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誰家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古誰家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

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

後唐時應募入軍伍,隸屬後唐秦王李從榮麾下,後唐末帝清泰(934——936年)初年遷為控鶴指揮使 。

後晉出帝開運(944——946年)末年,契丹遼太宗率兵攻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後晉。

李筠被燕王趙延壽召為部將,但不久即出謀聯合晉軍諸將擊敗契丹留守將領耶律解里的宋太祖部隊,收復鎮州(今河北正定縣)。

此時,後漢高祖劉知遠於晉陽(今太原市)稱帝,李筠率部投奔晉陽,被任命為博州(治所在今山東聊城)刺史。

後漢樞密使郭威出鎮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保舉李筠為先鋒指揮使,又為北面緣邊巡檢。

後漢高祖乾祐三年( 950年),郭威叛漢攻入汴京,李筠與郭崇威隨從作戰,於留子陂擊敗後漢大將慕容彥超(劉知遠之弟),建立功勳。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革漢祚稱帝,是為後周太祖。

太祖論開國功績,遷李筠為昭義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長治市)節度史、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此後數年之間,後周世宗屢次與北漢構兵。

李筠駐潞州,以奇兵屢破支援晉陽(北漢)的遼軍,因功加封兼待中。

從顯德二年到六年(955——959年),李筠連年與北漢作戰,先後攻克遼州(今山西左權縣)與長清寨等,俘獲刺史、大將數百名。

周世宗即位後,李筠因功榮進太尉。

面對新政權,後周舊臣中識時務者則俯首稱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擺布者,尤其是昔日與宋太祖一樣手握兵權的將領們。

周世宗去世後,懷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趙匡胤一個?只是趙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機會,但並沒有打消他們的念頭,他們仍在等待時機去實現自己的帝王夢想,李筠和李重進便是其中代表。

李筠鎮守潞、澤、沁等州達8年之久,他為人驕橫跋扈,連周世宗都不放在眼裡。

宋太祖繼位後,曾遣使者去封李筠為中書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寶。

厚祿來籠絡這位後周老臣。

李筠竟下令將使者拒之門外。

經過幕僚反覆勸說,他勉強接待了使者,但卻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掛起周太祖的畫像放聲大哭,表示對宋太祖的強烈不滿。

此事被北漢國主劉鈞所知,便許諾幫助李筠起兵攻宋。

李筠長子李守節不同意父親的做法,但勸阻無效。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見不一,任命李守節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圖。

李筠也趁機派兒子入京,以窺伺朝中動向。

李守節入宮,太祖開口便叫他為太子,嚇得李守節魂飛魄散,連連叩頭表示效忠新君。

太祖讓李守節回去勸李筠打消造反的念頭,哪知李筠不聽兒子勸告,於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然而,李筠狂妄無謀,他沒有採納幕僚們的一些正確建議,竟率軍直搗汴京。

太祖派大將石守信、高懷德、慕容延釗和王全斌等人率軍平叛。

此時,曾答應出兵相助的北漢劉鈞卻坐山觀虎鬥,竟按兵不動。

石守信在兩軍的初次交鋒中大敗李筠,打擊了他的銳氣。

同時,太祖又率軍親征,李筠連遭敗績,退入澤州城。

太祖親自指揮各軍攻城,澤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節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亂被平定。

當李筠反宋時,南方的李重進欣喜若狂,連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處聯絡南北夾攻之事。

哪知翟守珣卻去了汴京,將李重進的計劃詳細告知了太祖。

當時由於應付李筠之事,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戰,太祖讓翟守珣回去設法拖延李重進起兵的時間。

翟守珣回去後施展巧舌,詆毀李筠不足與謀大事,勸李重進不要輕舉妄動。

志大才疏的李重進果然中計,沒有及時起兵,錯失了良機。

年輕的趙匡胤當上了皇帝,不過,他是個好皇帝,勤政愛民,對原先後周的大臣一個不殺,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權很快就穩定下來了,內部是很穩定,但是有兩個重量級的後周人物確對趙匡胤亮起了紅燈,第一個就是李筠,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從軍,以勇力著稱,史稱能開百斤硬弓。

在後唐時期就已經名聞軍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為昭義軍節度使,駐守潞州(今山西長治),幾乎以其一部之力來抵擋整個北漢。

接到趙匡胤安撫的聖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了順從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漢皇帝劉鈞給他來了一份雞毛信,讓李筠寢食難安,劉鈞提出聯手幹掉趙匡胤。

就在李筠矛盾猶豫之際,另一個駐紮揚州的後周元老重臣李重進也派人聯絡他,而且,李重進為了表示誠信,已經提前準備起義了。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四月,原後周昭義節度使(河東野戰軍總司令黨政軍一把手)李筠決定正式造反。

這時距離趙匡胤創建宋朝才剛剛過去了100多天。

李筠決心也學學趙匡胤,全中國的皇帝太多了。

這就是趙匡胤下河東的原版,他征討的是河東野戰軍總司令李筠。

當時大宋的形勢也是像《下河東》里唱的那樣「王登基二十年干戈未定,亂五代盡都是各霸稱雄」。

「東西殺南北戰三方平定,偏偏的又反了河東白龍」,事實上,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一仗就是跟所謂的「河東白龍」李筠打的。

趙匡胤跟李筠打得很辛苦,而且第一仗就輸了。

事實上,李筠最大的優勢不是天時或者人和,他的司令部風水很好,他占了絕對的地利。

潞州,古稱上黨,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謂「居天下之肩脊,當河朔之咽喉」,是絕對的兵家必爭之地。

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謀遠慮之輩,問題是,李筠特別跟歷史上的項羽相像,剛愎自用,不聽人言。

他驕傲的說: 「吾有儋珪槍、撥汗馬,何憂天下不平哉」 李筠的開局不錯,他的第一戰即奪取了澤州城。

澤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這時李筠的局勢好得無以倫比―,只要衝上太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辦法阻止他。

李筠以太行之險,一衝而下,直接就可占據黃河上游,進而控制沿岸的永豐、回洛、河陽等幾乎所有的重要糧倉,斷絕宋朝都城開封的漕運之路。

國家無糧,心中發慌,而且趙匡胤剛剛得國,人心不定。

就算是他已經根深蒂固都沒法維持統治!

消息傳來,趙匡胤慌了,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以戰迎戰,必須取勝!命令駐兵河北的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與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立即率軍火速進討。

一定要快,不讓李筠破關而進河南,而這時,北漢皇帝劉鈞也加入造反行列,已經親自率軍出太原來援助李筠。

趙匡胤他親自挂帥,日夜進軍,馬不停蹄,趙匡胤決心搶先爬上太行山,可是李筠卻還在太行山腳下跟劉鈞兩個不清楚。

本來李筠聽說劉鈞親自帶隊來支援他還很高興,沒想到他一見劉鈞就驚呆了,都是河東(陝西)老鄉,可是劉鈞窮啊,堂堂皇帝陛下只帶來了幾千殘弱人馬,別說打仗,出去走一圈都要組織好半天。

劉鈞一直靠契丹人過日子,不管劉鈞怎麼說這件事李筠就是不許契丹人沾邊,這是原則問題!絕不鬆口,李筠還鼻涕眼淚的一口一個「忠於周室,不敢愛死而臣宋」,就這樣,談來談去,李筠從劉鈞那裡得到的全部支援就是幾千名老弱殘兵、一個西平王頭銜、還有一個軍事代表。

李筠談的口乾舌燥,趙匡胤卻不耐煩了,石守信和高懷德馬上就到了,在結盟地點太平驛不遠的長平附近,雙方大規模的第一次接戰,河東軍死亡3000人,澤州面臨失守。

這還不算什麼,但接下來就麻煩人物來了,宋朝駐真定的二號軍事人物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大宋名將)以及彰德軍留後王全斌已經出動,正向澤州迅速靠攏,並且陝西、京西等地兵馬也已經完成集結,隨時準備對李筠的老巢潞州發起解放戰鬥。

而且趙匡胤已經豁出去了,趙匡胤把手裡的所有家當都押上了,並且他本人也率禁軍從開封出發,急速渡過黃河,直撲巍峨險峻的太行山。

形勢很嚴峻,全國準備跟李筠一樣想造反的人們都在盯著這倆,開封現 在是空城,如果趙匡胤不能短時間拿下李筠,李重進隨時會給他致命一擊。

趙匡胤全力作戰,終於攻破澤州,李筠舉火自焚,趙匡胤順勢而上,一路招撫各地官員百姓。

處處納降,最後到達潞州,李筠的兒子李守節可是一點不守節,小伙子很聰明的選擇了投降,受到了趙匡胤的厚待。

就這樣,短短一個月,就平定了河東,趙匡胤繼續找下一個對手李重進練習去了,所謂下河東,不過是一個月的時間而已,象模像樣的打了一場澤州而已。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shi_v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趙匡胤黃袍剛加身,為什麼就有人要造反?

作者: 沙塵暴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趙匡胤一定很得意:兵不血刃、未費一兵一卒就坐上了龍椅,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沒做到,俺老趙做到了,你說牛不牛?但他的得意很快就變成了鬱悶,屁股還沒坐熱...

李筠外引北漢叛亂,最後兵敗自焚

李筠(?—960年),初名榮,避周世宗柴榮名諱,改名筠,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五代時後周大將,官拜昭義節度使,駐守澤、潞、沁,為一方重鎮。趙匡胤篡周建宋後,遣使慰諭。李筠並不買帳,反而當著御...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

如果李筠和李重進南北夾擊,趙匡胤勝算幾何?

開始本節討論之前,我們先熟悉一下歷史背景及歷史人物。事情發生在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滅掉後周政權,建立北宋政權不久。李筠是後周時期的昭義節度使,駐紮在潞州、澤州、沁州(今山西省...

北宋開國十大名將

1、石守信 太祖的好哥們。後周末,為太祖副手。資歷也較深,後周恭帝時建節,兼任殿前都指揮使。是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第三個建節的,成為後周的高級將領。「陳橋兵變」時在京城裡為內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

白話《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高祖趙月兆,趙匡胤稱帝後追尊廟號為僖祖,在唐朝做官時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趙月兆的兒子趙王廷,即後來的順祖,歷官藩鎮從...

黃袍加身後,趙匡胤又是如何巧破眾反臣叛亂的

公元九六O年,通過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坐上皇帝寶座的趙匡胤,因為注意嚴肅軍紀,和兵變後,事先與眾將約法「三章」: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