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出世的電光石火:命運奇蹟般的龍場悟道

文章推薦指數: 81 %
投票人數:11人

1508年,王陽明因得罪太監劉瑾而被發配到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驛站擔任站長。

那時的貴州龍場等同於未開荒的森林,瘴氣彌補,野獸出沒。

比如一頭野熊就曾經闖進過王陽明居住的石洞,險些把王陽明吃了。

除了殘酷的大自然外,當地還有尚未開化的野蠻土著。

更要命的是,王陽明缺少食物。

他先是做採集者,大自然的饋贈畢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王陽明中毒一次後就再也不敢胡亂吃了。

於是他又變成耕種者,對於習慣了養尊處優的王陽明而言,這簡直就是地獄般的生活。

但就算是在這種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場所,王陽明並未喪失信心,他每天都靜坐思索。

經過頭腦中的風起雲湧,王陽明終於問出了一個好問題:倘若孔子身處這樣的境地,他會怎樣?倘若堯、舜、周文王、周公被趕到這個鬼地方,他們會如何應對?

他這是想從心外的古聖先賢那裡尋找思路擺脫苦惱。

後來他又想到朱熹。

按朱熹的思路,此時此刻,應該去向心外尋求生存智慧。

如果朱熹是王陽明,那他肯定去找狗熊,問它你是怎麼生存下來的?狗熊會告訴他,能吃到小動物時就吃小動物,能吃到人就吃人。

朱熹還會去問土著,你們為什麼過得如此快樂?但他和土著言語不通,所以問了也是白問。

於是 朱熹從狗熊、土著那裡得到這些信息後,肯定會跑回山洞,得到「理」:去吃小動物和吃人。

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去外在的萬事萬物上探究,得到知識和道理。

但王陽明卻並不認同朱熹的這個觀點:求索來的道理,真的適合自己嗎?縱然格出「理」來,我心能接受嗎?難道真要我去吃動物,甚至吃人? 王陽明搖頭嘆息,心力交瘁,幾乎精神錯亂。

突然有一天,他在恍惚的睡夢中突然驚醒尖叫起來:「啊,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

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

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

心以外沒有『物』。

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

『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知孝;見兄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之惻隱。

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

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勝私復理,使得我們的『良知』沒有被遮蔽,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

『致知』就『意誠』了,把心這樣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國』『平天下』。

」 說完這段話,王陽明頓時覺得胸中異常暢快,如浩瀚的宇宙,無一絲塵埃。

這就是心學史的開篇「龍場悟道」,歸納為八個字則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這八個字如同神秘咒語,道破天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知行合一:讀王明陽心學誕生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七年後,王陽明被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時,他的忠實門徒已達千人。在他1529年離開人間時,他的門徒已以萬計。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實意地把他...

龍場悟道王陽明悟出三個字

1506年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庭杖四十,發配到貴州龍場驛站擔任站長。那時的貴州龍場就是原始森林,這裡有毒的瘴氣繚繞,蛇蟲猛獸時常出沒。一夜一頭熊闖進王陽明居住的石洞,險些把王陽明當做晚餐。

千古一絕 心學大師悟道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寧波餘姚人,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其精通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和精深的文學藝術造詣。官至南京兵部...

王陽明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並非王陽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儒家經典《大學》。但是《大學》對於「格物致知」這四個字並沒有進一步地解釋。因此後來的儒學大家,對這四個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實際上是通過解釋這四個字來闡發自己...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出了什麼道理?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構建其心學體系的標誌性事件,在中國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就王陽明而言,龍場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聖路上的關鍵之悟,反映了王陽明獨特的個人氣質,也帶有濃厚的心學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