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生平事跡之十四:龍場悟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時間:武宗正德三年(1508),陽明三十七歲
王陽明在路上,辛苦數月,到得貴州,自處逐臣地位,所有上司,一概不敢拜見,徑去尋訪龍場地方。
那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之中,滿地荊棘,是個蛇蟲、魍魎、蠱毒、瘴癘的世界,山谷洞溪裡面住的都是苗民,面上雕著花,言語和鳥鳴一般,身披獸皮,俗稱鬼巫。
間或有些中土人氏,卻多是亡命之徒。
莫說那衣冠、宮室、文儀、揖讓,種種文化,一點沒有,連草屋都不見一所,依舊像個洪荒世界、太古時代。
那劉瑾斷送陽明到此死第,料他萬無生還的了。
從前漢官看待苗民,常把他當做野獸,因此苗、漢兩族,意見很深,有時苗民反抗,漢官就帶兵入去,不知撫化,一味放火收捕,肆行殺傷,所以苗民一見漢官,如同仇敵;新官到任,讓大家到蠱神面前,虔誠占卜,兆象不好,便放出蠱來,害他性命。
當日陽明到得龍場,苗民聞信,又去叩問蠱神,虧得陽明僥倖,蠱神不協,苗民才慢慢走來親附。
苗民見陽明帶著僕從、行李,休息在草樹之中,還沒有安身所在,便到山的東峰,找個石洞,請陽明安頓在內,老的、少的,常常閒著走來玩耍,見陽明待他們和愛溫恭,個個歡喜。
陽明本來是個研究「心學」的大家,就趁此觀察苗民的性情,知他們同是人類,同具至性,而且那種質樸誠實的態度,斷不是機械變詐的文明人類能夠學到!因此住在蠻鄉,反較比在京城還快活起來,便興了個開發文化的念頭。
石洞裡面,陰濕異常,陽明居住不得,遂親自率同苗民,尋些黏土,教他們做成土坯,燒窯制磚,伐木架屋,造成一所房子,外面種些松竹卉藥,裡面分起堂階奧室,把帶來的琴編圖史,陳列得整整齊齊,起個名兒叫做「何陋軒」。
這樣一來,不但苗民看得有趣,連遠方的學者也都走來瞻仰。
後來苗民歡喜,益發逐漸興工,在附近建築了許多屋宇,叫什麼「君子亭」啦、「賓陽堂」啦、「玩易窩」啦,陽明一一祥記其事。
龍場地方,得有文化,自此為始。
那時劉瑾在京,看見貴州長官,奏陽明已經到驛,心中恨恨不已。
陽明也料定他放心不下,自思得失榮辱,都能超脫,只有生死一念,還覺不能化除。
就尋塊大石,琢成石棺,發誓道:「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坐,誠心默想,深究「靜一」功夫。
如此好久,覺得胸中快活自然。
隨身三個僕從,哪裡有主人的功夫,辛苦數月,到此蠻荒,風土不合,個個臥病不起。
陽明親自斬柴、取水、煮粥、燒湯,服侍僕從;又怕他們胸中憂悶不快,便在旁邊唱歌、詠詩,無奈他們懂不得詩歌,依然不悅;就改唱浙江的小調、雜曲,說些古今笑話,逗他們歡樂忘憂,果然疾病逝去,憂思念消。
陽明因此嘆道:這等境地,叫聖人處此,也就沒得說了!
陽明在這患難之中,依舊靜默思道,一心要參透那大學士上「格物」之說,不但日裡思索,連睡夢中都在那裡著想。
一天,睡到半夜,忽然大呼大叫起來,把左右僕從,一齊驚醒。
原來陽明經過好騎射、好任俠、好辭章、好神仙、好佛氏等變遷,到此居夷處困,胸中完全大中至正,才能夠把這「格物」之說,悟個徹底。
陽明終於悟到:「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句話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之前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只要「格物致知」就能成為聖賢,但是並沒有通俗易懂地揭示如何成為聖賢的途徑;或者說他所提供的實踐方法在現實中並不可行,仍缺少一些重要的輔助環節和階梯。
由於歷代讀書人在自我實踐中無法取得實效,但又不得不對先賢的教誨盲聽盲從,因而對於「格物致知」一語究竟是什麼意思,令人十分迷茫,實踐無門。
也就是說,原本讀書明理本是一條修身成人的途徑,但是因為不得法,越是讀書越是構築起限制自己本性的牢籠,越是脫離社會現實,正所謂「作蠶自縛」和「劃地為牢」,以書本知識替代和掩蓋了人本身具有的與天地相通的靈明。
因此,越是從字面上理解「格物致知」,越是無法獲得真知,越是與現實社會的需求相脫節。
事實上,能夠限制自己的只有自己,而這種限制是觀念上的限制,是對於概念理解的固化所造成的限制。
因此通過深入的本原思考,來破除這種限制,與天地合為一體。
而「天人合一」這才是聖人之道的初衷。
這就是說,對於「格物致知」的解釋並不只限於朱熹的解釋,還有另一種更加貼近儒家初衷,也更加符合事實的解釋。
這就是說,當「吾性」被定義在「身體」這一較小的範疇內,那麼其局限性就已顯現,顯然是物我兩隔。
假如將「吾性」放在「天人合一」的宏大空間內,那麼這種限制就不存在了。
以各種知識填補自我的「靈明」,就意味著放大了知的空間。
而對本體認知的不同,也註定了王陽明與朱熹的不同。
「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短短一句話中包含了歷代嚮往聖賢之道人士的無奈與心酸。
但是,直到現代,許多人還一直對這句話望文生義,人云亦云,並沒有從陽明心學的本原去理解這個問題。
經過生死蛻變終成聖人——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在明朝,有一個人文能安幫,武能定國,他是?
知道歷史上有個王陽明先生是在很小的時候,那個時候酷愛武俠小說,有一本小說是這樣描寫王陽明的:軍陣之前,月圓之夜,作為軍事主帥的王陽明一夜頓悟,功力大增,一聲長嘯,驚敵百萬。長大後讀《明史》,才發...
蔣介石為何說:中日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有人說: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為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有人說: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
百家講壇|五百年來王陽明
王陽明,一代心學宗師,從被囚詔獄到被貶龍場,他經歷九死一生。從南贛剿匪到平寧王之亂,他一路所向無敵。他一生最愛是講學,他說人人心中都有個聖人。五百年過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