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奇妙編劇:柴榮種樹趙匡胤乘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歷史往往沒有如果,不過古代史學家也會在一些充滿遺憾的帝王中著墨慨嘆,好像五代十國的後周世宗柴榮。

北宋《舊五代史》中指,柴榮是當時最英明的君主:「世宗頃在仄微,尤務韜晦……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史書感慨柴榮的人生無常。

他辛苦打下了江山,最終因為「斗長命」斗輸了,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開創了宋朝。

影視中的柴榮

柴榮本為貴族出身,但到他一輩時家道中落,七歲時投奔到姑丈,後漢大將郭威。

柴榮謹慎厚道、果敢機靈,從小兵升至郭威重臣,南征北討。

其後後漢內亂,郭威最終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周。

由於郭威家小在內亂時被後漢殺清。

所以當時31歲的柴榮,就成為郭威皇位唯一合法「繼承人」。

郭威當了三年皇帝便去世,時年34歲的柴榮就繼承了權力。

柴榮接手的後周是一個爛攤子。

當時另一政權北漢於後周版圖北方自立,勾結契丹人;另外南方十國政權享經濟繁榮,所以後周位處中原被多國包圍,就成為眾矢之的。

另外,柴榮上任後各路將領心懷鬼胎,帶兵者因戰亂養成「牆頭草」的習慣,文官首領更是歷事五朝馮道,要發展似乎將被綁手綁腳。

後周時期的形勢圖

歷史有如劇情,柴榮帝位未坐穩,北漢就率幾十萬大軍勾結契丹找上門,朝臣人心惶惶。

柴榮很冷靜,認為要先親征北漢,震懾天下。

臣將當然反對,柴榮就將之貶掉,更將馮道罷免。

柴榮率先對自己人心狠手辣,展現厲害。

柴榮曾向將士說:「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當幾十萬大軍上路時,都指揮使趙晁主張退兵,柴榮囚禁之,震懾上下。

面對北漢大軍時,後周本身處於劣勢,部將倒戈,但柴榮冒著刀光劍影沖向北漢軍陣,潰敗軍陣重新合攏,逃跑的將士再次回頭持戈相向,結果大敗北漢軍。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當時吃著花生觀戰的契丹人不敢相信柴榮這個人,竟能扭轉整個戰局。

最終數萬契丹軍也不戰先潰北逃,這是五代十國幾十年來的第一次。

這就是後世說的「高平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在戰局最危急時,有個將領跟隨著柴榮一起衝殺的人,後來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趙匡胤。

高平之戰,既成就後周統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另一個完成者的平步青雲。

歷史,真是個奇妙的編劇。

柴榮戰後,實行他的「三十年計劃」:「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

先將驕兵悍將罷免,大力整頓吏治,打擊豪強,鼓勵農民墾荒生產。

另外柴榮又淘汰冗兵,建立嚴格士兵軍官選拔制度,老弱殘兵解甲歸田,中央對軍隊要有絕對領導權,柴榮一整套政治與軍事制度,幾乎奠定後世中國政治體制雛形。

清人繪畫的柴榮

更最重要是柴榮的統一戰略,由重臣王朴提出的「先南後北」統一方略。

後周先奪取江淮和四川富庶土地,數年後再派數十萬大軍直指被契丹割占的幽雲十六州。

契丹大概懾於「高平之戰」望風而逃,後周軍收復關南十縣,直向幽州,對千秋統一大業僅差一步。

可是歷史在這時發生了轉折,積勞成疾的柴榮病倒,不得不撤兵,公元959年病逝於開封。

史載民間百姓聞之,無不淚泣。

而柴榮一生英明,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在他的有生之年並未完全完成,死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司督點檢、殿前禁軍最高統帥,給了趙匡胤篡奪皇位的機會,結果黃袍加身,建立300年宋朝基業。

之不過宋朝沒有後周的軍事膽量,始終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影視中的趙匡胤

後世對柴榮的評價都相當正面,更被形容為史上最完美的君主,少有爭議,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

宋太祖趙匡胤曾對趙普感嘆,如果柴榮當時還在,他永遠會忠心地做臣子。

通俗文學中也有不少以柴榮作為題材,好像《水滸傳》「小旋風」柴進,被描寫為柴榮的嫡派子孫,精通武藝,仗義疏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激活柴榮「削平天下」雄心的高平之戰

柴榮是史家公認的「五代第一明君」,這位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在位短短六年間,通過整軍練卒、減賦安民、鼓勵商貿、裁汰僧尼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後周政治清明、國家富庶、士卒精銳,使得經歷了唐...

五代十國又一個無底線的超級亂世(五)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柴榮柴榮商人出身,家裡也曾富貴過,可惜在這亂世中家道中落了,就去投奔了姑父郭威,被收為養子。郭威此時還沒發跡,家裡也不富裕,柴榮為了補貼家用又干起了老本行,出去販賣茶葉。等到年紀...

周世宗柴榮為何被評中國古代最「冤」的帝王?

細數中國古代帝王,若真要評個「歷史之最」的話,那應該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聰明的……可輪到後周世宗柴榮,卻只能輪到一個字——冤。辛苦打下了江山,到頭來卻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