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說三國》三國第一人——陸遜其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有多少讀者看見我這個標題就驚呆了,陸遜何許人也?大家都知道在三國鼎立之時,蜀漢劉備謀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北魏曹操謀有荀彧奉孝,武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東吳孫權讓人熟知的還有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三國可謂是人才輩出,憑什麼小小的陸遜卻當的起「三國第一人」的稱號?這個不是我說的,而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做出的評論,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陸遜究竟有何德何能敢獲此殊譽。
首先來看看百度百科對他是怎麼描述的: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
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
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
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
深謀遠慮,忠誠耿直。
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最近在翻閱《三國志.吳書》時,無意之中發現陳壽對周瑜魯肅呂蒙等人只草草做了個合傳,卻濃墨重筆的替陸遜單獨做傳。
作為一名出色的史學家,陳壽是沒有偏愛的,此中的蹊蹺告訴我:我應該重新審視陸遜的歷史地位了。
認真讀罷《陸遜傳》,掩卷暇思,頗有感慨。
於三國中後期,陸遜出將為相,軍事政治才略堪稱國士無雙,無奈時運不濟,致使長期被人忽視,其歷史地位與功績始終得不到相應公正的評價。
不妨先來把陸遜同周瑜做一番比較,這樣可以更好的認識陸遜卓越軍事才幹和彪炳戰功。
他們各自導演的兩場大戰役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乃是三國時的重頭戲,在《三國志》里用了比較多的筆墨來詳述這兩次戰役,這就為比較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仔細分析後不難發現,陸遜破劉備比周瑜破曹操難度要大的多。
赤壁之戰前,誠如周瑜所言,孫權方面擁有眾多優勢,赤壁之戰於孫劉聯盟是一場占據地利人和有準備的防禦戰,於曹操方面則是一場兇險遭遇戰。
曹軍內部隱患重重:遠來疲敝不習水戰,西北馬超韓遂未平;荊州人心未歸;隆冬補給不利,士兵多得疫病。
反觀聯盟方,因強敵當前而空前團結,君臣上下用命;為保衛家國,士氣旺盛。
而最重要的同時也是被大多數人忽略一點是:於大江之中水戰,曹方軍力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
曹軍雖謀士雲集猛將如雨,無奈多為北人,對此也一籌莫展。
難怪周瑜能胸有成竹的說「精兵五萬,自足制之」。
而在夷陵之戰時,陸遜不但沒有周瑜在赤壁時擁有的優勢,反而面臨周瑜所不曾有的諸多困難:首先,陸遜書生拜將,孫權雖力排眾議,但這並不能使那些驕橫的功臣宿將們心服,眾將「各自矜恃,不相聽從」。
其次,劉備用兵的確成少負多,然而勢變則事變,此時的劉備定益州奪漢中,即帝位大統,以漢室正統自居,人心皆思歸附;傾全國之兵以九五之尊興兵親征。
雖然在戰略上明顯是錯誤的,但於情於理於勢,劉備都占據了上風。
再次,此戰於雙方而言都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雙方對峙數月之久,蜀軍深入吳境扼守要害。
陸遜無地利無天時,水軍優勢也無從發揮。
此外,陸遜隨呂蒙襲取荊州時不可避免的進行了殺掠,被荊州人視為殘暴入侵者。
聞劉備親征,荊州人紛紛簞壺食飲相迎而附。
一時間孫吳於荊州並不穩定的統治有土崩瓦解之勢。
被孫吳壓制的武陵等諸蠻夷部落也乘機與劉備聯合,形勢更加嚴峻。
陸遜憑藉的是他個人傑出的智慧與軍事才幹克服了如此多的困難,先是按劍而起慷慨呈辭彈壓了不聽節制的將領。
接著強令不得出戰,逐漸消磨蜀軍高亢的士氣。
在駐軍半年多的時間裡,軍令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逐漸贏回了喪失的民心。
最後終於抓住破綻,一舉而大破劉備,蜀軍「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取得了一場重要而輝煌的勝利,挽救了東吳的危亡。
對勝利之後局勢依然保持著清醒的認識,明智地停止了追擊轉而防備曹魏的進犯,如孫桓所說「調度自有方耳」,也難怪呂蒙慧眼識才說他「意思深長,才堪負重。
」於蜀漢方面而言,這場巨大的慘敗讓國力大損,從此完全失去了光復中原的實力。
同時,劉備將辛苦一生積攢的本錢輸得精光,再也無顏再回成都,於羞愧之中病逝在白帝城。
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赤壁火攻之策,並非出自周瑜,而是黃蓋所獻之計。
《三國志.周瑜傳》里記得清清楚楚: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而夷陵火燒連營之策,則是陸遜親力親為。
如此看來,陸遜的智略比起周瑜來還要略勝一籌。
於戰役本身的意義來說,兩者都是極其重要並且影響到了歷史進程的重大戰役。
周瑜於赤壁之戰開創了三國鼎立之初步格局,而陸遜於夷陵之戰最終奠定這一鼎立之勢,並由此確立了魏,蜀,吳三國之最終疆域範圍。
此後幾十年,直至晉滅蜀吳,三國雖兵戎不斷實力此消彼長,疆界卻再也無重大變化。
由此可見,陸遜的戰功與周瑜相較,實不惶多讓,孫權曾與陸遜論周瑜時說:「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肯定了這一點。
孫權也的確對陸遜加以信任與依仗,相當長的時間裡這對君臣保持著和睦親密的關係,孫權對陸遜信賴與恩榮在石亭之戰後達到了頂峰。
然而孫權日趨昏聵,在統治晚期不斷殘害忠良之士,陸遜也難逃厄運,被孫權屢遣使問責羞憤而死。
聯想到在周瑜死時,孫權痛哭流涕的感嘆「孤何賴哉?」,更說出了「孤念公瑾,豈有已乎?」這種感人的話,對陸遜的悲劇結局不能不感嘆。
沒有周瑜,孫權誠然不能保有江東而南面稱孤;但如果沒了陸遜,孫權不但不能據有荊洲,江東六郡也不可保,更稱不了帝。
同為戰功顯赫的忠臣良將死後的境遇卻有著天壤之別。
陸遜不得善終,是陸遜個人之悲劇,也是孫吳政權之悲劇。
陸遜傑出的政治才能是被忽視的另一方面,他是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全才。
相較之下,呂蒙與周瑜長於軍事而短於政治,魯肅則長於民政而短於軍事,都不及陸遜全面。
顧雍死後,陸遜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將」到「入相」的角色轉換,人生價值得到了一次質的提升。
孫權在詔書中評價陸遜的政治才幹「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君其茂昭明德,脩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
」陸遜與孫權的治國理念相左,能得到孫權如此評價,殊為不易。
陸遜雖以武事著名,但他更是一位儒生,他每每稱自己為書生,所以他的行為與政見完全合乎儒學倫理。
這是因為。
吳郡陸氏是江東儒學大族,為「吳郡四姓」(顧、陸、朱、張)之一,自東漢初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到「孫吳時期家族勢力達於極盛,歷經兩晉南朝維繫不墜,數百年間,十數代人仕宦不絕,可謂江東第一盛門」。
作為江東土著文化士族的代表,陸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主要崇尚儒家學說。
早在漢代,陸氏已接受了比較系統的儒學薰習,其代表人物多有良好的學養,陸遜的叔父陸康就曾為漢末針砭時弊的「清流」代表。
深受儒學影響的陸遜秉持正統的「仁」政觀念,對孫權推行的申韓之術態度鮮明的表示反對,他指出「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也」,極力主張「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
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
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
」
陸遜治國理念的核心乃是勸農固本,惜養民力,在人才的選拔上要求重視品德,選拔忠良。
聯繫三國中後期的形勢,陸遜的主張是正確而有遠見的。
自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百姓困苦不堪,曹操詩中所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乃是當時社會底層的真實寫照。
在此種情況下,國家推行儒家的「仁」政,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是符合實際並且也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陸遜將這種理念貫徹到了領軍作戰之中,他以寬仁為本,對士兵愛護有加。
對俘虜亦給予儒家特有的人道主義關懷,受到了邊境人民的廣泛擁戴,以致於敵境都多「有感慕相攜而歸者」。
陸遜深知曹魏強大不可急圖,制定的軍事政策亦以保境安民為主,這於兩國百姓而言都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孫權一意孤行,剛愎自用,不納陸遜之良言,意圖以嚴刑峻法治國,以「術」御臣民,統治後期重用酷吏殘害大臣,相繼引發了暨艷案與呂壹案。
使得以陸遜為領袖的江東世族同孫權的矛盾日益激烈,雙方不可避免的在「兩宮」案中徹底決裂,其結果是江東儒學世族朝臣或被誅殺,或見流徙,而作為江東世族政治領袖的陸遜也被切責而死,江東的儒學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遭到徹底的失敗。
隨著陸遜的離世,江東儒學世族所要求的「仁」政最後的希望也宣告破滅,從此與孫氏離心離德。
孫權雖然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是他的短視使得孫吳政權失去了支持其統治的基礎,也使得孫吳政權長治久安的希望喪失殆盡。
「吳不待皓而亡」的觀念已是普遍接受的共識。
宋人葉適對此有一段評論「由今觀之,權不能如陸遜所言,享國久近,在其人心量廣狹。
權有地數千里,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髮愛利之意。
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可謂一語中的。
事實上,陸遜對孫權的屢次堅決抗爭違背了他一貫隱忍謙遜的性格。
以他的智慧,不會不明白屢次犯顏直諫並不會有多大效果。
他的目的是為了從根本上維護儒家政治理念和正統觀念。
在真正的儒者心目中,這種傳統精神理念是超越了一切功利現實的。
正是這樣的理念支配下,陸遜以自己的生命和家族的興衰為代價,與其所不認同的皇權進行較量。
這正是漢魏之際儒學之士忠義的本質所在。
將陸遜的政治思想同當時的其他政治家做一番比較,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
孫權最為推崇的曹操,亦用申韓之術,刑法苛刻,使得曹魏漸失民心。
在選用人才時高舉實用主義旗幟。
他在世時尚能御眾。
身死後,司馬氏篡魏,士大夫紛紛棄曹氏如敝履。
曹操於此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另一重要人物諸葛亮也是如此,《三國志》對他的民政才能頗多溢美之言辭,不足全信。
諸葛亮重法輕仁,集大權於一身,事無巨細都躬身親為,導致國家人才凋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的局面,居偏僻弱國,不保境安民反而連年征戰。
加速了蜀國的衰微。
相較之下,更能凸顯陸遜的卓越之處。
大多數人對三國時期人物的印象都是由《三國演義》而來,這部小說逐漸發展為歷史的普及啟蒙讀物,這於真實的歷史和歷史人物並非是幸事,書中摻和著大量的作者不客觀的歷史態度和強烈的情感取向,並且有許多虛構的內容。
作者羅貫中於《三國演義》中處處揚蜀貶魏。
最為突出表現是蜀漢集團中的兩位核心人物劉備與諸葛亮的形象被無限拔高。
作者很自然的將劉備的夷陵慘敗儘量淡化處理,將戰役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客觀而非主觀,換言之,儘可能的替劉備開脫責任和避免談及失敗的惡果。
很顯然,這樣做直接導致了陸遜的功績與才幹在《三國演義》里被無情抹殺。
但歷史畢竟是嚴肅的,她不是由人隨意打扮小姑娘,我們應當還原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本來面目並給予中肯公稱的評價。
因此,對陸遜的歷史地位也應當有個重新的審視。
無論於軍事還是政治,陸遜都是非常傑出的。
金聖嘆評價陸遜乃是三國第一人,並非妄言。
東吳四英傑排名,周瑜只排第三,第一名未嘗敗績
與魏國和蜀國相比,東吳的最高統帥都有一股儒將之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的軍事才能都非常卓越,被稱為「東吳四英傑」。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小編今天就來排列一下這四位英傑的名次高低,聊博一哂。
三國只在意諸葛亮,曹操?東吳無人問?簡談東吳俊男,實力圈粉!
東吳可以說是三國中最不受待見的一部分,大概的原因就是沒有賄賂三國圈最大的IP《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緣故,搞得戲份少也就算了,還一直被抹黑。南方蠻夷之地的刻板映像還扣了不少印象分,實在可憐。...
孫權稱帝前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公元220年,劉備失荊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個正常人看來,孫權應當張燈結彩,趕緊縫製龍袍忙著稱帝啊。然而,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孫權才正式登基,隨後遷都建業。其實這種屈身忍辱才是孫...
傳說中的江東四英傑,都是什麼樣的人,給孫權帶來了什麼影響?
可能是由於《三國演義》的緣故,說到三國,更多人關注的是曹魏與蜀漢,而雄踞江東孫吳,總是容易被忽略掉。但只要說到東吳,就不能不提傳說中的江東四英傑。素有「曲有誤,周郎顧」一說的周瑜,老好人形象的魯...
三國影響歷史進程的九大名將,張遼排名倒數第一,榜首實至名歸
熟讀三國歷史,諸侯混戰,人才輩出,名將如雲,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關羽、張飛、呂布了,然而,有一些名將的生與死對三國局勢有著巨大影響,甚至改變歷史進程的。那麼三國到底有多少名將影響歷史,改變歷史呢?...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中看似文韜武略都是末流,實則排名之首的卻是他
在近百年的三國歷史長河中,以孫權為首的東吳集團有三次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三次戰役在三位都督的指揮下,都以東吳的勝利而告終。主導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的周瑜周公瑾,可以說基本上赤壁之戰的功勞都是他的,...
三國爭霸中,東吳最強的三大名將,一個比一個厲害!
翻開三國史,會發現一個奇怪現象,即:曹操和劉備手下的統帥,和東吳孫權差不多是兩個樣!在軍制行,曹操和劉備沿襲了東漢,分前後左右四個將軍(最高大將軍,但漢獻帝還在,不好自立這一職位),但東吳通常有...
孫權招攬一員武將,成為東吳的中流砥柱,其岳母曾讓曹操垂涎三尺
三國時期的東吳也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寶地,孫堅、孫策父子文韜武略,以命相搏,換來了江東基業。孫權在接過父兄手中這份沉甸甸的家業後,為了讓其發揚光大,招攬了很多人才。在眾多人才之中,其中一位,就不得不...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東吳四大都督排行榜:誰最有戰略遠見?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公認的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三國志》將前三人並作一傳,將陸遜單立一傳,其餘如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徐盛、丁奉等十多位名將合作一傳,充分表明周魯呂陸的特殊地位。而四大都督...
呂蒙魯肅周瑜陸遜——哪位是東吳最強大都督?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孫吳沒有武藝特別驚世駭俗的武將。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能勉強稱上武藝一流。若論統兵,孫吳中當屬四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