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該如何理解
文章推薦指數: 83 %
王陽明12歲時,與老師的一場對話,可以說這場對話影響了王陽明的一生。
王陽明:「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老師:「好好讀書,像你父親一樣讀書做狀元」。
王陽明:「登第做狀元,恐怕不算是人生頭等大事」。
老師:「那麼你說什麼是人生頭等大事?」
王陽明:「讀書做聖賢,也許才算是人生第一等大事」。
做聖賢,成了王陽明一生的追求。
王陽明為了做聖賢出入佛道,出邊關考察邊防形勢,練習騎射功夫,王陽明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做聖賢。
《大學》中自我修養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按朱熹的說法「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在朱熹那裡,今日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用力日久,則一旦豁然貫通,「眾物之表里粗細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理』在物,在外。
成為聖人就要研究「理」,就要格物致知。
為了成為聖人,王陽明開始格物,也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陽明格竹」,結果是王陽明格了七天七夜,沒有格出理來,反而把自己格病了。
王陽明認識到,想當聖人太難,同時也開始對朱熹的格物致知之說,對朱熹的那個『理』有所懷疑。
王陽明此後經歷了科舉落榜,上書得罪太監劉瑾,被貶官龍場。
但是成為聖賢一直在王陽明的腦海里,不曾離去。
龍場在現在的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現在的貴州有多發達,估計大家都心裡有數,當時的修文縣可不是人待的地方,王陽明在龍場面臨死亡的威脅,食物缺乏,語言不通(當地都是少數民族)等,此時的王陽明把所有的恩寵榮辱,國讎家恨都忘卻,這一切都已經毫無意義,只有「生死一念,尚覺未化」。
王陽明為自己做了個石棺材,躺在裡面,想「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王陽明每日靜坐苦思,不覺中進入了純粹忘我的境界,自己與世界,與宇宙融為一體,在一個夜晚終於忘乎所以發出長嘯:「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終於明白了我們每個人身上原本就有『聖人之道』,向外物求理(朱熹的觀點)是錯誤的,理不在外,而是在我的心中。
這標誌著影響陽明心學的正式誕生。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句話徹底否定了朱熹的格物窮理,向外尋「理」,而「理」就在我們的心中。
一切事物的道理原本就在自己心裏面,我們每個人只要端正自己的心靈狀態,就能領悟事物的道理,我們的心靈狀態決定了我們和外物打交道的方式和態度,而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又決定了我們與外物打交道的結果。
所以通俗地說「我也有成為聖人的潛質,關鍵在我的心,不在於外在事與物」。
王陽明被貶貴州住山洞,龍場悟道終大徹大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陽明心學出世的電光石火:命運奇蹟般的龍場悟道
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太監劉瑾而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驛站擔任站長。那時的貴州龍場等同於未開荒的森林,瘴氣彌補,野獸出沒。比如一頭野熊就曾經闖進過王陽明居住的石洞,險些把王陽明吃了...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在他之前,曾有人放狠話:三代以下再無聖人!
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說過一句狠話:三代以下無聖人!意思是夏商西周之後就再也沒出過聖人。一棒子把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全給打死了。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王陽明橫空出世。
王陽明:唯有在艱苦中前行的人,才有資格成為聖賢
一、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艦隊擊敗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消息傳回日本後舉國沸騰,天皇特地為他舉辦了慶功宴。大家問他:「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東鄉平八郎默默的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
時勢造英雄,而王陽明不屬於任何時代,他的心學智慧你不懂!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就可以每天獲取關於歷史的那點事,學史以明智,感悟古人大智慧!王陽明與孔子、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為古代四大聖人,其他三位我們都了解很多,那...
王陽明: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立什麼樣的志!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興趣廣泛的他並不是個書呆子,相反,他文武雙全,並善於將業餘興趣與畢生的志向相結合。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王陽明的成聖之路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陳海威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紹興府餘姚人(今屬寧波餘姚),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