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沒有大意失荊州,隆中對有實現的可能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07年,劉備三國茅廬,終於請得孔明出山,迎來了事業快速發展的高潮期。
隆中對更成為傳世名典,孔明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
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了取天下的三部曲,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橫跨荊益,北伐中原,最終卻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隆中對也胎死腹中,如果關羽仍保有荊州,隆中對真的可以實現嗎?
幾乎沒可能,畢竟東吳孫權可不會坐觀曹魏滅亡,使得劉備一家獨大。
東吳自從大都督周瑜去世以後,西取益州,再圖荊州,二分天下據其一的戰略已經夭折,對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保持現狀三分天下,他們不會助曹滅蜀,更不會坐視劉備做大。
從他們偷襲荊州就可以看出,劉備也正是因為看出了這一層,才會不顧勸阻硬要發動伐吳之戰,來消除後顧之憂。
《隆中對》堪稱史上最有名的戰略方針 但被毛主席指出致命要害
上一篇文章中,濤哥為大家分析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會投曹操、孫權、劉表,只能選擇劉備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沒落士族子弟,在被士族掌控統治權利的曹操、孫權、劉表等勢力中,即便這些人能重用其才,可是...
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學過中學出師表的人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誕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先立足三分天下,再圖一統天下。劉備之後的發展也是按照諸葛亮這個戰略方針在實施,然而歷史上最早提出三分...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諸葛亮才能出眾,卻沒能統一天下,毛主席認為他有這三大失誤
大家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國卓有建樹。但是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提出質疑。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多智近妖」,民間將其奉若神...
原來諸葛亮一直是主張伐吳,從未反對,一般人理解不了!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的態度是反對伐吳,其實這個是小說人的議論,大家習慣於這麼認識。主要是由於伐吳失敗了,文學作品為了維護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虛構了這一幕。其實諸葛亮他不是反對伐吳,而是主張伐吳。
荊州之失是關羽的錯嗎?如果讓趙雲來守就能守得住嗎?
荊州是重地,所以要重要的有能力的人來守。劉備陣營里數來數去還是神一般的關羽最合適。信任與地位,以及能力,這些方面都是其他絕大多數人不具備的。但是由於關公的驕傲,大意丟失了荊州,自己也真正成神了。...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在占領漢中之地後,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前將軍,假節斧。是歲,時羽攻曹公將曹仁,水淹七軍,擒于禁於樊城。採納之計,一面調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