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第一篇《北疆狼煙》:第四集、疑竇叢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四、疑竇叢生

上一講咱們講到,後周世宗柴榮在北征遼國之役中,雖然順利收復了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這三關以南的大片失地,但卻因身體突發疾病而使此次北征半途而廢。

世宗返回開封以後,病情急劇惡化,終於六月十九日駕崩,年僅39歲。

有史學家評價周世宗是五代十國時期第一明君,先不說這一評價是否言過其實,周世宗確實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其一生都志在開疆拓土、一統四海,他曾定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五代史補》)」的執政大計,其胸中抱負可見一斑。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我想如果上天能多給周世宗一些時日的話,中國完全有可能在他的手上再次完成統一,這樣或許也就不會有趙匡胤日後的「黃袍加身」,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將呈現出另一個局面。

三個宰相一台戲

從北征前線回到開封后,自知時日無多的周世宗開始對身後事進行安排。

為了讓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坐穩皇位,世宗費盡心思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和搭配,以便幫助小皇帝處理好國家大事。

據史書記載,世宗讓「宰臣范質、王溥並參知樞密院事,以樞密使魏仁浦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依前充樞密使(《舊五代史》)」,為小皇帝安排了三個顧命大臣為宰相,其中老宰相范質、王溥有權參辦樞密院事務,掌管軍事,而魏仁浦為宰相同時兼任樞密使。

樞密院是掌管全國軍政要事的機構,因此這三個宰相可以說是位兼文武、共掌中樞,一個台子唱戲。

在當時的情況下,世宗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個人素質與合作能力都非常出色的文官領導核心。

范質,字文素,在後周太祖一朝便擔任宰相,政治經驗非常豐富。

史書記載范質自幼好學,九歲能文,十三歲便能背誦五經,被譽為「神童」。

他有兩大特點,一是清廉,從來不接受任何賄賂;二是脾氣大,經常當面駁斥別人,弄得人家下不來台。

這樣的大臣在朝中容易得罪人,不可能形成勢力深厚的政治集團,加之其才華出眾、從政經驗豐富,任用這樣的人為宰相,既能夠輔佐好皇帝,又不會威脅到皇帝。

王溥,字齊物。

與范質一樣,他也是一位極善學習又施政有道的能臣。

咱們在《高平大戰》一講中曾經說過,當時世宗主張率軍親征,滿朝文武都表示反對,只有王溥站在大家的對立面,力挺世宗,可見其有膽有識。

而且王溥為人極其吝嗇,人緣也不大好,這樣的人也不可能對皇帝產生威脅。

魏仁浦,字道濟。

咱們第一講說到後周太祖郭威在聞聽後漢隱帝欲誅殺顧命大臣時,正是採納了魏仁浦的建議果斷矯詔起兵,不僅免於一死,最後還建國稱帝,因此魏仁浦對後周的建立可以說居功至偉,深得周太祖的信任。

又有一次周太祖詢問京城及地方各州的駐軍人數、領軍將校的姓名時,魏仁浦回奏到「臣記得」,說罷便拿起紙筆來一一寫下,核對花名冊後竟絲毫不差。

周太祖大喜,說道:「天下事不足憂也(《宋史.魏仁浦傳》)。

從宰相班子的構建上,我們可以看出,三個宰相個人能力突出、政治經驗豐富,但都不會對小皇帝構成威脅,能夠順利實現政權的平穩過渡,世宗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管好要命的槍桿子

安排完文官領導核心,接下來世宗又對武將領導核心做了縝密布置。

我們前面多次講過,在五代十國這個城頭變化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里,對皇帝威脅最大的便是手握重兵、專橫跋扈的統兵大將。

小皇帝柴宗訓只有7歲,主少國疑,只要有一個大將動一動「天子寧有種邪?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念頭,就很有可能上演一場改朝換代的大戲。

所以,對武將領導核心的安排,是關係到後周政權穩定與否的頭等大事。

對此,世宗首先免去了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澶州節度使,讓他離開京城駐防外地,殿前都點檢一職授予趙匡胤。

其次,提拔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都指揮使李重進則同樣調離京城,率兵馬駐河東防禦北漢。

這樣一來,朝中武將便以趙匡胤、韓通為領導核心。

之所以如此安排,世宗也是頗費了一番苦心。

張永德、李重進我們在前幾講中曾多次提到,兩人均系後周開國大將,常年統兵,在軍中威望頗高,而趙匡胤和韓通在軍中資歷相對較淺,對小皇帝可能帶來的威脅要遠遠小於張、李二人。

同時,世宗讓三位宰相共掌軍機,實際上又極大地限制了趙、韓二人手中的權力。

韓通是一員沙場悍將,史籍記載:「通性剛而寡謀,言多忤物,肆威虐(《宋史.周三臣傳》)。

」說韓通這個人性格剛強但有勇無謀,說話做事不愛思考,衝動發脾氣、撅別人面子是他經常幹的事兒,對部下也不知體恤,經常性地施以懲罰,因此軍中便送給他一個外號叫「韓瞠眼」。

這樣的人雖然能打仗,但是在軍中沒有人緣,就算韓通想謀反,也不會有多少人響應。

正因如此,世宗將軍政命令的裁決權交給了韓通,顯然他對韓通非常放心。

這樣,世宗把槍桿子交由趙匡胤、韓通,放不放槍由韓通下命令,三個宰相予以監督,再加上趙匡胤的牽制,可謂是達到了各方面的平衡,從而保證槍桿子不會威脅到小皇帝。

但是,世宗撤掉跟隨自己多年、一直鞍前馬後屢立功勳的張永德,而是改任由小兵一刀一槍做到將軍位置的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卻著實讓當時的朝臣們大為不解。

從後來歷史的發展來看,由於趙匡胤正是在殿前都點檢的位置上「黃袍加身」,篡了後周江山建立大宋,因此世宗的這一決定招致了很多後世史家們的批評。

那麼周世宗為什麼一定要撤掉張永德,而是改任趙匡胤做為禁軍最高指揮官呢?這還得從一起蹊蹺的木牌事件說起。

木牌上的讖語

這件蹊蹺的木牌事件發生在世宗北征遼國之時。

據《舊五代史.世宗本紀》的記載:「帝之北征也,凡供軍之物,皆令自京遞送行在。

一日,忽於地中得一木,長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題雲『點檢做』,觀者莫測何物也。

」說世宗率軍北征的時候,下令但凡是支援前線的軍需物資都要由京城運到行在(皇帝駐紮的地方)。

有一天,世宗在查看這些軍需物資時,突然從中發現了一塊長約二三尺的木牌,像是人舉著的東西,上面密密麻麻的符號寫的都是「點檢做」三個字,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點檢,顯然指的是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

張永德,字抱一,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算是周世宗的至親。

「點檢做」,是說張永德要做某事,但是做什麼卻沒有寫出來。

而《宋史.太祖本紀》對這件事的記載中,卻直截了當地寫明木排上的字是「點檢做天子」,說張永德要當皇帝!

「點檢做」也好,「點檢做天子」也罷,其實是一句讖語。

什麼是讖語?讖語是一種帶有某種指向性的預言,但內容上卻表述的神神秘秘,讓人看不懂。

比方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說取代漢朝的,將是「當塗高」。

可「當塗高」究竟是什麼,沒人知道。

後來,軍閥袁術覺得這個「當塗高」就是他自己,袁術認為,「當」是應當的意思,塗就是途,古漢語塗和途都是道路的意思,而袁術的「術」在古漢語中也有道路的意思,袁術字公路,也和塗沾邊兒。

所以袁術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便迫不及待地登基當了皇上,結果沒想到卻被曹操、呂布、孫策等人聯合起來桌球五四一頓暴揍,漢朝沒取代得了,自己的命還搭進去了。

後來曹丕篡漢,有人又說「當塗高」指的是曹魏政權。

因為「魏」在古代指的是一種高大的宮殿,這種宮殿建有兩個高台,高台中間有可供通行的道路,這樣一來「魏」和「塗」、「高」都沾上邊了,所以「當塗高」就是曹魏。

舉上面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讖語這個東西其實更多的是靠著有心的人根據各種情況附會出來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在今天看來,這根本就是迷信,可在古代,大家對讖語都非常重視。

西周晚期,當時社會上流行一句讖語叫「桑弧萁服,實亡周國」,桑弧是桑木做的弓,萁服是用萁草編的用來裝箭的袋子,說周朝會亡在和「桑弧萁服」有關的東西上。

周厲王聞訊後震驚不已,趕忙派人去捉拿賣桑弧萁服的人。

恰好市場上有一對賣桑弧萁服的夫婦,聽聞要被抓,馬上收攤跑路。

路上他們收養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後來烽火戲諸侯的主角褒姒。

再說秦時,社會上盛傳「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聽說後,認為這裡面的「胡」是胡人的意思,指的是北方的匈奴,於是便遣大將蒙恬統兵三十萬北擊匈奴,還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修建長城以防匈奴南下。

長城修好後,秦始皇又徵發了數十萬戍卒駐防長城,沒想到被徵發戍卒裡面有兩個人,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哥倆揭竿而起敲響了秦朝的喪鐘。

所以,當看到「點檢做」或「點檢做天子」的讖語時,周世宗的震驚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很多人也認為正是這個木牌使世宗下定決心免掉張永德,以避免讖語成真。

那我們不禁要問,這個木牌是怎麼冒出來的?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爭論了許久,卻沒有得出一個統一的答案。

這是誰幹的

木牌事件最大的嫌疑對象,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因為張永德被免職後,趙匡胤接替他擔任了殿前都點檢,而正是因為當了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日後才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所以,張永德去職,作為最大獲益者的趙匡胤肯定難逃干係。

但是細細分析,我認為木牌事件並非是趙匡胤所為。

首先,張永德去職,接任者未必就是趙匡胤。

在禁軍中,資歷、戰功、威望在趙匡胤之上的還有李重進、韓通、慕容延釗等多名將領,趙匡胤幹掉張永德,並不能保證自己100%接任殿前都點檢。

如果繼任的不是自己,那他豈不是白費力了?

其次,趙匡胤沒有作案時間。

要想把木牌順利地放進軍需物資中,再讓世宗順利地發現木牌,沒有精心的布置是做不到的。

而上一講我們講過,趙匡胤作為世宗北征的隨行將領,一直率軍衝殺在前,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安排這件事。

再者,世宗是突發疾病,之前並沒有任何病症或發病跡象,因此趙匡胤怎麼能夠算準世宗北征途中一定會得病?如果世宗身體無恙,趙匡胤就算順利接任殿前都點檢,也肯定不敢圖謀篡位。

那這樣一來,陷害張永德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反而容易引起世宗的懷疑。

最後,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趙匡胤和張永德之間的私人感情還是相當深厚的。

前面在高平大戰中講過,關鍵時刻正是張永德採納了趙匡胤的意見,而後兩人又率軍死戰,終使後周反敗為勝。

戰後,張永德又極力向世宗舉薦趙匡胤,趙匡胤才得以步入禁軍中高級將領的行列。

所以,張永德對趙匡胤來說不僅是老領導、老大哥,還是刀頭舔血的生死兄弟,對自己又有提攜之恩。

據《宋史》記載,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娶親時,彩禮都是張永德出的錢,可見張永德和趙家的關係相當不一般。

因此,趙匡胤應該是不可能也不忍心對張永德下黑手的。

既然趙匡胤的作案條件不成立,那麼「兇手」又會是誰?

有學者認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才是木牌事件的始作俑者。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和張永德是實打實的親戚,既然如此,李重進為什麼要陷害張永德呢?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這是由於二人在爭奪禁軍最高指揮權上造成的矛盾很深,不可調和。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當時後周的禁軍體系。

我們在前面講過,禁軍是國家的政府軍、中央軍,相當於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國家最重要的武裝力量。

後周的禁軍分屬於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兩大系統,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就好比國家中央軍的兩個總司令部。

殿前司的一把手為殿前都點檢,其下設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殿前副都指揮使,殿前司下轄左右兩廂騎兵、左右兩廂步兵,每廂各兩軍。

侍衛親軍司的一把手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簡稱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其下設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由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分統馬步軍,馬步軍也分左右兩廂,每廂轄若干軍。

由此可見,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是禁軍的兩位總司令,地位、權力相當且互不統屬,都直接聽命於皇帝。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因此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在平時難免會有一些摩擦,而作為最高領導的張、李之間自然也少不了磕磕絆絆。

史書記載,後周在征伐南唐之時,張永德屯兵下蔡,每次宴請各路將領時,他總要說李重進的壞話,甚至有一次還趁著酒醉說李重進要謀反,嚇了在座諸將一大跳。

後來,張永德還曾經派密使攜帶自己的表文去見周世宗,言明李重進有謀反之意,但周世宗卻沒有理會。

由此可見,兩人之間的關係確實十分緊張,因此李重進完全有理由同樣以謀反之名報復張永德。

但是,《宋史》當中記載的一件事足以為李重進辯白,但卻往往被人們忽略。

據《宋史.周三臣傳》記載:二將俱握重兵,人情益憂恐。

重進遂自壽陽單騎直詣永德帳中,命酒飲,親酌謂永德曰:「吾與公皆國家肺腑,相與戮力,同獎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

」永德意解,二軍皆安。

當時兩人矛盾日益尖銳,為了消弭不和,李重進曾單槍匹馬獨自一人來到張永德軍中與其推心置腹飲酒交談。

而張永德也被李重進的光明磊落所感動,於是雙方冰釋前嫌。

由此可以看出,李重進絕非是那種會在背地裡下黑手的人,說他一手製造木牌事件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木牌事件究竟是何人所為呢?當今部分學者持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這件事其實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是後世史家為了證明趙匡胤乃天命所歸、大宋取代後周是名正言順而炮製出來的。

而我本人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觀點,原因有三。

第一,周世宗本人是一個務實的人,他並不相信讖語之類的神神鬼鬼的東西,這一點從其滅佛可以看出。

我們知道,佛教在中國的歷史上有所謂的「三武一宗之禍」,「三武」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指的就是後周世宗。

這哥四個共同幹了一件事,就是滅佛。

五代時期由於社會動盪,老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遁入空門,這使得佛教發展非常迅速。

但到了後來,佛教開始過度膨脹,這就出問題了:佛教修建寺廟廣占土地,甚至大量圈占百姓的良田;僧尼眾多卻不服役、不納稅,那國家的財政收入、國防建設就受到了極大影響。

到了世宗在位時期,這一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因此世宗下令滅佛,以抑制佛教的過度膨脹,穩定國家的國防和財政。

但是滅佛卻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對,有人說對佛不敬會遭報應,但世宗卻說,佛祖施教,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假如自己的身體有益於眾生,佛祖也會毫不猶豫地捨棄生命將其施捨與眾人,絕不吝嗇。

如今朕滅佛是為了百姓,假如真的有報應,為了百姓朕也在所不惜。

對佛教尚且如此,對於本就神神秘秘、靠人牽強附會的讖語,世宗不會非常重視。

第二,張永德曾經向世宗密奏李重進謀反,世宗都沒有相信,那麼他又怎麼可能憑藉讖語這種真真假假的東西來相信張永德謀反呢?

第三,如果世宗真的相信讖語,那麼為了以防萬一,徹底消除危險,那麼乾脆撤銷殿前都點檢一職,或者殺了張永德豈不是更保險?換別人來當,你怎麼能保證新上任的殿前都點檢不會謀反?

那麼,如果木牌事件是子虛烏有,世宗又為何要免掉張永德殿前都點檢一職呢?

《卻掃篇》中記載的一件事,似乎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世宗自北征前線班師後,鑒於病情惡化,便率大軍駐紮於澶州(今河南濮陽)養病。

由於不知天子龍體何恙,加之世宗不允許任何人前來問安,致使全軍上下議論紛紛,軍心不安。

當時,只有身為世宗至親的張永德可以進入世宗寢室問安,因此群臣便對張永德說:「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之有變。

今澶、汴相去甚邇,不速歸以安人情,顧憚旦夕之勞而遲回於此,如有不可諱,奈宗廟何!」張永德認為有理,便在一次問安的時候把群臣的話告訴了世宗。

不想世宗聽後卻反問:「誰使汝為此言?」張永德不敢隱諱,便說是群臣之意。

於是世宗嘆道:「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我就知道這是別人教你說的,你怎麼不明白我的意思呢?你看看你這樣子,哪有一點像一個禁軍最高統帥?世宗的話表面看起來只是批評張永德不應該人云亦云,但在內心深處,我覺得世宗肯定是通過這件事洞悉了張永德的為人,他知道張永德雖然久經戰陣、忠心不二,但是遇到大事卻沒有主見,難以獨當一面,因此不能夠勝任殿前都點檢一職。

我想正是在這次對話後,世宗才動了更換殿前都點檢的念頭。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趙匡胤,我覺得不外乎是以下幾個原因:第一,趙匡胤士兵起家,是世宗將其一步步擢升為禁軍最高統帥,因此世宗覺得趙匡胤一定對自己忠心耿耿,在忠誠方面肯定沒有問題。

第二,趙匡胤作戰勇敢、屢立奇功,而且有勇有謀,關鍵是他在大事面前敢於勇挑重擔,這一點我們前面在高平之戰、征伐南唐、奪取瓦橋關等事件中曾多次提到過,正因為趙匡胤敢於擔當、敢於作為,所以他一次次力挽狂瀾,相比於大事面前沒有主見的張永德,這一點深得世宗的賞識。

第三,相比於張永德、李重進,韓通和趙匡胤算是禁軍中的新生代將領,他們在軍中的資歷、威望相對較低,因此可能對皇帝造成的威脅也要小很多。

就這樣,世宗構建起了一個各方面都能相互牽制、力量平衡的文武顧命大臣集團,對此深感放心的世宗於不久之後便撒手人寰。

隨著年僅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繼位,這個新的國家權力中樞按照世宗的安排開始運作。

那麼,世宗精心安排的輔政系統能夠確保後周江山的穩定嗎?當趙匡胤這個昔日的士兵經過多年拼搏終於成為大權在手的禁軍最高指揮官後,他又會做些什麼呢?請繼續關注下集:陳橋兵變。

(優酷視頻現已推出同名講座,歡迎大家收看,網址連結: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5OTczMTAwOA==.html,希望您繼續關注本講座後期精彩內容,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柴榮死後趙匡胤怎麼做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

宋太祖趙匡胤的成功秘訣:做不老實的厚道人

宋太祖趙匡胤化家為國的事跡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關此句俗諺的出處及傳播時期,至今不是特別清楚。筆者估計是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詐的官吏,天津多興事攪水愛白乎的碼頭青皮,保定...

被趙匡胤篡位的後周小皇帝柴宗訓

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後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

陳橋兵變——趙匡胤將門崛起

趙匡胤出身於河南洛陽將門之家,膽識過人,武藝超群,21歲時投奔郭威,成為郭威帳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統軍北征。後漢大軍渡過黃河,到達澶州時將士們將黃袍...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陽光下的陰謀(一)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人們熟知的版本是這樣的,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在駕崩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統領全國軍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