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親率大軍在占領漢中之地後,進位漢中王,關羽被封前將軍,假節斧。

是歲,時羽攻曹公將曹仁,水淹七軍,擒于禁於樊城。

採納之計,一面調五萬去救援樊城,一面聯結,叫荊州。

是時,東吳守將是,很厲害。

關羽為防呂蒙,留下防範,呂蒙難攻。

東吳年輕將領陸遜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

如果辭職,關羽一定中計。

'呂蒙依計而行,關羽果然中計,便把荊州重兵調來攻打樊城。

結果,呂蒙率吳軍攻破荊州。

關羽被迫,被吳軍設計並殺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二爺大意失荊州。

荊州一失,引發了一連串的不良後果,不但蜀軍失去重要了的戰略支撐,損失了一大批軍政人才,荊州人士作為巴蜀重要班底,打破劉政權的政治平衡,而且引發了後來的夷陵之戰,劉、張戰死,蜀軍主力覆滅,劉備統一天下,興復漢室的戰略設想也跟著化為泡影,從根本上已經退出了爭天下的行列,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徹底形成和鞏固。

歷史的腳步誰也無法阻擋,千百年來,關二爺儘管享受了人間煙火,但"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責難卻似乎難以洗脫。

關羽該不該為劉備爭奪天下出局背鍋?小編認為,荊州四戰之地,隨著客觀情勢的變化,加上關羽個人性格缺陷錯誤,悲劇的結局是必然的,但關羽個人似乎不該負主要責任。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和讀者朋友探討:

一是隆中對決策的失誤。

隆中對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出擊,這樣,統一天下,興復漢室就可以成功。

然而,荊州七郡位於長江流域,居於棋盤天元位置,四戰之地。

尤其南郡首府江陵(今天的荊州市),經濟相對發達,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對於益州來說,江陵跟益州相接壤,是西進益州最為方便的通途;對曹魏來說,也是益州進出中原的重要通道;對吳國來說,江陵在揚州的上游,順流而東,朝發夕至。

所以,荊州就是爭天下的焦點。

孫、曹、劉誰也不願放棄對荊州的爭奪。

從地圖上看,荊州以西,大山連綿,與益州交通極為不便,而東面確是一馬平川,易攻難守。

在曹魏一家獨大,孫劉弱小的情勢下,兩家有合作的政治基礎和戰略形勢,一旦孫劉兩家的戰略平衡被打破,合作的政治基礎不存在了,荊州丟失則勢在必然。

劉備收馬超,取漢中,取得進入關中踏板,勢力大盛,劉封、孟達又占領了上庸,一旦關羽奪取襄樊,占領南陽郡,那時劉備益州、荊州連成一片,對下游東吳形成壓倒性優勢,對曹魏宛洛也形成包圍之勢,這是曹孫兩大軍事集團所不能容忍的。

荊州是絕對無法承受兩大軍事集團攻擊的,所以荊州之失,在所必然。

因此,隆中對本身是一個二難命題,無荊州,則無二路出兵的戰略支撐,有荊州,卻無抵擋曹、孫兩線進攻的勝算。

所以毛爺爺評點《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其實如果放棄荊州,全力經營益州,繼續保持,則劉備戰略上盡握主動權,有一支強大的,對曹操,孫權保持戰略威懾。

放棄荊州,以荊州為餌,讓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火併,自己卻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毛澤東深諳中國古代兵法,從《隆中對》的戰略失誤中汲取教訓,堅定地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確定為重大的軍事原則。

二是劉備後期在戰略上重視不夠。

劉備進軍西川前,對荊州的部署特別重視,可能是害怕失去唯一的落腳之地,讓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

劉備劉備親率黃忠、魏延、劉封、關平諸將,以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挺進西川。

這樣的部署,在當時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挺進西川,受挫落鳳坡,龐統戰死。

無奈之下,只得令馬良、、、糜竺,、、關平、,一班兒輔佐,同守荊州。

令孔明統兵入川,張飛部領精兵一萬,取大路殺奔巴州、之西;趙云為先鋒,溯江而上,會於雒城,這趙雲先鋒至少得五千精兵吧。

孔明隨後引、等,一萬五千,與張飛同日起行。

這裡劉備起家不到兩年,兩次分兵,帶走了荊州大部分人馬,能夠獨擋一面的將領基本都帶走,只留關羽一人,身邊亦無出色謀士。

在建安十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這十年間,劉備全力經略西川,未向荊州派出一兵一卒。

其實在奪取西川後的這段時間,劉備應調孔明赴荊州,二人一文一武共同守衛,大約可保荊州不失。

然不知是出於梟雄心思,還是人才儲備的不足,荊州從來未曾補充過得力的人手。

劉備集團未從思想上清醒認識到荊州戰略形勢的變化。

劉備挺進西川後,荊州真正的主要矛盾已經由孫劉與曹之間的矛盾轉化為孫劉矛盾。

對於孫權來說,曹操來犯還有長江天險擋住,劉備順流而下,則完全無險可守,這種態勢決定了劉備,孫權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合的,生死攸關,所以拿回荊州對孫權來說也是一個基本原則,孫權不可能放棄這個原則來和關羽無條件和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占領漢中,進位漢中王,關羽封前將軍,假節鉞,鎮守荊州。

本該此時,劉備在大勝之餘,應該及時鞏固勝利成果,及時補充東路人馬戰略上的不足,謹慎應對曹魏對東路施加的壓力。

從戰略上來看,曹孫劉戰略平衡被打破,曹、孫都處於戰略守勢,曹外憂內患,孫進攻合肥失利,而獨劉擁有強大戰略攻勢,曹孫極有可能合流。

當此之時,宜保持進攻態勢,對曹魏保持壓力即可。

然劉備卻令關羽進攻襄樊,謀求襄陽,可謂人心不足蛇吞象。

結果吞下咽不下,一用全力,卻被東吳從後背扎了刀子,人地皆失。

三是劉備國力人才不足,用人不當。

諸葛亮入川只留關羽一個鎮守荊州,兩次分兵,兵力嚴重不足;而文臣卻只留下了糜芳之流,非出謀獻策之輩,荊州失手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少智囊。

關羽初鎮荊州時,年齡48歲,可謂年富力強左右,敗走麥城時,年近60了,在沒有得力文武助手的情況,恐怕當時也有些力不從心吧。

糜芳、傅士仁皆非關羽心腹之人,一個是劉備小舅子,一個是無知名度的普通將士。

三國志並無詳說。

糜芳估計還有制衡關羽的作用,至於傅士仁,大約是當地的豪族了,能被東吳虞翻一份書信說降,大約早與東吳互通款曲,白衣渡江成功,能在城裡潛伏下來,也說明當地有人支持幫助。

劉備把糜芳、傅士人這樣的人,一個任公安的主將,一個任江陵的太守,用人不明啊!

後來關羽北征,居然任為先鋒,關鍵時期,不但供不上糧草,還不戰而降,真可謂出人意表啊。

劉備集團人才匱乏,無人可用,關羽一人,獨木難支。

關羽一旦有失,誰來接班,關羽自己沒有這樣的"接班人"。

更重要的是,劉備也好像從沒有這樣的預案,也沒有選派恰當的官員來協助或者說等候接替關羽。

相反,長期和關羽對峙的東吳,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東吳集團的精英分子,而且整整經歷了幾代人的新陳代謝啊!這樣,荊州失守也在意料之中了。

四是關羽個人性格上的缺陷。

三國演義雲,孔明入川時對關羽曰:吾有八個字,將軍牢記,可保守荊州。

"雲長問:"那八個字?"孔明曰:"北拒曹操,東和孫權。

"雲長曰:"軍師之言,當銘肺腑。

" "可是後來,權遣使為子索關羽女,羽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孫權為聯和劉備對抗曹操(也是政治目的),將自個的小妹妹嫁給劉備;娶關羽的女兒做兒媳婦,本是巧妙的政治聯姻,關羽也應以大局為重全面權衡利弊,即使不同意,婉言回絕也可。

可是關羽不僅侮罵其使,更說出"吾虎女豈配!"的話。

這個時候,關羽和盟友的關係已是箭在弦上。

在下屬面前,關羽也自有一副天下捨我其誰的驕氣,"南郡太守靡芳在江陵,將軍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

外不足連接,內尚難和諧。

"剛而自矜"是關羽性格的重大缺陷。

晚年的關羽"攻撥襄陽郡"、"決戰龐令明"、"放水淹七軍",似乎當年"千里走單騎"的感覺。

呂蒙、陸遜都看透了關羽的毛病。

設置了一系列的連環計,加速關羽的頭腦膨脹虛無縹緲。

按理說,劉備和諸葛亮應該以適當的方式予以提醒,可是劉備不然,尤其是諸葛亮,又來個"雪上加霜"!劉備封馬超,關羽"剛而自矜"的毛病犯了,於是插手說"超之才可與誰比"並打算與比。

亮答之曰:"羽超過人,當世英傑,當與翼德,猶未及美髯公之也"。

據說關羽閱讀此信後,捋著自個的"美髯"硬是興奮了半天,並撤消了與馬超比武的念頭。

至此,可以說,目空一切,目中無人,對誰都看不上眼。

因為對曹魏看不上眼,所以他在前線遭到了徐晃的重創;因為對呂蒙看不上眼,他受到東吳的偷襲;因為對自己侄子劉封的看不上眼,無人救援。

可以說他的傲慢導致了他最後走投無路,兵敗麥城。

關公大意失荊州是作為神的關羽的必然。

所以毛主席說:"關羽是愚蠢的,可悲的"。

五是戰術上的失誤。

關羽素有大將之才 我們讀《三國志 》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

水淹七軍是是關羽抓住了有利戰機,消滅了的精銳主力,震動華夏,聞聽此信,幾乎動了遷都的念頭。

關羽攻襄樊的軍事行動可視為雙鉗攻擊之一部分。

益州與荊州雙路北伐,劉備率主力左攻漢中,關羽率偏師右攻襄樊,則曹操首尾不能相顧。

可是,關羽水淹七軍後,前期的一系列勝利也使其驕傲自大,戰術上出現了一系列的失誤,曹操徐晃、張遼大軍來援,在失去戰略戰術優勢的情況下,糧草匱乏,沒有及時收縮防線,休整士卒。

麥城兵敗後,已知失去荊州,當及時保存實力,向上庸靠攏,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占據荊襄,就是占據天元,就能將全盤走活,是棋手們的夢想,也是每個時代英雄的夢想!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英雄已逝,但是鍋不該由英雄個人來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為何要發動致其兵敗身亡的襄樊之戰?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大家都耳熟能詳。另外有一場戰役,雖然沒有擠進前三,但是從這場戰役的結果來看,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場戰役就是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

客觀分析關羽的三大死因,有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不管這些事是真是假,但關羽在世人心裡肯定是德高望重的,比劉備有地位,並且有一夫當關之勇,官方記載: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

諸葛亮為何對關羽見死不救?真相曝光

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諸葛亮竭力北伐是否真的忠於漢室,還是存有「自取」之謀?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種種分析,卸下了諸葛亮頭上的歷史光環。關羽孤軍北伐,攻打襄樊,是戰略上的嚴重失誤。稍懂三...

劉備進取漢中王,捷報頻傳失荊州

若僅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進,呂蒙裝病,陸遜扮豬吃老虎,致使關羽輕信,調後方兵奔赴襄樊與徐晃大軍對峙。呂蒙果斷背後下手,輕鬆拿下南郡等地。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而後身死。關羽確實是大意丟了荊州,...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劉備借荊州的歷史真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最後兵戎相見,這結果就是家喻戶曉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這段公案就是劉備借荊州。這一傳說經過《三國演義》和戲劇再度渲染,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