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
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
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諡文成。
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學不倦,成就卓著。
他創立的「心學」思想體系,積極追求個性解放,衝破了
「理學」的傳統觀念,在封建社會後期產生過重要影響,堪稱學界巨擘。
他不僅文韜武略,還是一位治世能臣。
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為「明第一流人物」。
王陽明才高學邃,在哲學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題,衝擊了僵化的程朱理學,最終集「心學」之大成,人們稱他為「心學大師」。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心學大師王陽明在仕途上遭到嚴重挫折,隨之引起了他思想上的巨大變化。
當時,皇帝朱厚照剛剛即位不久,又加之昏庸荒淫,不理政事,致使閹黨劉瑾專權,朝政日非。
這一年冬天,南京戶科給事戴銑、四川道御史薄彥微等人憤然上疏,連章上諫,宦官頭子劉瑾大怒,立即下令逮捕戴、薄20餘人入獄,廷杖除名。
眼看閹黨橫行霸道,胡作非為,王陽明義憤填膺,忍無可忍,首先抗疏援救戴、薄等人。
劉瑾見疏勃然大怒,將王陽明仁也下詔入獄,廷杖40,差點丟了性命。
劉瑾又把王陽明作為「奸黨」,將他罰跪於金水橋南,使其受盡莫大侮辱。
龍場驛位於今貴陽市西北80里許的修文縣城區,據《貴州通志·建置志》記載,明代在這裡設「驛丞一員,吏一名,馬二十三匹,鋪陳二十三副」,專為傳送公文的差役和來往官吏小住、換馬等提供方便。
該驛地處萬山叢棘之中,蟲蛇怪獸橫行,蠱毒瘴癘瀰漫,四境荒涼,人煙稀少。
王陽明剛到這裡,既無住房,又無糧食,只好居住在山洞,並親手種糧種菜,伐薪取水,苦熬度日。
有時自耕不足以餬口,還需要采蕨充飢。
王陽明身為貴家公子,一介儒生,又患有體虛 癆肺病,居此惡劣壞境,他深知隨時都有倒在荒野的危險,於是他「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當即便做了一副石棺材,指天發誓曰:「吾惟俟命而已!」他極力排除生死雜念,「日夜端居沉默,以求靜一」;有時也歌詩談笑。
超然於塵世之外。
顯而易見,王陽明是在苦煉製心功夫,力圖發揮「心」(主觀精神)的作用來戰勝險惡的環境,以求得到自我解救。
南宋至明朝中期,朱熹「萬物皆有天理」的理學思想主導了中國哲學三百多年,因而變得越來越僵化和教條。
王陽明年輕時即對「空談致知」和「泥於文字」的儒學作派十分不滿,於是,他跟朋友一起討論如何通過實際的「格物」已抵達天理。
他們決定先從自家的竹子開始「格」起。
他們坐對竹林,思索竹子的來龍去脈、生長機理、用途歸宿,試圖探尋竹子所隱含的天理。
結果,他的朋友不到三天就病到了,他自己堅持到第七天也病到了,而且差不多還「格」出病來,以此才作罷。
這次「格竹」失敗,讓王陽明非常失落;如果連竹子都「格」不明白,如何能抵達天理?此後,王陽明曾沉溺於佛教和道教,30歲時他曾「築室陽明洞,行道引術」。
不久,王陽明又與佛道分道揚鑣,34歲他開始在京城「講明聖學,門人始進」。
但是,他對朱熹「格物而致知」的疑惑始終沒有消失。
王陽明在農場後日夜反省,突然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這是王陽明一身中的一件大事,標誌著王陽明的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關鍵。
王陽明在頓悟中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為聖人,正是他懂得這是第一件事,有了這一基礎,就人人可以參悟心學智慧,向人生更高處邁進。
在他之前,曾有人放狠話:三代以下再無聖人!
漢代大儒董仲舒曾說過一句狠話:三代以下無聖人!意思是夏商西周之後就再也沒出過聖人。一棒子把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全給打死了。直到明洪武三十一年,王陽明橫空出世。
從"格竹"到龍場悟道——王陽明的成聖之路
作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陳海威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紹興府餘姚人(今屬寧波餘姚),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
知行合一|程朱理學VS陽明心學
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都在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程朱理學又稱宋明理學,從元朝時期,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陽明心學則一直類似於地下黨,廣泛存在於民間,尤其是東亞周邊國家。甚至有「一生伏首拜陽明」之說。...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
從廷杖之辱到龍場悟道史飛翔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因晚年居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有明一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明史《王守仁傳》這樣記載王陽明: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