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兵變之後,此人想歸順宋朝,趙匡胤卻逼他造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世宗柴榮去世之前,為了保證柴家天下能夠延續,曾經作了周密的安排,雖然這些安排最終被趙匡胤一一破解,但是這其中的一條安排,還是給趙匡胤造成不大不小的麻煩。

柴榮去世前委任一批後周皇親到地方任節度使,明為拱衛京師,實則為的是牽制京城的禁軍部隊。

這就給趙匡胤造成了一個麻煩,雖然做了皇帝,但是在京城以外還有大片國土掌握在各個節度使手中。

李重進

趙匡胤繼位以來,這些節度使沒有一個人進京朝見,是歸順還是造反,都在觀望。

在這些人之中,趙匡胤最擔心的只有兩個人,只要搞定這兩個人,其他人就會望風歸附了。

這二人一個是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一個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筠是太祖郭威舊臣,駐守山西。

李重進是郭威的親外甥,鎮守淮南。

這二人一南一北,是趙匡胤的兩個最大威脅。

趙匡胤

但是不久之後,傳來了一個消息,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上表請求進京朝見新天子。

地方長官進京朝見,本是此時趙匡胤最樂意見到的事,因為朝見就意味著歸附,但是一聽說李重進要來,卻命人寫了一封回信,拒絕了李重進的進京請求。

這讓李重進感到相當鬱悶,準備歸附新朝,皇帝卻不讓進京,熱臉貼了一個冷屁股,他知道趙匡胤容不下自己,無奈之下準備起兵造反了。

趙匡胤

李重進是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為後周皇親國戚,曾經跟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憑著自己的戰功和特殊的地位,被柴榮任命為了禁軍侍衛司都點檢,禁軍分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兩個系統,殿前司的點檢則是趙匡胤。

李重進和趙匡胤二人是平級,也可以說是競爭關係。

而且李重進戰功卓著,在侍衛司系統威望甚高,有一大批的支持者。

但是周世宗臨死前,卻把李重進調出了京城,做了淮南節度使,假如李重進一直在京城開封,趙匡胤也許沒這麼容易坐上皇帝寶座了,真是造化弄人。

趙匡胤雖有容人之量,他能容小人,能容納失敗者,但卻容不下這些看似失敗,威望還在的人,比如李重進。

所以為了維護新王朝的穩定,維護自己在軍隊中的絕對權威,趙匡胤不得不想辦法除掉此人,但是找什麼罪名呢,逼他造反,明顯是最好的方式了。




平定淮南

李重進決定起兵之後,聽說山西的李筠也準備反叛,隨即找了一個非常信任的幕僚帶了一封書信,去山西見李筠,相約一同起兵,南北呼應。

但是這個幕僚,出了淮南卻沒有去山西,而是跑到了開封,把書信給了趙匡胤。

趙匡胤為避免兩線作戰,便對這個人說,你幫我拖住李重進,等我收拾了李筠,再去攻打淮南,事後定有重賞。

幕僚應允,回到了淮南之後,想了一個對策,和李重進說,李筠此人不堪大任,不是一個能成事的人,我們還是暫緩行事為好。

李重進是個武將,沒什麼頭腦,聽了幕僚的話,便同意了。

這讓他錯失了起兵的大好時機,如果和李筠南北出擊,擊敗趙匡胤不是沒有可能。

只可惜機會錯過便不會再來,不久趙匡胤平定了李筠之亂,隨即率大軍攻打淮南,李重進大敗,縱火自焚而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他的父親是後梁、後唐、後漢的軍官,趙匡胤在後漢初年入伍,成了郭威的部下。郭威發動兵變,成立後周,趙匡胤積極參與,被郭威重用。他很早就掌握了禁軍這一支中...

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為什麼能成功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兵不血刃奪取開封,建立宋朝,此後開創了300年的大宋王朝。陳橋兵變也被很多學者譽為歷史上最成功的兵變。在歷史上中華大地也曾經發生過多次因政變改朝換代的事...

宋初李重進反

徹底平定完李筠的叛亂後趙匡胤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了,曾經一度自己也感到了恐慌,如果那封信送到了李筠手裡。。。。。。原來就在李筠準備起兵反叛的時候,李重進也準備起兵。

郭威為何不傳位給李重進?李重進為什麼要造反

李重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並不是宋朝人,李重進的主要活動年代是五代時期,那麼宋朝和李重進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呢?可以說李重進的身份在五代時期非常顯赫的,因為他的母親是福慶長公主,可以說是皇親國戚,而因...

疑案陳橋兵變

清人查慎初詩云:「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要說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的陳橋兵變,還得從他在後周末年的實力地位說起。 趙匡胤出身於將門,祖籍雖是涿州,卻出生在洛陽夾馬營,至於《宋史》本紀說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