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立什麼樣的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

古人也一向高度強調立志的重要性。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興趣廣泛的他並不是個書呆子,相反,他文武雙全,並善於將業餘興趣與畢生的志向相結合。

王陽明年幼時在北京私塾讀書,有一天他問老師,人為什麼要念書?

先生說:讀書是為了做官,是頭等大事。

你最好能像你的父親那樣中狀元!

王陽明認為不對,讀書做狀元,大概不能算頭等大事。

先生就問:那你認為讀書是為了什麼?王陽明回答到:讀書是為了做聖人!

34歲之前,他為了實現「聖人」這個理想不斷摸索,閱讀了不計其數的書籍,從而確立了「心學」的整體規模,主要包括「立志」「心即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部分。

在這之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心靈境界的轉變、思考逐漸成熟與深邃,他不斷反思自己和前人的思想,其思想體系實現了飛躍,最終得到確立。

到了晚年,從50歲直到去世,陽明一直處於被朝廷閒置的狀態。

不過他並沒有安於閒適的生活,而在進一步完善「心學」的同時,以講學的形式傳播自己的思想:他的學生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各地,將其精髓一代代流傳下去。

他的「聖人」之志摒除了讀書的功利因素,而將之視為提升自我境界的方式。

廣博的興趣

在他聖人之志的主導下,他對騎馬、射箭、兵法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他看來,騎馬射箭、抵禦外來侵略,也是成為「聖人」的必經之路。

因此,他在十五歲時,曾獨自去邊關考察,並和那裡的少數民族青年一起騎馬射箭。

他還深入研究了兵書,並想方設法將之付諸實踐。

考中進士以後,他曾在觀政工部任職,負責監造一個王爺的墳墓。

由於工期較趕,他就採用軍事管理的辦法,來提高效率。

他把農民工分成許多小隊,協同作戰,統一行動。

施工之餘,他還給民工們演練八陣圖。

在他的領導之下,工程最終圓滿完成,獲得了上司與下屬的交口稱讚。

後來他被調到江西做官,其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短短五年之中,他不僅剿滅了湖廣、江西、福建,廣東四省邊境的寇盜,而且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造反。

這次造反蓄謀已久,而王陽明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鎮定自若,糾集起周邊的散兵,「用一萬烏合之眾,平定了寧王十萬精銳之師」。

這兩件事使他名揚朝野上下。

除此以外,王陽明還愛好佛老思想,他不僅研究過佛教,還修煉過道教,增加了他思想的底蘊。

他對這些事物的興趣,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幫助他完善了思想,最終實現「聖人」的志向。

目標可以為人生確定一個坐標系,通過它,我們可以明確自身的處境,進而成為自己所期盼的樣子。

陽明以其畢生的生活經驗,言說著自己的志向。

不盲從別人,回到「本心」

十六歲之前,王陽明極其推崇朱熹,不僅遍讀朱子作品,並且將其視為行動與思考的準則,而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龍場悟道」一事,則成為陽明生活與思想的轉折點,他從此與朱熹思想分道揚鑣,發展出了自己的學說。

不盲從他人的觀點

朱子說:「天下萬物各有至理。

」陽明就決定從家裡的院子探究萬物之理。

他想,既然世界上的一草一木皆含「至理」,那麼院子裡的一叢竹子自然也蘊含著「至理」。

連續七天,他靜坐在院子中,目不轉睛地觀察竹子,希望能悟出竹子的道理。

為此,他廢寢忘食,直到支撐不住、病倒在床上。

他感慨道: 「格」一件事物都如此困難,更別提窮盡天下所有事物了。

這件事促使他不再盲從朱熹的觀點,嘗試開拓自己的思想領域。

其實,無論在思想領域,還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如果盲從別人,就很難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及行事風格,只有著眼於自身的體悟,形成思考的結晶,才能有所成就。

在逆境中回到「本心」

34歲時,他因彈劾佞臣劉瑾,被明武宗發配到貴州的龍場擔任驛丞。

龍場的條件非常艱苦,王陽明在那裡,不僅語言不通,住所和食物也嚴重缺乏,生存面臨著死亡的巨大威脅。

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之中,王陽明對人生重新進行了反思,功名、富貴與榮辱,都可以淡然忘卻,只剩生死一念還橫亘在心中。

他不斷追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一位真正的聖人,如果處在同樣的情境之中,他會怎麼做?最終他豁然開朗: 「聖人之道,吾性具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王陽明與心學思想

上林院:本文來自於2月3日晚,我在燈下書社在線講座的分享稿件。最近對陽明心學和禪宗頗有興趣,嘗試在陽明心學和禪宗基礎上重構世界觀體系的可能,如有朋友有相關見解觀點,求指導。本文的部分感悟要感謝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