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俗家弟子」趙匡胤是靠不斷地暗殺爬上皇位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趙匡胤青年時代,英雄逢時,作為少林俗家弟子,一出山正趕上五代最後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從這位"偉大領袖"東征西殺,得顯威名。
其成名一戰,當屬周世宗登基後御駕親征北漢劉崇的巴公原之役。
當時,北漢軍人數占優,後周軍中又有右翼戰陣的軍將逃跑、投降,萬分危急時刻,當時的趙匡胤雖只是禁衛軍中級將官,表現十足英勇,向同伴大呼:"主危如此,吾輩怎能不誓死以戰!"並與當時禁衛軍統將張永德各率兩千兵馬,奮勇破敵。
關鍵之時,周世宗柴榮臨危不懼,手下又有趙匡胤、張永德這樣的軍將,最終大敗北漢軍,使得一旁觀戰的北漢"盟軍"契丹軍見景奪氣,也逃遁而去,後周軍隊終於取得此次戰役的全勝。
戰後,周世宗立封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
而後,趙匡胤又從周世宗征討南唐,平揚州,下壽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臉閃現,威震江南。
周世宗北征,趙匡胤也是一馬當先,"及莫州,先至瓦橋關,降其守將姚內斌,戰卻數千騎",一平關南之地
眼開後周軍很快要收復燕雲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榮忽得暴疾,不得不擁眾汴京。
英雄大業,半途而廢。
從這裡不得不懷疑,周世宗為什麼暴疾?這裡頭顯然有名堂。
確切地說,明顯是被人暗算的。
至於是誰,有一個規律,一個案件的真正的做案人,一定是這個案件的最大受益者。
在當時情況下,誰是最大受益者呢?當時周世宗手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只有張永德和趙匡胤兩位。
回軍途中,周世宗支撐病軀閱示文件,忽然發現一個韋編袋子,裡面有一塊三尺長的木板,上有"點檢做天子"五個字。
古人迷信,周世宗認為這是"天示",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時任禁軍統師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立馬下詔免去張姐夫的點檢一職,轉委平時看上去老實厚道又曾立戰功的趙匡胤為殿前禁軍統師。
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張永德軍內外黨羽眾多,可能在自己死後危及兒子的帝位。
趙匡胤寒人軍校出身,應該沒有為人擁戴纂位的資格。
周世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忘記了五代數位皇帝皆是軍頭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軍士擁戴而移後漢國祚。
"點檢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趙匡胤等人製作,不過,他們當時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張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後他因手中有禁兵而於宮中坐大,至於後來"趙點檢"終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帝死後,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訓即位,是為後周恭帝,時年七歲。
轉年春天,周恭帝還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剛剛入土兩個多月,真正屍骨未寒,本來要率兵北征契丹的趙匡胤兄弟自導自演大戲,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趙"點檢"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們好玩,編造得有模有樣,在他們筆下,趙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來,事先毫不知情:
北漢結契丹入寇,命(趙匡胤)出師御之。
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者久之。
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
遲明,逼寢所,太宗(趙光義)入白,太祖(趙匡胤)起。
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趙匡胤)為天子。
"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
太祖攬轡謂諸將曰:"我有號令,爾能從乎?"皆下馬曰:"唯命。
"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
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
"諸將皆載拜,肅隊以入。
副都指揮使韓通謀御之,王彥升遽殺通於其第。
太祖進登明德門,令甲士歸營,乃退居公署。
有頃,諸將擁宰相范質等至,太祖見之,嗚咽流涕曰:"違負天地,今至於此!"(范)質等未及對,列校羅彥環按劍厲聲謂(范)質等曰:"我輩無主,今日須得天子。
"(范)質等相顧,計無從出,乃降階列拜。
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
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趙匡胤)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
遷恭帝(周世宗的七歲兒子柴宗訓)及符(皇)後於西宮,易其(恭帝)帝號曰鄭王,而尊符(皇)後為周太后
仔細推敲陳橋兵變,其實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軍忽然,趙匡胤好哥們、時任殿前指揮使的石守信大開城門,眾人順利入城。
如果真是沒有預謀的"事起蒼猝",不會有哪個將軍這麼大膽不顧九族性命開城納"叛軍";其二,後周朝中大臣范質等人被挾迫拜見"新天子",趙匡胤還指天劃地表示自己"冤大頭",周世宗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卻能即時從袖中拿出早就寫好的"禪位詔",語意清晰,文采斑爛,沒有軍頭們事先許諾給美官做,陶學士不會這麼從容不迫。
當然,畢竟後來兩宋帝君待人不薄,後世才沒怎麼拿此事
鋪陳作文章。
其實,老趙這一陰險毒招,比當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曾任歸德軍節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國號為"宋"後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為"鄭王"。
十三年後,柴宗訓二十歲出頭,即"發病"而死,估計是被宋室暗害,趙匡胤又演一出,"聞之震慟",諡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父陵側。
周世宗有七個兒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後漢隱帝殺掉,老六柴熙謹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讓皆"不知其所終",估計也都被趙宋派人弄死。
直到宋仁宗嘉祐四年,才下詔有司取閱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後)周祀。
"所以,一般人皆為《水滸傳》或其他民間演義所誤,以為柴進是後周皇帝的嫡系子孫,還一直獲封"一字並肩王"什麼的,完全是小說演義誤導人,柴榮並無直系後代得活世上。
當初,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諸朝藩鎮推翻皇帝的"悲劇"重演,周世宗想方設法削弱藩鎮的兵力,重金招募強兵猛將入京城守衛帝室。
結果,柴世宗死後,帝位未失於強藩,卻被禁衛軍頭子撿走,天算人算,防不勝防。
可悲!可嘆!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如此離奇的帝王之路,一般人總以為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獨家大戲。
為此,清初大詩人查慎行(字悔余,號初白,1650-1727)有詩道曰:"梁宋遺墟指汴京,紛紛禪代事何輕!也知光義難為帝,不及朱三尚有兄。
將師權傾皆易姓,英雄時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
"這位金庸大師的數世祖與金大師一樣,名重一時,但對於史學均是半瓶子醋,明顯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家學淵源",可窺一斑。
何者,查慎行對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後兩句的疑詑更是凸顯老查的淺薄:似乎趙匡胤黃袍加身之事人世間只此一件,陳橋一事竟讓老查大跌眼鏡(甭說,清朝前後已有眼鏡從西洋傳入)。
其實,在那"王政不綱、權反在下、下凌上替、禍亂相尋"的五代,由軍士鼓譟、擁主帥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已經有四件之多: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廢帝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最後一個才是宋太祖趙匡胤。
至於未成功的"擁帝"事件,也有好幾件。
其一,石敬瑭當河東節度使時,一次出獵,軍中忽然有人大叫"萬歲",把當時正"韜光養晦"的石敬瑭嚇得夠嗆,忙下令斬殺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後晉大將楊光遠率軍至滑州,又有軍士稱要擁楊光遠為帝,老楊還挺明白,表示:"天子豈汝等販賣之物",呵之而止;其三,大將符彥饒在瓦橋關守戌,有裨將帶兵士欲"擁立"老符。
符將軍佯允,約定轉天在府街大會將士,"遂伏甲盡殺之"――可見,大亂季世的五代,承襲唐朝中晚期河朔諸藩鎮的跋扈之風。
每有節度使死去,唐帝即派中使到軍中"觀察"軍情,因軍士請授與他們自己推舉的人為新節度使。
"至五代,其風益甚,由是軍士擅廢立之權,往往害一師,立一師,有同兒戲。
"也是一報還一報,"藩鎮既蔑視朝廷,軍士亦脅制主師。
"軍人們之所以愛搞擁人為帝的把戲,不外乎是出於這樣的事實:"將校皆得超遷,軍士又得賞賜剽掠。
"如同大公司下面七、八個人的小公司,小頭目也稱總經理,自然其餘數人可立馬被升為副總經理、總監等等,瓜分資財便當,名聲又好聽。
最可笑的當屬後唐大將趙在禮。
當時,軍士皇甫暉暗知軍士思歸欲為亂,就劫擁軍將楊仁晸為師,楊將軍不從,被殺;接著,皇甫暉又推一個人緣好的小校為師,不從,又被殺;於是,皇甫暉率一大幫軍士直趨趙在禮處,把兩顆血淋淋人頭往老趙面前一扔,大叫:"不從者視此!"老趙不得已,"遂為其師"。
此情此景,與唐朝的涇原亂兵劫朱泚、辛亥革命時兵士劫黎元洪一樣,都是兵士愛玩的一幕戲。
事成,大家升官發財;事敗,有冤大頭一人全家扛禍
富貴險中求,趙匡胤一念成福,造就兩宋三百餘年基業,確實個人奮鬥史上一個大大的"佳話"。
推論"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細究這些"功臣"的原職,皆是殿前都指揮使、騎軍都指揮使、殿前都虞侯這樣的京城禁軍大小頭目,所有這一切,均明白無誤地透露著一個消息:陳橋兵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不折不扣的政變!建隆二年,趙匡胤罷去慕容延釗的"殿前都點檢"一職,以免"點檢做天子"的讖言重演。
歷史上的"大事",往往前一出是"正劇",後一出摹仿的是"喜劇",偏偏"黃袍加身"此等大戲,郭威和趙匡胤,兩齣都是"正劇",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軟"的對內統治方針 帝位沒坐熱乎,趙匡胤兩次"親征",幹掉和他叫板的兩個人:鎮守澤潞的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駐地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本來先送李筠和李重進一人一頂"中書令"(名譽人大委員長)的
高帽子,就怕他們兩個首先搗亂。
封官的使臣一到潞州(今山西長治),李筠根本不見,馬上要起兵。
李筠左右切諫,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時"皇帝"走馬燈一樣,一家換予另一家並不稀奇,參謀們的本意是讓他緩緩神再觀察一下,不要輕舉妄動。
李筠之子李守節泣諫父親不要給"大宋"添亂,新君即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頭的前朝"忠臣"。
起先,李筠聽勸,置酒張樂,大擺宴席,請宋朝使臣相見。
雙方剛剛落座,李筠忽然命人於壁上高懸後周太祖郭威的畫像,親於像前下拜,悲不自勝,淚下如雨。
如此,李筠左右謀士一時皆惶恐不安,忙向趙匡胤的來使解釋,"李令公飲酒過多,表現失常,請勿怪罪。
"宋使也不好說什麼,本來太監就膽小,特別是出使到"敵營"的太監,直怕自己大腦袋被割,自然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
趙匡胤聽得使臣回來一五一十的稟報,仍不想直接興兵,親自寫詔"慰撫",並召李筠之子李守節為皇城使(寄祿官,類似內務部管事的虛銜,以示對李氏父子的"無猜")。
李筠得詔,即遣其子李守節入朝,本意實為"入朝伺動靜。
"此招甚怪,既然反心已定,何苦要搭上兒子一條性命,親送入虎口。
得知李守節入朝,趙匡胤也覺出乎意料,迎頭就問:"太子,你怎麼來了!"
李守節大驚失色,忙跪地叩頭,哭訴道:"陛下您怎麼這樣稱呼我,朝中肯定有人講我父子的壞話!"
趙匡胤倒有帝王氣度,徐徐言曰:"我聽聞你數次勸諫你父親,皆不為所聽。
你父親遣你來京,是想讓我殺掉你,彰顯我的不仁,他也好有藉口起兵。
你回去吧,轉告你父親:我未為天子的時候,你父親想作就作;既然現在我已為天子,他何不為了我而作出小小的退讓呢?"趙皇帝此語,不失語重心長,既無威脅,也無要挾,甚至有些哀求的意味在裡面
北漢"皇帝"當時是劉鈞,他家的"後漢"天下原為"後周"所奪,與中原政權一直為敵。
聽聞李筠要造反,馬上派人秘密聯繫,相約共同舉兵。
聽聞兒子回來一番說話,又知北漢將派兵馬來援,李筠決心已定,馬上命幕府文士書寫檄文,四處散發,歷數趙匡胤"篡位罪狀",遣人到北漢求兵,正式起兵。
甭說,旗開得勝,李筠精兵奇襲澤州,殺掉留守的宋朝刺史,占領州城
兵來將擋,水來土吞。
趙匡胤心中雖慌,不得不硬著頭皮,派手下得力大將石守信、高懷德等人率大軍進討。
臨行,他心急火燎地囑戒道:"千萬別讓李筠率軍西下太行,立刻引兵扼其關隘,否則,不能破敵!"做皇帝後第一仗,趙匡胤自然是非常用心謀劃
本來,李筠起兵之初,其手下謀士就勸他:"您孤軍舉事,其勢甚危,雖倚河東(北漢軍)之援,恐亦不得其力。
大梁(宋軍)兵甲精銳,難與爭鋒。
不如西下太行,塞虎牢,據洛邑東向而爭天下,此乃上計。
"李筠不聽。
他的想法也有理:"我乃周朝宿將,與世宗(柴榮)義同兄弟。
禁衛之士,皆我昔日屬下,聞知我起兵,他們肯定臨陣倒戈,何患不成功!"大將有此書生氣,不敗也難。
趙匡胤新朝甫建,大肆封官行賞。
京城內定,大臣、兵頭有名有份。
特別一提的是,五代末的軍將都是"名利"之輩,誰還會響應李筠這位"老上級"作賊!
北漢"皇帝"劉鈞深覺復國有望,就約契丹兵一起來援李筠。
李筠"民族氣節"倒保持得不錯,婉拒契丹兵入境。
於是,劉鈞御駕親征,"傾國自將"而來。
臨行,劉鈞的大臣也勸諫:"李筠舉事輕易,事必無成。
陛下掃境內赴之,臣未見其可也。
"劉鈞不聽
待到兩方"友軍"相會於太平驛,劉鈞馬上封李筠為"西平王",位在其"宰相"衛融之上。
吵吵半天真見面,李筠暗悔――北漢"皇帝"太名不符實,不僅僅"儀衛寡弱",舉止言談也看不出有"真命天子"的樣子。
李筠不爽,劉鈞也不高興。
宴談期間,李筠一口一個"不忍辜負周朝舊恩",講個不停。
後周郭威"黃袍加身",纂的就是劉鈞堂兄的"後漢",漢與周是"世仇",劉筠如此丑表功言"忠心",簡直是不給自己面子。
雖如此,覆水難收,雙方不得不聯軍,劉鈞留宣徽使盧贊作"監軍",李筠心中惱怒,很討厭這個友軍派來的"政委"。
聽聞李筠與盧贊不和,劉鈞又儘快派宰相衛融作和事佬前往調解。
眼見北漢軍派不上什麼用場,李筠悒悒之下,留下其長子李守節據守上黨。
自率三萬軍馬悒悒南出,與宋朝爭鋒
宋軍大將石守信百戰良將,又欲在新朝立大功,勇謀兼施,兩軍在長平一照面,就大敗李筠,斬首三千級。
而後,石守信又在澤州城外大破李筠三萬餘眾,殺掉李筠手下大將范守圖以及北漢的"監軍"盧贊。
北漢援軍數千人急匆匆趕到澤州,正趕上李筠兵大敗,這些人全尿,不發一矢,均放仗投降。
石守信圖省事,索性下令,把這幾千降軍全部殺個乾乾淨淨,既立威,又警示北漢不要沒事派人來找死
李筠大敗之後,只能逃入澤州城內,憑城固守。
不久,御駕親征的趙匡胤趕至城下,很想親眼觀看他當皇帝後的第一功。
皇帝親自督戰,宋軍士氣倍增,肉薄登城,終於攻陷澤州。
李筠長嘆一聲,投火而死。
宋軍入城後,順便還生俘了北漢的"宰相"衛融。
澤州已下,守衛潞州老巢的李筠之子李守節馬上投降,其父不為宋朝"忠臣",其子卻甘為新朝"順子"。
趙匡胤心情很好,赦之不殺,委任李守節為單州團練使。
但小伙子沒過幾年不明不白就死了,年僅三十出頭,應該不是什麼善終。
明顯地是老趙的慣用伎倆:暗殺。
攻殺李筠,確實起到了"殺雞給猴看"的作用,後周朝原先占據一方的節度使們,如成德節度使郭崇、保義節度使袁彥、建雄節度使楊延璋、安國節度使李繼勛等人,紛紛單騎來朝,無論真心還是假意,都不得不向大宋稱臣
收拾完李筠,趙匡胤的目光馬上轉向下一個目標:淮南節度使李重進
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從血統上講,他實際比起後周世宗柴榮(郭榮)更接近"帝系",因為柴榮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子,與老郭沒有直接的血統關係
後周世宗柴榮在世時,李重進就與柴榮的姐夫張永德爭權,二人明爭暗鬥,搞得不亦樂乎。
"點檢做天子"那塊木牌,當時大多數人都懷疑是李重進派人故意放置以陷害張永德。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張永德被削奪禁軍職權,李重進也沒撈到大便宜,後周小皇帝剛上台,大臣范質等人就一紙詔書把他打發到了京城以外的揚州做節度使。
李重進折騰半天,與張永德爭權奪利,反而最終讓"趙點檢"做了天子,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
當然,到底是老李還是老趙落井下石鼓搗那塊"點檢做天子"的木牌,也是千古之謎,誣陷他人的匿名信,自古至今,誰都不會主動承認
趙匡胤稱帝後,馬上下詔,準備讓老戰友韓令坤取代李重進的位置。
"(李)重進請入朝,帝(趙匡胤)賜詔止之",老李愈加心中犯疑。
李筠起兵,李重進派帳下親吏翟守珣懷密信前往交結。
翟守珣沒去見李筠,反而拿著密信到汴梁見趙匡胤。
當時,趙匡胤惟恐"二凶並發",二條戰線上打仗,任誰都心中無底。
於是,趙匡胤便厚賜翟守珣,讓他回去勸說李重進"未可輕發"。
猶疑之間,李筠已被平滅
平李筠之後,趙匡胤就不再客氣,正式下詔徙李重進為平盧節度使,並派中使陳思誨"賚鐵券往賜,以慰安之。
"李重進這才醒過味來,軟禁陳思誨,扯旗舉兵。
同時,他派人向南唐求援。
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榮打怕了,從心理上畏懼中原政權,"不敢納",李重進只得單軍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勝利,趙匡胤膽氣倍增,再一次御駕親征。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發京師,百官六軍並乘舟東下"。
"十一月,丁未,次揚州城下,即日拔之"。
勝利之師,百戰兵將,揚州如此牢固堅城,一天竟然就被攻下,可見李重進起兵是多麼的荒唐。
城陷後,有人勸李重進殺掉中使陳思誨,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舉族將赴火死,殺此何益!"言畢,闔家自焚。
陳思誨旋為亂兵所殺。
趙匡胤君臨揚州,人主之氣頓濃,露出猙獰面目,"戳(李重進)同謀者數百人",把沒有自焚死的李重進兄弟和兒子皆送鬧市砍頭
殺了李重進之後,宋太祖當時還真想一鼓作氣,平滅南唐。
南唐主李璟確實害怕,忙遣其重臣嚴續、馮延魯等人分數批來"犒師"、"買宴",大獻殷勤。
趙匡胤在揚州接見南唐使臣馮延魯,雞蛋裡挑骨頭,找碴尋釁,厲聲責問:"汝國主(李璟)何故與叛臣(李重進)交通?"
馮延魯不卑不亢,回答說:"李重進當時派密使,就住在我家。
我們國主派人對他說:『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應視地利天時。
當初中朝皇帝(趙匡胤)受禪之際,人心未定。
上黨亂起(指李筠起兵),您應該彼時作反。
如今,人心已定,卻想以數千烏合之眾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韓信、白起復生,也無成功之理。
因此,唐國有兵有糧,不敢相資。
』正因為我們國主不出援兵,李重進才這麼快就兵敗。
"
趙匡胤碰了個軟釘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蠻橫言道:"雖如此,諸將皆勸吾乘勝渡江,你以為如何?"
馮延魯躬身又是一禮,朗言道:"李重進自謂天下雄傑,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戰即滅;南唐小國,確實難敵天威神軍。
但是,本國侍衛數萬,皆先主(李昇)親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數萬將士性命與之血戰,可能會成功。
此外,大江天塹,風濤不測,假如大宋天兵進不能克城,退又缺軍資,想必事情不是特別好辦。
"一席話,貌似謙恭,實則勃勃不屈。
言外之意,你老趙別太得勢不饒人,你有天時我有地利,萬眾一心,勝負還真說不定
趙匡胤也笑。
"聊戲卿耳,豈聽卿遊說耶!"審時度勢,國家新建,攻打南唐根本沒有把握,宋太祖暫時息滅一鼓作氣的殺心。
雖如此,憂懼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時被迫"蹙國降號",南唐中主李璟過了半年多就"憂悔而殂",其子李從嘉襲位,改名李煜,是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後主
雖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舊嘀咕。
老趙人是宋朝開國主,精神上還屬五代亂世,對於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誰都有更切身的感受。
一日閒暇,他召智囊趙普,問道:"自唐末至今數十年,帝王換了八家,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吾欲息天下之兵,立國家長久之計,又怎樣入手去做呢?"趙普雖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不是什麼大儒,可亂世之中他這種半吊子知識分子最切實際,進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蒼生之福!世道紛亂,皆因方鎮太重,君弱臣強。
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從方鎮大將下手,收其兵,奪其權,制其錢糧,如此,天下自安!"
趙匡胤不停點頭
一日,趙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軍中老哥們兒於內廷歡飲。
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對幾個老友說掏心窩子的實話: "沒有你們,我今天不會坐在皇帝寶座上。
但是,貴為天子,我還不如從前當節度使時 快樂,可以這麼說,我是終夕未嘗安枕而臥!" 石守信等人美酒數杯下肚,腦子都還十分清醒,聽皇上如此說,均離座下跪,叩首而言:"今天命已定,誰復敢有異心,陛下何為出此言耶?"
"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人)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豈可得乎!" 老趙一句話,嚇得跪於當地的石守信等人如五雷轟頂。
老石連嚇帶驚,惶惶恐恐,哭了:"臣等愚鈍,萬望陛下哀憐,指條生路。
" 趙匡胤長嘆一聲,好言好語道:"人生苦短,白駒過隙。
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
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呵。
"
石守信等人聽此言,冷汗稍收,忙不迭地叩首連連,拜謝說:"陛下能這樣替我們著想,真是給我們這些該死的人一條生路!" "明日,(石守信等)皆稱病,乞解實權。
帝(趙匡胤)從之,皆以散官就第,賞賚甚厚。
"詔旨一下,石守信等人各為大鎮節度使,皆罷軍……
杯酒釋兵權的背後,是老趙的陰險毒辣。
試想想,石守信等那些戰將,怎麼可能被嚇哭呢?都是死人堆里爬出爬進的,他們什麼時候如此害怕過?顯然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他們都清楚那些當年阻礙老趙的人都是什麼下場。
因此,相比之下,鳳陽要飯花子朱元璋,簡直太厚道了。
因為畢竟再怎麼殺人,總是光明正大地公開殺人。
而老趙則是防不勝防。
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罷去石守信等人軍權後,宋太祖又想召符彥卿掌統軍隊大權。
符彥卿此人,乃已故後周世宗柴榮的老丈人,是五代百戰名將。
很久以前,他就曾令契丹人聞名喪膽。
其父符存審,也是當時名將。
符彥卿十三歲即精曉騎射,由於是老符第四子,當時人稱"符第四",驍勇無雙。
符彥卿是後周朝世宗老丈人,按理講宋太祖最應猜忌他,但這位老將軍命好,其長女是周世宗皇后,次女又嫁給了宋太祖之弟趙光義,不知不覺中給自己上了政治方面的"雙保險",故而趙氏兄弟待之甚厚。
對於趙匡胤想讓符彥卿領軍一事,趙普不同意,押下任命詔不發,力勸宋太祖深思利害。
太祖皇帝不高興,說:"我待符彥卿甚厚,他日後豈能負我!"趙普馬上回言:"周世宗待陛下也厚,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一句話,趙匡胤默然,馬上收回委任詔命。
符彥卿也算真正好命,宋太祖未讓他掌軍,其實最終也是保護了他,老爺子得以"對賓客終日談笑,不及世務,不伐戰功,"七十八歲高壽善終於家
另一個值得一表的,當屬"點檢做天子"謠言的冤大頭張永德。
張永德,字抱一,出身并州富豪世家。
他年方二十四歲時,迎娶周太祖郭威之女晉國公主為妻,得封駙馬都尉,並任禁軍要職殿前都指揮使。
周世宗首戰北漢,張永德居功甚偉。
世宗伐江南,駙馬爺又屢立戰功,並被擢升為殿前都檢點(皇家禁衛軍司令)。
周世宗病危,"點檢做天子"木牌突現,張永德大受其害,被解除兵柄。
周恭帝小孩子即位後,他又被朝中文臣外派為忠武軍節度使。
宋太祖即位後,馬上授這位自己先前載贓陷害的老上司為侍中的厚職。
估計張永德一直認為那塊木牌是李重進所為,對趙匡胤心中並無怨恨,很聽話地入朝晉見,被宋廷改授武勝軍節度使。
宋太祖征伐李重進,他還連出數條妙計,對老李的怨毒之意,溢於言表,至死都不知他自己其實是被老趙所賣。
想當初,張永德對趙匡胤這位當時的手下非常好。
趙匡胤第一個妻子去世後,續娶王氏,張永德贈予這個"聽話"的下屬大量錢財,"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之。
"所以,在政治方面,張永德可以說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主兒。
當然,由於心內有愧,趙匡胤待張永德一直"甚厚",君臣二人常于禁苑歡飲,"飲以巨觥,每呼駙馬而不名。
"張永德對趙家也始終盡忠,為之東征西討出謀劃策。
厚道人畢竟有好報,老張七十三歲時善終於府
軟硬兼施之下,宋太祖終於坐穩了皇位。
後來,他又採用"更戍法",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並把"抑武用文"作為基本國策確定下來。
重文事,抑武將,守內虛外,強幹弱技,雖然從根本上在內部消除了對趙姓皇權的威脅,卻也種下了日後兩宋亡國的種子,這當屬後話
趙匡胤建宋之時,德不足以綏萬邦,功不足以戡大亂,"趙氏起家什伍,兩世為禆將,與亂世相浮沉",無大功大德積於世間,相比之下,曹操掃黃巾、擊董卓、救獻帝、夷平二袁,劉裕能滅後秦、擒慕容,誅滅桓玄,擊平盧循,所以,趙匡胤亂世軍頭忽然立建一個王朝,可以想見當時他內心之中有多麼不安穩。
所以,他一定要建功立業,才能打好開國基礎,才能使天下人心畏服
――宋太祖的赫赫武功 後周世宗柴榮生前,採納大臣王朴的建議,收拾天下的方針為"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基本上仍沿襲後周的統一計劃。
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撿軟的捏,消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實現最低層次上的"大一統",另一方面,江浙地區以及蜀地的經濟力量,是支撐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樑柱。
戰爭就是無限的消耗,沒有經濟基礎,
都是紙上談兵。
當時,盤踞山西一隅的北漢乃彈丸小國,仰仗契丹人鼻息敬延殘喘而已,它身後的契丹才是中原王朝最兇惡的敵人。
至於南方,共有南唐、吳越、南平、南漢、後蜀這五個"小國"加上福建一隅的軍閥陳洪進和湖南一帶的軍閥周行逢。
怎樣把這些小邦解決掉,是宋太祖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天假其便。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後,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
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
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沖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
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
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為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年底,宋太祖詔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武信節度使崔彥進為正副元師,進討蜀地的割據者孟昶
後主孟昶繼位期間,正值五代後唐、後晉交迭之際,中原多事,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孟昶的後蜀一直是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孟昶,是孟知祥第三子,繼位時年僅十六歲。
同前蜀末主王衍不同,孟昶姿質端凝,少年老成,個性英果剛毅。
孟知祥晚年,對故舊將屬非常寬厚,大臣們依恃是"老人",放縱橫暴,為害鄉里。
孟昶繼位,眾人更是以少主視之,更加驕蠻,往往奪人良田,毀人墳墓,欺壓良善,全無任何顧忌。
諸人之中,以李仁罕和張業名聲最壞。
孟昶即位數月,即以迅雷之勢派人抓住李仁罕問斬,並族誅其家,"川民為之大悅"
張業是李仁罕外甥,當時掌握御林軍。
孟昶怕他起內亂,殺李仁罕後不僅沒動他,反而升任他為宰相,以此來麻痹對方。
張業權柄在手,全不念老舅被殺的前鑒,更加放肆任性,竟在自己家裡開置監獄,敲骨剝髓,暴斂當地人民,"蜀人大怨"。
見火候差不多,孟昶就與匡聖指揮使安思謙謀議,一舉誅殺了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權臣
藩鎮大將李肇來朝,自恃前朝重臣,倚老賣老,拄著拐杖入見,稱自己有病不能下拜。
聞知李仁罕等人被誅死,再見孟昶時遠遠就扔掉拐杖,跪伏於地,大氣也不敢喘
收拾服貼了父親孟知祥的一幫老臣舊將後,孟昶開始恭親政事,並在朝營增設"舉報箱"以通下情。
宋代史臣所作的《新五代史》等史書,總把孟昶說得荒淫不堪,其實是為宋太祖代蜀找依藉口。
據民間野史和一些逸史筆記資料記載,"(孟昶)性明敏,孝慈仁義,能文章,好博覽,有詩才,"可以講,在繼位初期是個不錯的皇帝
他還親寫"戒石銘",頒於諸州邑,戒令官員:"朕念赤子,旰食宵衣。
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
驅難為深,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侈。
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爾俸爾祿,民旨民膏。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
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由此,可見孟昶愛民之心,在五代十國昏暴之主層出不窮的年代,確實難得可貴
孟昶雖好文學,但殷鑑不遠,繼位初期他還多次以王衍為戒,常常對左右侍臣講:"王衍浮薄,而好輕艷之詞,朕不為也"。
為了能使文化經學更加流傳廣泛,孟昶還令人在成都立石經,又刻木版大量印刷古代典籍,宋代刻本最早實際上興起於蜀,後世人言及"宋版",都以蜀本為上佳之品。
還有一事值的一提的是,中國人新春貼對聯,也始於這位孟昶,他所撰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如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
後晉被契丹滅之後,趁後漢劉知遠立足未穩,孟昶也曾想趁機染指中原,"永日誌欲窺至中甚銳",但終於所將非人,大敗而歸,不能成事。
周世宗柴榮在位時,由於孟昶上書不遜,周軍伐蜀,蜀軍大敗,丟掉秦、成、階、鳳四塊土地。
情急之下,孟昶忙與南唐、東漢等周邊小國聯合,以謀抵禦
孟昶在位後期,特別是中原後晉、反漢、後周交替,南方小國林立,各家都注力中原,無暇顧及川蜀,孟昶的外部壓力減輕,據險一方,正好"關起門來作皇帝",他年青時一直壓抑的"打球走馬"、"好房中術"的壞習慣一下子釋放出來,逐漸奢侈放縱,連尿盆都嵌滿珍珠寶玉做裝飾,豪侈至極
孟昶有個寵臣名叫王昭遠,"惠黠陰柔",自小就伺侯孟昶,兩人一起長大,深受孟昶親狎。
後來,權高位重的朝廷樞密使一職缺空,孟昶竟讓王昭遠補缺,事無大小,一以委之。
國庫全帛財物,任其所取,從不過問
如果王昭遠僅僅是個智識庸下的寵臣,也不會惹出太多事端,偏偏這小子平素還好讀兵書,裝模作樣,處處以諸葛亮自詡。
山南節度判官張廷偉知道他的"志向",乘間拍馬屁獻計:"王公您素無勳業,一下子就擔當樞密使的要職,應該建立大功以塞眾人之口,可以約定漢主(北漢),我們一起出兵夾擊,使中原表里受敵,能盡得關右之地。
"王昭遠大喜,稟明孟昶,獲得同意,便派了三個使臣帶著蠟丸帛書去和北漢密約。
不斷,三個使臣中有一個叫越彥韜的,偷偷帶著蠟書逃往宋國,把秘書獻給宋太祖趙匡胤。
立國不久的趙匡胤正愁攻討蜀國無名,得趙彥起獻書後大笑,"吾西討有名矣!"962年11月,宋太祖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主師,率兵騎六路大軍分路進討,同時,他又下命在汴梁的右掖門為蜀主孟昶修建宅邸,待其歸降,顯示伐蜀的必克之心
此時的孟昶仍沉浸在溫柔鄉里,自忖外面有王昭遠這個"諸葛亮"鎮撫,大可安枕無憂。
聽說宋兵來伐,孟昶派大臣李昊"歡送"王昭遠出兵迎敵。
王昭遠手執鐵如意,一派儒將派頭,左右前後指揮,看上去很像摸修樣。
酒至半酣,王昭遠對李昊講:"我此行出軍,不僅僅是抵禦敵兵,而是想率領這兩、三萬虎狼之師一直前進,奪取中原,易如反掌!"
"諸葛亮"出發後,孟昶又派他的太子孟玄喆率數萬兵守劍門。
大軍出發之際,這位太子爺用豪華的繡輦抬著他好幾個愛姬隨行,並攜帶了大批樂師和樂器,"蜀人見者皆竊笑"。
隨行大軍也儀甲燦爛,"旗幟悉用文繡,綢其扛以錦",很像是一隻演戲的大部隊
孟昶渾然不知災禍將至,做了近三十年太平天子,總以為天佑神庇,加之蜀道險遠,定能使宋師無功而返。
蜀中清夜之時,與美人花蕊夫人云雨一度,孟昶爽得可以,作《玉樓春》一首以感懷:"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廉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雲鬢亂。
起來瓊戶啟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
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
"情景交融,香艷撩人,意境深遠
這邊後蜀末主正在溫柔鄉中,那邊宋軍節節進取。
王全斌等人連取興州等地,一路深入,並修治被蜀軍燒掉的棧道,直取天險大漫天寨。
王昭遠來迎擊,三戰三敗,狂跑至利州,宋軍追至。
沒辦法,他又繼續狂逃,退保劍門,依恃天險拒守。
宋軍從來蘇小路急行軍,忽然出現在蜀軍身後,雙方猝然交戰,王昭遠驚懼交加,癱倒胡床上不能起身。
劍門失陷,王昭遠"免胄棄甲而逃",沒多久在東川被宋軍抓獲,"諸葛亮"變成"豬狗浪"
後蜀太子孟元喆一路上笑語喧喧,遊山玩水。
忽然劍門敗訊傳來,嚇得他和幾個隨從"棄軍西奔",逃歸成都
至此,孟昶才如夢方醒,知道宋軍已兵臨城下。
惶駭之間,他忙問左右退敵之策。
良久,才有一個老將出主意:"東兵(宋軍)遠來,勢不能久,請聚兵堅守以敵之"
孟昶思忖半晌,嘆息道:"吾父子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遇敵,不能為吾東向發一矢。
現在要拒守孤城,誰能會賣命呢!" "德高望重"的蜀國司空李昊勸孟昶"封府庫請降",無奈之下,孟昶只能聽從,命李昊替自己起草降表。
前蜀王衍滅亡時,降書也是這位李大人所為,因此,有人連夜在李昊大門上寫了幾個大字:"世修降表李家"
四十一年之後,李昊文思不減當年,他攔擻著精神,筆走龍蛇,依仿孟昶的語氣,把孟昶的恭順、惶恐、求生之情寫得活靈活現,並以劉禪和陳叔寶自比,以求宋太祖能保全"微命"
王全斌大軍至成都升仙橋,孟昶備齊亡國之禮,跪於軍門上降表。
自宋軍發兵汴京,到孟昶歸降,總共才六十六天。
宋朝共得四十六州,二百四十縣,五十三萬四千戶。
後蜀亡
963年7日,孟昶家族至汴京,於明德門外素服待罪。
宋太祖下詔釋罪,賜孟昶冠帶、襲衣,並封他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中書、秦國公。
七天後,這位蜀降王就暴卒於家,估計是大英雄宋太祖知曉孟昶年青時勇毅英果,恐為後患,派人毒酒毒藥什麼的暗害了他
孟昶忘國之君,怯懦不能死社稷,這也是文人皇帝的通病。
王衍、李煜、趙佶等皆是如此。
錦繡陣里,玉臂交繞,淺斛低唱,銷解了帝王應有的一腔英氣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邁情懷。
為了保全蟻命,數十萬精甲利矛大軍放下武器,束手就縛。
千里迢迢押護之下,如果象劉禪和陳叔寶那樣能安享後半生,也不失富貴榮華的遺夢。
然而,遙遙路途之苦還未盡消,只七天就被一瓶毒酒或一條白帛送回地府,倘知如此,孟昶還不如當初於內宮舉劍自裁,既可保全一城生靈,又可免去亡國獻俘之羞。
話雖如此,"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臨頭一死難。
"讓一個享受了三十年奢華生活的文人帝王一逞英傑之烈,絕非我們臆想的那麼容易
蜀地入宋,自然南漢也要接著掃平。
開寶三年(公元965年)十月,這個蕞爾小國死催,首先進攻宋朝的道州(今湖南道縣),太祖不怒反喜,立刻下命潘美、尹崇珂二人總領人馬,進攻南漢。
此前,南唐後主李煜寫信勸南漢主劉鋹"歸附中國",劉鋹囚使回書,言辭不遜。
為討好宋太祖,"南唐主以(劉鋹)書來上,帝(宋太祖)始決意伐之"
南漢的第一位"土皇帝"是劉隱。
此人軍將出身,唐末趁亂自立為清海軍留後,不斷向朱溫行以重賄,得為一方藩鎮節度使,占據嶺南。
後梁建立後,進封南海王。
劉隱病死後,其弟劉陟即位,見後梁離亂,中原多事,便自立為帝,國號"大漢",史稱"南漢","窮奢極侈,娛僭一方",肆行虐酷,"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一方之民,若據爐炭"。
此人還妄自尊大,稱呼中原帝王為"洛州刺史",其實正因他居化外之地、"恥為夷蠻之主"的心理使然。
劉陟病死,其子劉玢繼位。
子肖其父,"多行淫虐,人皆患之",不
久就被其弟劉晟和劉昌密謀殺掉。
劉晟自己坐上帝位,改元應乾。
與父兄一樣,劉晟"率性荒暴",數年之間,把自己近二十個弟弟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此人還喜親自行酷刑於人,號其刑訊室為"生地獄",熱油鍋、碎剮床等等,凡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酷刑,裡面應有盡有。
劉晟天天以酒為水,終日酣醉之中,連他的寵愛伶人尚玉樓也不得好死。
一次,半夜飲酒高興,劉晟口渴想吃西瓜,便置之於尚玉樓腦袋上,一刀劈下,連瓜帶人劈成兩半,劉晟也不知,只是感覺口中西瓜汁又濃又紅又咸……。
劉晟在位十多年,飲酒過量而死。
其子劉鋹繼位,時年十七,改元大寶。
這個小子有樣學樣,虐類其父,昏庸過之。
劉鋹以為群臣因各有家室不能盡忠於他,一切政務皆委以太監,發現有才的讀書人,"皆閹然後用",所以,南漢的士子最倒霉,只有考取了前三甲,只有"金榜題名時",再無"洞房花燭夜",披紅掛綠戴喜花之後,就被擁入蠶室割去小雞雞。
劉鋹平日最信任的是太監許彥真、女巫樊鬍子以及商胡進貢的一個波斯舞女,哪位大臣得罪這幾個人,下場只有一個――族誅。
同時,宦官勸劉鋹:"先帝所以得寶位傳陛下,正因盡殺群弟。
您也應該效法先帝。
"劉鋹大以為然,把幾個弟弟殺個乾淨。
這麼一個酷虐的王朝,由於山高皇帝遠,懸隔嶺外,自劉隱至劉鋹也經四世五主,近六十年
"南漢舊將多以讒死,宗室煎滅殆盡,掌兵惟宦者數輩,城壁、壕隍,俱飾為宮館、池沼,樓艦、器甲,輒腐敗不治",聽聞宋軍攻圍賀州,劉鋹只派寵臣襲澄樞前去"撫諭",既不出錢也不加官賞,"眾皆解體"。
很快,賀州、連州、桂州、昭州皆為宋軍攻破。
如此噩耗傳入南漢國都,劉鋹不憂反喜,說:"昭、桂、連、賀,本屬湖南,今北師(宋軍)取之足矣,其不復南也。
"掩耳盜鈴如此,可謂是庸陋至極。
南漢惟一象樣一點的抵抗,是都統李承渥在韶州帶領十多萬兵士擺大象陣。
不料,宋將潘美令軍士用勁弩集結在一起齊射大象,皮糙肉厚的大象先前未挨過如此粗勁的弩箭,狂奔折返,反而踩死了不少南漢軍士,大敗之下,南漢軍十來萬人被殺的殺,被擒的擒,韶州又失
乘勝前進,宋軍又克英州(今廣東英德)、雄州(今廣東南雄)
眼見宋軍兵臨城下,南漢主劉鋹派人網羅十幾艘巨艦,先把美妃、金寶塞滿其中,準備從海上逃跑。
這個"皇帝"自己還沒上船,一名叫樂范的太監率一千多禁衛軍先走一步,盜走了滿裝美女和金銀財寶的大船,不知到哪個野島做島主快活去了,留下南漢主叫苦不迭
情勢如此危急,南漢寵臣龔澄樞等人不思如何集軍退敵,反而在宮中商量:"北兵此來,主要貪圖我國的財寶,不如把城內庫藏一把火都燒掉,敵人占據空城,必不能久駐,肯定很快就回軍撤走。
"於是,哥幾個找來一幫軍士,"縱火焚庫府、宮殿,一夕皆盡。
"
城中大火剛滅,潘美的宋軍已攻入城中,南漢主劉鋹只得率眾臣投降,潘美"承制釋之",軟禁南漢"皇帝"、宗室及高官九十七人,又下令殺掉平日作威作福的宦官一百多人。
南漢平,宋朝又得六十州境土,共二百四十縣
開寶四年(公元966年)正月,宋太祖在汴京的明德門受俘,遣使臣斥責劉鋹反覆不臣以及燒焚府庫之罪。
劉鋹是個很有巧辯的人,這時候倒臨危不亂,辯稱:"為臣我十六歲時承繼偽位,朝權皆由襲澄樞等人把持,他才是真正的國主,為臣我萬事仰其鼻息。
"宋太祖不管那麼多,反正最後廣州城內燒宮殿、焚寶物是龔澄樞等人的主意,罪不容誅。
於是,宋太祖馬上派人把幾個侫臣推出去切了,"釋(劉)鋹罪",賜其衣服冠帶,並授金紫光祿大夫等職位,封為"恩赦侯"。
之所以不殺劉
鋹這個亡國主,宋太祖目的在於招撫未平之國,拿他先做個"榜樣",以示大宋的"天恩厚澤"
劉鋹這位小伙子"有口辯,性絕巧",歸降後,曾以留存的一批大顆珍珠扎制一個有二龍相戲裝飾的超豪華馬鞍,上獻宋太祖,"極其精妙",宮中匠人看畢,"皆駭伏"。
太祖也很高興,"以錢百五十萬給其值",並對左右嘆道:"劉鋹好工巧,習以成性,假如他能以習巧之勤移於治國之道,何能亡國呢!"此嘆,與隋煬帝楊堅嘆息陳後主做詩的巧思一樣,同出一轍。
這位劉"高工"不僅手藝好,性好侫上,每次宴集,他都是第一個先到,積極得不行。
一次,宋太祖宴群臣於講武池,劉鋹又率先迎侯,一高興,太祖命人以金杯賜酒一杯。
劉鋹見此,不喜反驚。
他在南漢當土皇帝時,常常以賜酒為名毒殺自己的大臣,見太祖賜酒,劉小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趕忙跪伏在地,淚下如雨,哀乞道:"臣承祖父基業,違拒朝廷,勞王師致討,罪固當死,陛下先不殺臣,今見太平,為大梁布衣足矣。
願延(我)旦夕之命,以全陛下生成之恩,臣未敢飲此酒。
"情急智生,伶牙俐齒。
宋太祖見小伙子嚇成這樣,也笑了,說:"朕待人推心置腹,安有害人之意!"言畢,取金杯一飲而盡,命人再進一杯與劉鋹。
"(劉)鋹大慚,頓首謝。
"後來,宋太宗在位,聚群臣商議討伐北漢一事,劉鋹起座,大聲嚷嚷:"朝廷威德遍及,四方僭竊之主,今日盡在座中,太原(北漢)不日可平,劉繼元(北漢主)馬上就來,為臣我率先來朝,到時候,我希望能執棒站在皇帝殿上,充當諸降王之班首。
"一席話,說得宋太宗大喜,"賞賜甚厚"。
當然,太宗趙光義當時歡喜並不代表他會一直歡喜。
劉鋹於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病死,時年三十九。
似乎不是善終。
其子劉守節、劉守正均是宋朝崇儀副使一類的清貴之官,後皆家貧,宋帝皆"詔月給萬錢",不過,給錢歸給錢,連宋真宗也對大臣感慨說:"諸偽主子孫大多不免貧寒,皆是因其父祖輩窮奢極欲的家風感染,後代不知稼穡艱難,揮霍無度而致啊。
"
南漢端掉,自然要輪到南唐。
起先,趙匡胤對這個一直送錢送物幫助自己打仗的"江南國主"李煜還真下不了手,南唐長期以來,奉貢甚謹,從未失禮。
思來想去,老趙便下詔招李煜至開封來朝見。
接詔後,"國主將從之",李煜還真想去,其大臣陳喬、張洎皆勸阻,認為李煜此行,必為宋朝扣留。
於是,李煜推稱自己有病,不能上路,宋太祖早就揣知李煜肯定不會乖乖就範,藉口說南唐違命,命大將曹彬、潘美率軍前往。
鑒於王全斌克蜀後部眾濫殺人引起大亂,宋太祖嚴囑曹彬"切勿暴掠生民",並賜寶劍一口,"副將以下,不聽令
者皆可專殺!"。
公元974年秋(開寶七年),宋朝征伐南唐
曹彬不負使命,破銅陵、克當塗,並於採石(今安徽馬鞍山)殲滅兩萬多南唐軍。
本來,采石磯一處江水涌急,北來軍隊至此往往為江水所阻。
可巧的是,一年多以前,南唐國內有個書生樊若水,屢舉不第,上書言事又不被納,怨恨之餘,天天假裝漁夫釣魚,用絲繩墜鐵等工具把采石磯一帶的水面、水底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然後潛往汴京自稱有取江南奇策。
宋太祖很高興,賜進士及第並予以官職,並命李煜送樊若水老母及家人入宋。
根據樊若水的建議,宋太祖命人"造大艦及黃黑龍船數千艘",至此,全都派上了用場。
曹彬等人根據樊若水的"水文報告",於采石磯大作浮橋,"系纜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過之,如履平地",長江天險,竟如此輕易得渡。
南唐君臣初聞宋軍在大江之上建浮橋,都以為是"兒戲",豈不料有樊若水暗中相助,宋軍得心應手
過江之後,宋軍又破新寨(今江蘇江寧),撥潥水,並於秦淮河邊大敗南唐軍十餘萬主力,直撲金陵城(今南京)下。
宋軍進攻之始,南唐後主李煜聽從張洎、陳喬建議,想"堅壁以老宋師",不以宋軍為憂,天天在御花園與一輩道士、僧人講論佛法和易經,"軍書告急,皆不得通",迎敵之事均歸一個名叫皇甫繼勛的紈絝子弟掌管。
皇甫繼勛一直想投降,又不敢直說,只是嚴禁手下軍將迎敵,聞敗則喜,終日逢人就說宋軍強盛,不可與戰。
一日,李煜自出巡城,忽見城下宋軍"旌旗滿野",又驚又怒,才殺掉了皇甫繼勛。
雖如此,大軍指揮權皆歸張洎等人,此輩文士,根本不曉軍機
窘急之下,李煜派大臣徐鉉入汴京,"欲以口辯馳說存其國。
"宋朝大臣皆知徐鉉乃江南才辯之士,提醒宋太祖"宜有以待之。
"太祖一笑,立招徐鉉上殿,讓他先說個痛快。
果然,徐鉉理直氣壯,上來就訴說"李煜無罪,陛下師出無名。
"太祖也不阻止,任他接著講。
"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為何要派軍進攻?"徐鉉得理不饒人
看看徐鉉說夠了,宋太祖接住話頭,問:"既然親如父子,現在父子倒是兩家,你覺得這種情況應該嗎?"一句話,徐鉉啞口無言,只得悻悻而歸。
李煜君主還想花錢消災,又忙遣使貢銀五萬兩,絹五萬匹,"乞緩師",宋廷不報
談判歸談判,宋軍一直未閒著,南唐的潤州(今江蘇鎮江)在吳越軍與宋軍聯手進攻下也被攻克。
南唐大將朱全贇破釜沉舟,自湖口率十多萬軍隊"縛木為筏,長百餘丈,戰艦大者容千人,將斷採石浮梁。
"天不佑南唐,長江恰值冬日枯水期,水淺,大船巨筏不能驟進,朱全贇只得從皖口(今安徽安慶)方向前進。
中途,遭遇宋軍,朱全贇使"火攻計","以火油縱燒",一開始還真燒毀不少宋軍船隻。
"俄而北風,反焰自焚,其眾不戰而潰"。
可見,當年周公瑾赤壁火戰,天時地利人和,千年一遇。
惶駭之下,朱將軍投火而死。
南唐最後一張牌至此出盡。
絕望之下,李煜又遣徐鉉入汴,"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
"徐鉉情哀辭切,向宋太祖極陳"江南無罪"。
趙匡胤耐著性子,"與反覆數四",徐鉉"聲氣愈厲",最終惹得宋太祖大怒,按劍而起,言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話糙理不糙,帝王氣度渾然,徐鉉再有口辯也使不出,"惶恐而退"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陰曆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破城,李煜"奉表納降"。
李大才子本來於宮中積薪想全族自殺,經宋將曹彬一"安慰",就不想死了。
於是,李後主連同宗族、群臣,一起為宋軍押送汴京。
至此,南唐十九州,近七十萬戶,盡入宋朝版圖。
宋太祖坐明德門,有司上奏李煜應以南漢那樣的獻俘禮入見,太祖不許,表示:"李煜一直奉大宋正朔,非劉鋹可比",不讓有司張貼書寫南唐"罪惡"以及宋軍大勝的"露布"(宣勝榜),算是給了李煜一點面子。
納降之後,宋太祖下詔封李煜為光祿大夫,"仍封違命侯",以懲示李後主最後抵抗的"不識抬舉"。
後來之事眾所周知,李煜亡國之主,仍寫詞弄曲不忘故國,被心地十分不厚道的宋太宗一杯"牽機藥"送入黃泉,終年四十二。
文人君主,難逃悲慘下場
宋太祖平定江南,吳越主錢俶一直恭順無比,又有宋朝賜予的"天下兵馬大元師"這頂帽子,出錢出物出兵,鞍前馬後,最為孝順,常常派遣兒子帶大量金銀異寶向汴京入貢。
宋軍攻打江南,錢俶助攻,李煜還親筆寫信勸他:"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勛,王(指錢俶)亦大梁一布衣耳!"錢俶不為所動,馬上把信轉呈宋太祖,以示"無私無畏"。
南唐平後,宋太祖召錢俶入京。
錢俶不敢有違,馬上與其妻孫氏、其子錢惟濬等人入朝,總共上貢白銀二十一萬兩、絹十三萬匹、綿一百八十萬兩、茶八萬斤、乳香七萬斤,其它金銀寶物無數。
宋太祖高興,待以殊禮,劍履上殿,書詔不名,並賜號錢俶之妻為"吳越國王妃"。
宋朝官員認為異姓諸候王之妻沒有封妃的先例,太祖表示:"行自我朝,表異恩也"。
不顧群臣諫阻,宋太祖不食前言,放錢俶還國。
臨行前,太祖賜錢俶一個黃錦匣,讓他途中密觀。
打開一看,"皆群臣請留(錢)俶章疏也。
"又驚又嚇又慶幸,錢俶"益感懼"。
回國後,錢俶貢獻頻繁,"每修貢,必列(貢品)於庭,焚香而後遣之",可以說是對宋朝恭敬得無以復加
宋太宗即位,錢俶又來入朝,上貢銀寶金物無數。
眼看割據軍閥陳洪進納土,北漢劉繼元被俘,憂懼之下,錢俶上表,表示要入獻吳越十三州。
假意推託一番,宋太宗照單全收,錢俶一大家子均被搬到汴京。
雖曾貴為一方國主,錢俶戰戰兢兢,"每晨趨行闕,人未有至者,(錢)俶必先至,假寐以待旦",小心到了極點,並數次上表推辭"國王"的稱號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錢俶"暴卒",估計也是被不厚道的宋太宗派人毒死。
宋廷追封其為"秦國王",諡忠懿。
錢氏一族,割據一方多年,對中原政權一直恭敬有加,似乎聽上去很厚道,實際上,八十多年以來,錢氏"外厚貢獻,內奢侈僭,地狹民眾,賦斂苛暴,雞魚卵菜,纖悉收取,斗升之逋,罪至鞭背,少者數十,多者五百餘,殆於國除,民苦其政",所以,錢家為宋朝所吞,對當地百姓倒是件好事。
趙宋官員一到,馬上免除了多項苛捐雜稅。
自後周時候起,吳越雖然自為一"國",其實與中原政權的州郡差不了哪裡去。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人國家,乏善可陳;其後,他逐漸消平諸割據政權,一統南方,經營弘遠,其實都是一些十分虛弱的政權,比起三國時劉備孫權不可同日而語。
滅掉這些政權根本不在話下。
表面上看,他對孟昶、劉鋹、李煜等敗亡降王家族的寬厚。
亡國後個個享受大官之封,又被朝廷待以賓恪之禮,"宋之(仁)厚也"。
但實際上一個一個全被趙氏兄弟毒死的毒死,暗殺的暗殺。
可見,趙匡胤其人的品質,比起曹操司馬懿之流,其無恥程度遠出其上。
但卻被人們說成是寬厚待人。
"仁者之愚"致大惑―― 宋太祖平定南唐後,遣吳越國王錢俶歸國。
興致不錯,他又擺駕去洛陽巡視一番,再返汴京,籌劃攻戰北漢的軍事部署。
當時趙匡胤年僅五十,盛壯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現象。
但是,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陰曆),"帝不豫",似乎一下子就不行了,"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降觀設黃篆醮
。
是夕,帝召晉王(趙光義)入對,夜分乃退。
癸丑,帝崩於萬歲殿"
史書對於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數筆,沒有任何進一步的描述和解釋。
所謂"斧光燭影"之謎,乃與蘇軾大約同時代的一個文學和尚文瑩書中所載,此人著有《湘山野錄(續編)》一書,有如下記載:"……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太祖)移杖下閣。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晉王(宋太宗趙光義)…延入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官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趙光義)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顧太宗(趙光義)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宦官)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記載雖生動,太似小說家言,尤其是"斧"字,總讓一般人聯想起殺人用的大斧子,附會者總會想到是趙光義用此"兇器"把老哥劈死什麼的。
其時,文瑩所記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種手中掌玩的文具類用品,樣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時用來以此在圖上比比劃劃用,肯定既不銳利又不沉,殺人是萬萬不能。
昆明大觀樓孫髯所撰的著名長聯中"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揮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記:"王全斌平蜀,以圖來上。
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趙匡胤)以玉斧畫圖曰:『此外吾不有也』。
"――所以,大斧殺人,純是後人因字誤猜。
而且,睡前宋太祖還活蹦亂跳,睡後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過去"了,殊不可理喻。
"太宗受遣詔於柩前即位",也大露馬腳,難道宋太祖睡著了知道自己要死在夢裡寫的"遺詔"?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記惹得後人猜測紛紛。
但是,也不能說山野和尚自己瞎編,沒準他師叔、師父當時在內廷為皇帝講經說法,傳出些"秘聞"也並非全不可信
鴻儒司馬光在其《涑水記聞》中也有描寫宋太祖"崩"後宋太宗的行為,但並非象文瑩和尚所記是夜宿宮中(皇宮之內,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內),而是講他當夜根本不知情。
《繼資治通鑑》一書,根據兩宋筆記、野史和"正史"勾勒出這樣一出場景:
時夜四鼓,皇后使王繼恩出,召貴州防禦使德芳(太祖之子)。
(王)繼恩以太祖傳國晉王(趙光義)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見左押衙滎澤程德元坐於府門,叩門,與俱入見(晉)王,且召之。
(晉)王大驚,猶豫不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
"久不出。
(王)繼恩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矣。
"時大雪,遂與(晉)王雪中步至宮。
(王)繼恩止(晉)王於直廬,曰:"王姑待此,繼恩當先入言之。
"(程)德元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乃與(晉)王俱進至寢殿。
(皇)後聞繼恩至,問曰:"德芳來邪?"繼恩曰:"晉王至矣。
"後見(晉)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內廷的稱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王泣曰:"共保富貴,勿憂也!"
依此所記,趙光義似乎對於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緊急情況下"被逼"為帝。
這種記載,趙光義和史官們低估了後世人的想像力、智力和判斷力
確實,趙匡胤"崩"前,沒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還沒想到"千秋萬歲"後的事情;二是太祖母親杜太后臨終有言,讓幾個兒子兄弟相傳,以免重蹈後周世宗的覆轍,對此,史書如此記載:
六月,甲午,皇太后杜氏崩於滋德殿。
(杜太)後聰明有智度,每與帝參決大政,猶呼趙普為書記,嘗勞撫之曰:"趙書記且為盡心,吾兒未更事也。
"尤愛(趙)光義,每出,輒戒之曰:"必與趙書記偕行。
"疾革,召(趙)普入受遺命。
(太)後問帝(太祖)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帝嗚咽不能對。
(太)後曰:"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邪?"問之如初。
帝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
"後曰:"不然。
正由柴氏(後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
汝與光義皆吾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帝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趙)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趙)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
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此種記載,其實純為宋太宗當皇帝後與趙普捏造的"故事"。
趙普此人,後人總記得"宋太祖雪夜訪趙普",似乎是唐朝魏徵一類人物。
實際上,趙普是一才幹高人品低的小人。
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權,與趙光義多有齷齪,並曾秘密上書太祖要"警惕"趙光義,結果,此事為他的政敵盧多遜所告,為了"澄清"不利影響,趙普與宋太祖君臣演"雙簧",趙普公開上書"自陳",太祖示之以眾,並把書啟"藏於金匱",以示太祖、趙普對晉王趙光義沒有疑忌。
宋太祖崩後,趙普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剝奪實權
為了迎合新皇,趙普入見宋太宗,二人編出了杜太后臨終囑託太祖以帝位傳弟的"金匱之盟",而且,關健的內容還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講:"汝與光義皆吾所生",不講齊王趙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說,"兄終弟及",傳到趙光義也就打住了,趙廷美沒有資格(趙光義後來還"私下"對近臣講趙廷美其實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親生)。
其實,宋太祖死時,其子趙德昭已是成年人,絕非是"幼子",其年齡當一個繼位之君綽綽有餘。
謊話一編就要繼續圓下去。
為了幫太宗解決"傳弟"的問題,趙普又誣陷自己的老對頭盧多遜與太宗之弟秦王趙廷美"暗中交通",結果,兩人均被遠貶,趙廷美還被降封為公爵,不久即憂悸而死,時年才三十八歲
史書上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還講他起初有意傳位給趙廷美,是趙普提醒:"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一句話,趙普的醜陋面目也暴露無遺。
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趙普這個太祖"大忠臣"為何不在太祖活著時拚死力諫,"忠言"遲了這麼多年,真是個陰險小人!宋太宗如此迫害親弟的行徑,其長子趙元佐也覺過份,佯狂作癲,火燒宮殿,裝瘋賣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儲君"之位。
日後,宋太宗把兒子趙元侃(改名趙恆)立為皇太子,見京師百姓興高采烈,他還憤憤言道:"四海之心遽歸太子,欲置我於何地!
"如此狹窄心懷,可見宋太宗趙光義絕非善類
僅僅觀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可讓人疑竇從生: 其一,太祖崩前與趙光義飲酒,那麼棒的體格,當夜就掛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監迎太祖之子趙德芳,表明當時沒什麼"遺詔"選擇趙光義繼位,一個沒老二的太監王繼恩倒"以太祖傳國晉王(趙光義)之志素定",,挺身相迎,簡直近乎笑話! 其三,趙光義假意躊躇,而後"毅然"入宮,宋皇后見到這位小叔子嚇了一大跳,他馬上安慰對方"共保富貴",顯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趙光義買通太監王繼恩等人,在與宋太祖飲酒時下毒,藥死了兄長。
此種手段,也符合趙光義日後的一貫行徑,李煜、錢俶、劉鋹等降王之死,同出一轍,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間一大"藥劑師"也
顯然趙匡胤使慣了陰謀詭計,用盡種種暗殺手段建立宋朝。
卻想不到這樣的手段他能使,別人也能使。
結果報應很快就來到他的身上。
趙光義也真下得去手,把親哥哥活活毒死還不算,親嫂子馬上意識到是怎麼回事,於是親自求他饒命,那也不行,仍然毒死。
日後,他又藉故奚落侄子趙德昭,小伙子回府後左思右想越想越怕,最後不得不自刎而死,時年二十九。
又隔兩年,太祖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不明不白死去,年僅二十三。
明顯也是毒死的。
評書大家劉蘭芳故事中的什麼手拿金鐧逮誰都能打的"八賢王"趙德芳,完全是藝人胡咧咧。
一點歷史根據也沒有。
說實話,對這個歷史上有名的賭徒皇帝,少林俗家弟子趙匡胤來說,老天爺真是報應不爽!本文為(18627161105)原創內容
宋太祖趙匡胤的成功秘訣:做不老實的厚道人
宋太祖趙匡胤化家為國的事跡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關此句俗諺的出處及傳播時期,至今不是特別清楚。筆者估計是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詐的官吏,天津多興事攪水愛白乎的碼頭青皮,保定...
白話《宋史》太祖紀一
太祖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名匡胤,姓趙氏,涿郡人。高祖趙月兆,趙匡胤稱帝後追尊廟號為僖祖,在唐朝做官時歷任永清、文安、幽都三縣的縣令。趙月兆的兒子趙王廷,即後來的順祖,歷官藩鎮從...
趙匡胤陳橋兵變,揭秘「黃袍加身」真相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面對剛剛即位的七歲的小皇帝,後周大將趙匡胤終於按捺不住對「萬人之上」地位的渴望。他聯合屬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龍椅。從此,自唐末以來五十餘年的...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成為皇帝
本文「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成為皇帝」由南娛北史獨家原創發布,如有抄襲,必維權!在中國古代,從夏朝到清朝為止,一共三十二個朝代,其中國祚最長者的周代,有856年,...
宋朝是一個怎樣的朝代?承上啟下,國富民強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根據首都及疆域的變遷,可再分為北宋與南宋,合稱兩宋。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相對而言,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
大宋十八帝之一,武將愛讀書,誰也擋不住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
北宋開國功臣宰相趙普生平 趙普為何建議朝廷削弱地方勢力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畫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係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
大家只記得他杯酒釋兵權,卻忽略了他其他的功績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公元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公元960年,趙匡胤...
揭秘: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創造了大宋盛世,也埋下了無盡的禍端!
大家好!歡迎來看我的文章,大家對我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對今天聊的話題有什麼想法,對小編的觀點是否認同,在這篇文章內容之外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參與討論哦!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
他平江南、統一南北,卻在「斧聲燭影」的千古謎團中暴斃
話接上回,顯德六年(959年),陳橋兵變後大宋立國,趙匡胤使用兵變手段奪取了後周政權。雖然得國不正,手段非常規,但卻確實是在大多數將領的擁戴下搞的事情,而且也沒有對開封和朝廷造成多大的震盪,政權...
宋太祖趙匡胤的傳奇一生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976年),著名軍事統帥、軍事家,祖籍涿州人(今屬河北)。後周殿前都點檢,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一舉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大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不妨來鳥瞰一下宋太祖初得天下時的政治版圖。宋朝北方面對的是遼朝,盤踞山西的北漢與遼結盟,互為犄角,與北宋對抗。南方共有七個割據政權,占有今四川和重慶地區的是後蜀,控制嶺南兩廣地區的是南漢,南唐...
自古誰家無忠臣: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
自古誰家無忠臣,歷朝歷代,都少不了為自己主公流盡最後一滴血的人,哪怕是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後周故將李筠也毅然舉兵叛宋,最後兵敗身亡。李筠自幼善騎射,能開100斤的硬弓,連發連中。後唐時應募入軍伍,...
趙匡胤建立宋朝大宋首位皇帝對後世的影響有哪些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國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漢族,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出身軍人家庭,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
趙匡胤陳橋兵變,揭秘「黃袍加身」真相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逝。面對剛剛即位的七歲的小皇帝,後周大將趙匡胤終於按捺不住對「萬人之上」地位的渴望。他聯合屬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龍椅。從此,自唐末以來五十餘年的...
北宋是怎麼一步步消滅掉了五代十國,建立大一統王朝的?
北宋在人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積貧積弱的代名詞,但是其實在太祖太宗時期,宋軍的戰鬥力是相當的強。在宋代以前,中國一直都處於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一般都被認為是正統的中原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趙匡胤!一個老實卻不厚道的皇帝!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關此句俗諺的出處及傳播期間,至今不是格外明白。筆者估量是清末盛行,何者,北京多圓滑狡猾的官吏,天津多興事能白乎攪水的碼頭青皮,保定多出宦官及看家護院的武衛(也...
他不辭職,趙匡胤當不了皇帝?宋太祖見了也要客氣的叫聲駙馬爺!
話說後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當時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柴榮臥病回京,命趙匡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