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繼位後為穩定自己地位,掃除周邊反抗勢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宋太祖穩穩噹噹地一舉政變成功,開封街頭與平時相比,也顯不出什麼變化。

接著,趙匡胤把退了位的周恭帝封為鄭王,尊周世宗的皇后為周太后,把他們遷往西京洛陽居往。

後周王室成員及其後裔也都受到優厚的待遇。

這次「革命」,沒有發生以往類似事件中出現的大肆屠殺的情況,前朝王室也被保全下來。

所有這些,都作為宋太祖的仁政,被人稱頌不已。

在政變中,後周的舊臣幾乎沒有反抗,宰相范質雖然在剛聽到事變消息時,曾咬牙切齒,但結果,也成了新朝廷的大臣,這一和平的政權移交形式,正是由於中國傳統的所謂「天命」所致,大勢所趨,無法改變。

當時,在後周大臣中,只有韓通一人遭到不幸。

韓通最早曾跟隨後漢高祖,周世宗時,由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升任為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周之軍政,多決於通」,是一個掌握實權的人物。

如上所述,周世宗北征時,趙匡胤是指揮水軍的將領,而韓通作為統率陸軍的總將領,地位十分顯赫。

世宗死後,起匡胤執掌殿前司,韓通執掌侍衛司,兩人共同統治指揮禁軍。

但是,趙匡胤對部下溫和寬厚,韓通為人剛愎自用,性情粗暴。

由於常常任意殘虐部屬,得不到將士們的擁護,人稱「韓瞠眼」。

韓通的兒子見趙國胤的威望日益增長,曾勸韓通及早與趙匡胤結交往來。

但是,驕橫的韓通根本聽不進去,結果,在太祖即位前死於非命。

據史書記載,太祖對韓通之死,甚為痛悼,追贈他為中書令,下詔以禮厚葬,還下令要將殺害韓通的王彥昇斬首,只是考慮到建國伊始,才予以赦免。

但實際上,太祖始終對韓通耿耿於懷。

例如,有一次當他去開寶寺,看到壁上韓通父子的畫像時立即命人把它塗掉。

由於韓通死於宋開國之前,而《五代史》又沒有為他立傳,所以,從宋代開始,就成了一樁公案。

當劉攽得知歐陽修的《五代史記》沒有韓通傳後,即譏笑說「此乃二流史書」。

當時,人們都認為韓通堪稱後周的忠臣。

據說,王皞於寶元二年(1038)所寫的《唐余錄》一書中,就把韓通列入忠義傳。

元代末年修《宋史》時,仿照《五代史記》立《唐六臣傳》的辦法,設立了《周三臣傳》,其序文指出,如果不為韓通立傳,「則忠義之志何所託而存乎?」只有王船山的《宋論》,反對把韓通作為忠臣。

不管怎樣,對太祖來說,最強的對手在即位之前死去,這是十分幸運的事情。

韓通一死,朝廷上再也沒有人出來公開反對太祖。

但是,在太祖即位之初,地方上依然有數十個カ量強大的軍閥,各自割據一方。

在這些人中,有的對太祖代周心懷不滿,其中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則公開表示反抗。

李筠和李重進二人的傳略,與韓通一起,收在《宋史周三臣傳》中。

李筠擔任山西澤州節度使,駐守北方邊境達八年之久。

當他得悉太祖代周即位以後,緬懷周室厚恩,特地把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掛在大廳牆上,面對畫像,痛哭流涕不止。

他不聽長子守節的勸阻,請求北漢援助,公開舉起反旗、太祖曾經告誡李筠:「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李筠不聽,頗為自負地說:吾周朝宿將,與世宗義同昆弟,禁衛皆舊人,聞吾之來,必倒戈歸我。

」於是,親自率領三萬人馬,向開封進發。

但是出乎李筠的意料,禁軍中竟沒有一個人響應他的行動,而北漢的援助也告落空。

宋太祖親自領兵出征,勢如破竹,只一個月左右,就攻下澤州。

隨後不久,李筠兵敗,投火自焚而死。

這件事發生在太祖即位當年的四月至六月之間。

李重進是郭威的外甥,周世宗繼承皇位後,即任侍馬衛步軍都虞候,經常隨世宗出征。

在高平之戰和征討南唐過程中,功勳卓著。

周世宗攻取江北後,命令他留駐揚州,守衛新土。

當時,他作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與趙匡胤分掌後周兵權。

世宗死後,他離開都城開封出任淮南節度使,但仍舊任著都指揮使之職。

宋太祖即位後,立即解除了他的馬步軍都指揮使的職務,接著,他提出入京朝見的請求,也遭到太祖的拒絕。

李重進在接到不同意他入京的詔書後,十分不安,終於堅定了反抗的決心,著手進行戰爭準備。

這時,剛巧來了李筠起兵的消息,李重進即刻派遣親信作為使者,去澤州和李筠聯繫,商議聯合進攻開封。

可是,他派去的這一使節和太祖早就相識,出使回來時到了開封,偷偷地拜見了太祖,泄露了事情的經過。

對太祖來說,當時正在征討李筠,如果南方同時起兵反抗的話就必須兵分兩路。

於是,太祖極力籠絡使者,要他勸說李重進推遲行動。

李重進輕易地同意了使者的意見,沒有立刻起兵。

太祖在征服了李筠之後,顧不得休整,立即率大軍南下討伐。

11月,揚州被攻陷,李重進及其一家,全都自焚而死。

這一事件,被認為是李重進圖謀叛逆的結果。

但實際上,李重進曾一再要求入朝,有心歸順,卻沒有得到太祖同意。

相反,在太祖看來,李重進既是周室親戚,又是禁軍的前輩將領,很難處理好和他之同的關係,必欲置其死地而後快。

後世一談到宋太祖,都把他說成是一位寬宏大度,豪放磊落的聖明君主,但從他對待李重進這件事上,卻又暴露出他身上專橫殘暴的一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朝十大開國元帥的最後結局

一、石守信   「義社十兄弟」成員。後周末年任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 「陳橋兵變」時為京城裡的內應,對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確保了太祖登極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隆元年已加同...

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為什麼能成功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兵不血刃奪取開封,建立宋朝,此後開創了300年的大宋王朝。陳橋兵變也被很多學者譽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兵變。在歷史上中華大地也曾經發生過多次因政變改朝換代的事...

白話《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高祖趙月兆,趙匡胤稱帝後追尊廟號為僖祖,在唐朝做官時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趙月兆的兒子趙王廷,即後來的順祖,歷官藩鎮從...

這個小侍衛為何一躍成為皇帝面前的紅人?

顯德元年(954年)六月,郭榮率領大軍回到東京開封府。高平一戰已經過去三個多月了,這一仗雖然助他鞏固了皇權,樹立了皇威,但也令他心有餘悸。在征討北漢的路途中,郭榮初步有了統一天下的念頭,可是靠這...

自古誰家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家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軍伍,...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