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史話:我的大宋——五代亂像2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石敬塘死了,他的養子子石重貴繼位。

怎麼說呢。

這石重貴有骨氣,是真有骨氣。

他上台後很大程度上修改了自己父親的政策,尤其是對契丹(遼)的政策。

  石敬塘認比自己小十一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

石重貴登基後,按輩分因該稱耶律德光為爺爺,他也這樣做了。

不過石重貴有骨氣的一點是他「稱孫不稱臣。

」有人說這算什麼有骨氣啊!都叫人家爺爺了。

  這恰恰也是石重貴的妙處所在。

稱臣,是基於國家層面來說的。

稱孫,是基於個人層面來說的。

你稱孫,那是你自己的事。

你哪怕叫人奶奶都沒關係。

  可你稱臣,那就是國家層面的事了。

你稱臣用的是皇帝的身份。

這就代表了人家遼國是宗主國,你是藩屬國。

這樣你整個國家都比人低一個層次。

嚴重損失了國家顏面和利益。

  可石重貴「稱孫不稱臣」這一招在很大的程度上拉平了後晉與遼國的地位。

他用自己的面子挽回了國家的面子。

所以我說他很有骨氣。

不過接下來我留又要說了,他雖然有骨氣,但這智商真的不敢恭維。

堂堂一個皇帝,不好好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居然和人家玩文字遊戲。

而且玩的文字遊戲又是這麼低級。

連我這大學都沒考上的人都琢磨過來了,就更別說滿堂精英的遼國朝廷了。

果不其然,遼國君臣一看這句話馬上就回過味兒了。

耶律德光氣的七竅生煙:「我沒你這個不孝的孫子!」隨即發兵攻打後晉。

  契丹是北方少數民族,此時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大一統。

而且又得到了石敬瑭燕雲十六州的補給,戰鬥力是相當強。

  而後晉就別提了,此時中原戰亂頻繁,人口銳減。

人民流離失所,國家殘破不堪。

而且後晉的國土面積還不到漢唐的四分之一!這怎麼打!所以契丹僅僅是在戰爭初期受了一點小挫折後便一路勢如破竹。

直搗東京汴梁。

公元947年石重貴投降。

後晉滅亡。

  對於後晉滅亡之之事我只能說一句話「不作死就不會死」。

沒錯,石重貴不分敵我態勢,貿然挑釁遼國。

是後晉滅亡的原因之一。

可歸根究底,後晉滅亡的主要原因還得推到石敬塘身上。

  如果他沒有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原人也就不會在遼國攻進來時毫無天險可守。

只能憑藉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阻擋遼國的鐵蹄。

如果不是石敬塘首開賣國求榮的先河。

那麼趙延壽,杜重威等後晉大將也就不會上行下效,在戰爭處於勝利的情況下投敵賣國!

  後晉被契丹給滅了,遼國主本來想自己入主中原。

可中原人民怎麼會讓一個還沒有開化的蠻夷來統治自己呢?石敬塘雖然是賣國賊,可人家好歹也尊孔禮,循教化。

你這個還處在刀耕火種的民族怎麼能領導我們呢!

  於是中原人民今天摸你個哨兵,明天燒你個糧倉。

搞的遼國人是防不勝防。

再加上遼國人習慣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對農耕文明十分不適應。

耶律德光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回軍。

  然後遼國人又立了李嗣源的幼子李從益為皇帝。

建立傀儡政權「梁」不久就被劉知遠給滅了。

  而劉知遠,就是我們下一個故事的主角。

  劉知遠是河東太原人,沙陀族。

冒姓劉,和西漢,東漢那一幫姓劉的沒有一點關係。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吐槽一句:「他媽的怎麼那麼多沙陀人!」

  劉知遠在後唐和後晉時立下了赫赫戰功。

後晉石敬塘稱帝後,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

契丹滅後晉撤軍時,立了李從益為傀儡皇帝,定都開封。

等契丹完全撤出中原時,劉知遠見縫插針。

公元九百四十七年在太原稱帝,建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開封。

並殺了李從益。

而契丹剛剛從中原撤出,並且遼太宗耶律德光剛剛去世,所以沒有阻攔。

可惜劉知遠剛剛打下中原就因為患了重病身死。

他的兒子

  劉承佑繼位,劉知遠因為是見縫插針才當的皇帝,所以中原的許多大藩都對他十分不服。

這也為後漢後來的混亂埋下了伏筆。

果不其然,劉承佑繼位不到兩年,以李守貞為首的眾多藩鎮就集體叛亂。

劉承佑急忙派郭威平叛,就在這時,劉承佑走了一步大大的昏招。

  郭威這個人很有能力,也因此深受劉承佑的猜忌。

在郭威平定叛亂後更是聲名鵲起,大有功高蓋主之勢。

於是不知道誰給劉承佑出了一個昏招,叫劉承佑殺掉郭威以除後患。

劉承佑便派人下詔誅殺郭威,並殺死了郭威在京城的所有家人。

其實這真的沒必要,如果你真的猜忌郭威,你大可以把他留在京城的家人扣為人質,以此來要挾郭威,郭威絕對不敢造次。

可你卻把他家人全殺了,這不是逼郭威狗急跳牆嗎!

  要記住,沒有任何牽掛的人是最危險的人!

  於是郭威一怒之下起兵造反,統帥大軍直取開封。

在戰亂之中劉承佑被殺,郭威進駐開封。

後漢名存實亡!

  郭威在進駐開封后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先讓太后主持大事,並且讓人去請徐州的劉贇來繼承大統。

那麼郭威為什的不稱帝呢?

  劉承佑雖然死了,但在河東有劉崇,在徐州有劉贇,在許州又有劉信這三個宗室藩鎮對皇位虎視眈眈。

如果郭威貿然稱帝必定會招來這三個人的猛烈反撲。

到那時誰勝誰負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郭威先立劉姓宗室劉贇為帝,穩住劉姓宗室。

而且劉贇又是劉崇之子,老子會阻攔兒子做皇帝嗎?這樣一來三個姓劉的就被搞定了兩個,剩下的那個自然不攻自破!

  公元九百五十年的冬天,突然傳來契丹來襲的消息,太后急忙派郭威出兵。

可大軍在行軍到今天河南濮陽一帶時突然發生譁變。

眾軍士「強行」把一面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並回兵開封。

次年正月,郭威登基,國號為周,史稱後周。

此時,後漢正式滅亡!從劉知遠開國到滅亡,滿打滿算,後漢其實只真正存在了四年!

  在兵變後郭威曾假模假樣地上書說明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可他不知道,在他操縱這一切時,他手下有個小兵正靜靜的看著這一切。

他更不知道的是,10年後,這個小兵幾乎是用一模一樣的方法篡了他的天下。

  關於郭威我們在上面已經介紹的夠多了。

接下來,五代時期最重要的人即將登場!

  我們知道,劉承佑在在下詔誅殺郭威時早一步誅殺了郭威的家人,連嬰兒都沒有放過。

導致郭威登基後膝下無子。

於是郭威便將自己的侄子柴榮作為繼承人來培養。

  柴榮,周世宗。

是後周的第二位皇帝。

周世宗可以說是整個五代史中最傑出的皇帝了,沒有之一!在我心中,周世宗完全可以和秦皇漢武比肩。

這本書的主角雖然是趙匡胤,但我可以這樣說:如果周世宗沒有英年早逝,那麼趙匡胤是絕對沒有戲的!

  周世宗在為期間對內與民休息,整頓軍備,鼓勵農桑。

對外則是南征北討,擴大版圖。

周世宗先是對後蜀用兵,收復了再後晉時期被後蜀搶奪的秦,鳳,成,階四州。

然後三征南唐,奪取了淮河以北,長江以南十四個州的土地。

大大加強了中原王朝的力量,然而周世宗並沒有因此心滿意足。

他大概是五代時期第一個有統一全國之志的皇帝吧。

  燕雲十六州自從被石敬塘割給契丹後。

這塊地就像魚刺一樣卡在中原王朝的喉嚨里,讓中原王朝整日不得安寧。

尤其是對於周世宗來說!

  在周世宗剛剛登基的時候,契丹就舉兵南下。

意欲趁新皇登基,根基不穩的時候給後周以毀滅性打擊!由此引發了高平大戰。

這一戰雖然是以後周大勝告終,但是卻深刻的暴露出了一個問題:燕雲十六州一日不奪回,中原王朝就一日都不得安寧!果不其然,在後周對南方的征伐過程中,契丹總是隔三差五的在北境騷擾,嚴重地掣肘了後周對南方的征伐進程。

  所以周世宗對燕雲十六州是日思夜想啊!同時我估計也把石敬塘的祖宗來回問候了個遍!

  現在對南方的的征伐有了滿意的結果,所以周世宗也騰出手來準備解決北方的問題了。

不久大軍集結於滄州,然後連克二州三關,可惜天妒英才,在商討攻克幽州的時候周世宗染疾,不治而終。

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九歲!

  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周世宗還能撐個二三十年,那麼後周很可能成為繼漢唐以後的第三個偉大的王朝,而趙匡胤或許終其一生也只是個禁軍高級將領。

可惜,還是那句話:歷史不會被改變,我們能做的只有公正的評價這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周世宗死後,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沒過幾天就被時任殿前都點檢對趙匡胤篡位。

後周曆經十年而亡。

隨著後周的滅亡,五代十國也基本宣告結束。

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偉大的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縱觀五代歷史,我發現了五代有中國其他時代沒有的特點,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河東出皇帝。

後唐李存勖,在入住中原之前他的地盤在河東。

後晉石敬塘,在滅掉後唐時也是河東節度使。

後漢劉知遠,在起兵之時也是河東節度使。

五個朝代居然有三個是河東起家!作為一個山西人,突然隱隱的感覺有一點小驕傲呢!

  第二:五代是個綱常盡喪,君臣失義,人倫盡失的時代!五代共計十四個皇帝。

能夠壽終正寢的只有五個,餘下的九個皇帝不是被廢就是被殺。

君臣之義可見一斑。

後晉時期有一個大將安重榮說過一句話,很經典:「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完美的詮釋了五代時期的亂象!

  第三:五代是個輕視文人的時代,五代時期有一個大將史弘肇說過:「安邦定國,長槍大劍足矣!至於什麼毛錐子,又有什麼用!」毛錐子就是毛筆。

我也不多說什麼了,從這句話你們就能看出來文人在當時地位有多低!

  從朱溫滅唐到宋太祖建國,五代共計五十餘年。

五十年間換了五個朝代,最長的十七年,最短的只有四年!五十年間換了十四個皇帝,這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絕無僅有的!真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沒幾年!」

  而我們的主角趙匡胤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亂世。

想看他是怎麼在這個亂世建功立業,開創王朝嗎?想看他是如何使自己建立的大宋沒有成為短暫的第六個朝代嗎?請跟我看下去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回眸歷史,帶你了解五代十國之五代風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後梁(907~923年),即朱梁...

五代興亡——期望理清五代交替脈絡

公元907年,在長時期的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中,曾經盛極一時的唐朝,終於為後梁政權所取代。從此,到960年宋朝建立的53年間,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史稱後梁、後唐...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亂世梟雄,短命皇帝:劉知遠

亂世梟雄,短命皇帝:劉知遠搜集整理:涼州賢孝博覽館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公元907年,朱全忠(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正式宣告滅亡。朱全...

帶你快速看懂讓人頭大的五代十國

一說到五代十國,不熟悉歷史的朋友們可能先是點頭,然後就是一臉懵逼。有些朋友可能一提五代十國第一個就想到南唐後主李煜,知道他還是因為他的文學地位和緋聞傳記。這期小編就快速帶大家看懂這段讓人頭大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