給契丹作見面禮,可謂人中之精,據說他為官之簡歷,幾頁紙都寫不完。

馮阻止柴親征,大致意思是說剛繼位,人心未穩,若親征失敗,則大局不堪設想。

柴回答曰,昔日唐太宗屢屢親征,唐得以一統天下,吾欲效仿唐太宗。

馮道對曰:不知你是否有唐太宗的能力。

柴榮繼續說:敵軍遠道而來,士兵疲憊,我率軍攻擊,有如大石壓卵。

馮道訂上曰:不知你是否有能力做這塊石頭。

馮的爭鋒相對傷了柴的自尊,柴沒在在此時上糾結,率軍直接出發,拉開了關鍵之戰「高平之戰」的序幕。

餘一般不喜描繪戰鬥的經過,簡而言之吧。

在柴榮的激勵下,將士用命,奮勇殺敵,周軍無不以一抵百,大敗劉同志,而劉同志的援軍契丹部隊一如既往的坐山觀虎鬥,按兵不動,等劉同志失敗後再緩緩撤退。

戰後,周軍再接再厲,繼續推進,圍攻劉同志的老巢:太原。

由於劉同志在太原經營多年,太原牢不可破,期間柴榮雖率軍擊破了前來援助劉同志的契丹部隊,但始終無法攻破太原堅城,只得班師回朝。

回來後,柴總結戰鬥的教訓,開啟了一系列的改革,並卓有成效。

高平之戰有著非凡的歷史意義,其一提高了柴的威信,鞏固了其統治;其二,使柴意識到軍隊的不足,為後續的改良提供了思路。

可以說,高平之戰奠定了後周統一的基礎,亦為後續兩宋三百年統治的起點。

高平之戰後,柴榮在繼承郭威建立體制基礎上,啟動了大規模的內部改革與對外戰爭,做了下面幾件事情:

滅佛。

柴榮時代,佛教當行,僧人眾多,加以社會動亂,人口稀少,社會生產力嚴重不足,卻依然要用龐大的經費供養僧人,且佛祖的金身銅像太多,竟然導致缺乏金屬製造國防兵器,於是柴榮下令禁佛,銷佛像以造武器,驅僧人以事生產,有人進諫柴榮,此舉有干天和,即會得罪神仙,而柴榮的回答卻相當巧妙,充分反映了其語言藝術及天生睿智。

佛祖、菩薩的工作是普渡解救生靈,解眾生急迫,見到國家缺乏兵器,為幫助國家度過難關,哪會在惜自己的金身佛像,即使佛祖在世,也常常做那些割肉飼虎的仁慈之舉,身體都可用於救人,何會在惜自己的金身銅像。

於是,禁佛令得以推進,為國家補充了大量勞動力與制兵器所用之金屬。

取士。

鑒於人才匱乏,有真知灼見的卓越人才更加稀缺,柴榮決定擯棄從隋唐流傳而來的科舉取士方式,創新性地提出了時政論壇的方式選拔亟需人才,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儘量上書言時政,還點名讓多名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這種時政論壇方式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極為少見的(柴榮應可獲專利),在「平邊策」時政大論壇中,一位原來並不顯著的臣子提出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主張,用現在話說即先挑軟柿子吃,等吃飽了,有力氣了再去吃榴槤,該主張被柴榮所賞識,並在統一的前期採納,但後期柴榮覺得僅吃軟柿子沒有味道,掉頭直接去吃榴槤,當然,這是後話。

武力統一。

柴榮實施了軍事改革,淘汰冗兵,精化部隊,並開啟了統一戰爭。

首先的對象是後蜀,顯德二年,花了約7個月時間,僅用偏師奪取西蜀秦、鳳、成、階四州,使西蜀俯首稱臣;顯德三年,啟動了對南唐的戰爭,當時南唐皇帝為李璟,該人為一流作詞家,「小樓吹徹玉笙寒」為其千古名句,其兒子李煜的「剪不斷,理不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亦為名句,但當兩父子在「剪不斷的離愁中寒冷」時,北國雄師南來,「故國不堪淪失中」,柴榮僅用2年多的時間,盡取南唐江北十四州,逼迫李璟及其後代去帝號,稱國主。

敗唐後,柴榮沒有再採取「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在稍做休整後,調轉馬頭,直指朔國,收復「幽雲十六州」,去恢復漢家的故土舊疆,這亦顯示了柴榮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其時強大的契丹遼國處於「睡王」統治之下,「睡王」顧名思義,有三大愛好,即「美酒、靚女、睡覺」,由此造成遼國朝政昏暗,吏治腐敗,國威不振,軍事衰退,為契丹遼國建國來最「黑暗、衰落」的時代。

柴榮北進之軍出兵僅三十天,兵不血刃,即占領三州四關,無奈上天作祟,在準備繼續向北挺進時,突染重病,不僅即撒手人世,惜哉。

均定田賦、規劃城市等。

均定田賦與「土地革命」有一定的類似,即實施土地改革,丈量土地,以定賦稅,用以保證財政收入,防止大範圍內的偷稅漏稅,期間是否做過打土豪、懲地霸的壯舉,史書上沒有記載,不能得知,但以余對柴榮性格之推測,以其對貧下中農、勞苦大眾的態度,他應該做過。

柴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並擅長於工程設計與土地勘測,甚至音樂、書法等亦頗有研究,簡直有點匪夷所思,史載,鑒於首都開封馬路狹窄、下水道堵塞,柴榮竟親手設計了改造圖,而後工匠據圖施工,竟無不恰到好處,另柴榮率軍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一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

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

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真是能人無所不能,不禁嘆服。

顯德六年陰曆6月19日,即公元959年,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周世宗柴榮崩,時年39歲,據推斷應為過勞死,也有人猜測為滅佛而損了陰德。

史載,當聽到他過世的消息,深山老林中的野夫婦孺莫不痛哭。

在他死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曾經最信任的臣子、最親密的戰友趙匡胤黃袍加身,篡奪了他兒子的皇位,並花費了約17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長達兩百年的分裂(但未收復「燕雲十六州」)。

按道理說,趙匡胤統一了中國,為勞苦大眾提供了和諧發展的環境,開創了中國歷史最為燦爛的兩宋文化,功莫大焉,但余對此人一直心懷鄙夷,其一是因為他的統一僅僅是繼承了柴榮的基礎,甚至他所有政治制度也是抄襲柴榮的。

其二是對一個不斷提拔、不停恩賜的領導家屬下此毒手,其人格真心地不值得尊敬。

不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趙匡胤一統天下時,在一片「斧聲燭影」之中,他被自己親弟弟刺殺並篡位(此事歷史上尚未有定論,但我一直堅信趙匡胤是被其弟弟謀害的),其多個兒子不得善終,歷史也是相信因果報應的,政治很多時候是恐怖的,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友情與愛情。

少年時即翻閱了柴榮的大量史籍資料,也一直想為他寫點什麼,但一直沒有落筆,借著這段時間總有點寫作衝動,才留下了上面的文字。

39年歲月,5載半的統治時間,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皇帝留下了太多的豐功偉績,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這段時間,腦海了中浮動著他「金戈鐵馬、身先士卒」的颯颯英姿,也浮動著他「朝夕不倦,英武雄傑」的赳赳形象,史載其「摘伏辯奸,多得其理。

臣下有過,必面折之,故帝駕馭豪傑,失則明言之,功則厚賞之,文武參用,莫不服其明而懷其恩也」,能文能武、雄才大略、光明磊落、賞罰有度,確實是封建時代「明君」的典範。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用辯證的歷史觀看人物,他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些缺陷,如縱容其父為非作歹,亦有過「屠城」之醜聞,且史載他執法嚴峻,不近人情,從現代管理學上來講,他事無巨細小,必躬親為之,不算一個很好的領導者。

但瑕不掩瑜,這些都遠遠無法掩蓋他光輝燦爛的一生,與他建立的功績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我寫柴榮,是想還原一個真實的英雄皇帝,其中可能由於個人感情色彩,有些溢美之詞,但我可保證,一切都是源於真實的史料。

可以想像,大約1000多年前,有一個出生於小販的人,帶領這我們漢族人民,以大無畏的精神與勇氣,帶著「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景,去征服那些腐朽、落後的地方勢力,去奪回那塊被異族占領的富饒土地,雖因天意未成功,但卻使祖國統一、天下太平成為不可逆流的趨勢,英雄乎?英雄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願以上的文字能給大家留點談資吧。

微信搜「賀老屋」獲取更多精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要不是這位皇帝死的早,就沒趙匡胤什麼事了

梁唐晉漢周,撥亂五十秋。短短五十多年的時間,這還不算上十國,就有五個朝代的更替,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的五代時期。平均每個朝代的壽命只有十年,這比起八百年的周朝和四百年的漢朝真是微不足道,康熙和乾...

守仁史話:我的大宋——五代亂像2

石敬塘死了,他的養子子石重貴繼位。怎麼說呢。這石重貴有骨氣,是真有骨氣。他上台後很大程度上修改了自己父親的政策,尤其是對契丹(遼)的政策。  石敬塘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石重貴登...

歷史奇妙編劇:柴榮種樹趙匡胤乘涼

歷史往往沒有如果,不過古代史學家也會在一些充滿遺憾的帝王中著墨慨嘆,好像五代十國的後周世宗柴榮。北宋《舊五代史》中指,柴榮是當時最英明的君主:「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五代最負盛名的雄主,差點改變歷史卻英年早逝

在五代十國這個君弱臣強、軍閥混戰的時代想當一個好皇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自己的手下給殺死了!而五代時期的明君後唐明宗算是一個,而後周有一位雄主也是公認的雄主,那便是...

趙匡胤在歷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戰」中成功上位

後周開國君主郭威死後,讓養子柴榮繼位。柴榮一繼位就面臨著重大危機。北漢國君劉崇想趁機進攻,親率三萬人馬,又聯合了契丹,契丹大將楊袞率騎兵一萬步兵六萬,共同南下。兩國聯軍打敗後周的潞州節度使李筠穆...

柴榮不死,燕雲十六州能否再歸中原王朝?

淺談歷史,我是沙丘。 中國歷史至隋唐盛世,繼而五代十國大亂世。朱溫(又名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中國正式進入五代十國。北方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相繼登場;朱溫、李存勖、石敬瑭、郭威等梟雄翹首...

周世宗柴榮為何被評中國古代最「冤」的帝王?

細數中國古代帝王,若真要評個「歷史之最」的話,那應該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聰明的……可輪到後周世宗柴榮,卻只能輪到一個字——冤。辛苦打下了江山,到頭來卻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著...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