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分明不自量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蕭煜羲「 三十立鋪」特邀撰稿人
很早之前,我在鋪子裡發了一篇探討諸葛亮與阿斗的文章。
蕭潼先生讀後,連發兩篇文章,探討了我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些問題。
讀了蕭潼先生的文章,我深受啟發,順其藤蔓,摸得三瓜倆棗,敬請先生指教。
北伐沒錯 策略不當
本人反對的,並非北伐本身,而是其策略。
人和一頭熊搏鬥,硬拼是絕對不行的。
諸葛報劉備知遇之恩,其心可嘉。
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只能等待或創造機會,待曹魏內部生變,聯手吳國等第三方勢力巧攻曹魏。
如此,可以減小自身的損傷並增大勝算。
正如後來鄧艾偷渡陰平一樣,魏延當時的計謀如果被諸葛亮採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便失敗了,損失也不大。
從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這一點,可以發現二人之間的隔閡(這恐怕也是後人醜化魏延的一個重要原因吧)和諸葛過於謹慎或者說保守的一面。
《亮劍》中的楚雲飛堪當軍人之楷模,也是本人深為敬仰之英雄。
他在同老對手李雲龍開戰前,組織了一個敢死隊,但他卻遲遲未下令敢死隊出擊,搞得很多敢死隊隊員都發牢騷了,抱怨還不讓出擊。
當中央社記者問楚雲飛為什麼不讓敢死隊上戰場一顯身手時,楚雲飛說:「我的敢死隊不是自殺隊,作為指揮官,我需要他們活著,軍人要有這樣一種精神,正如邁克阿瑟將軍所指出的那樣,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
民貴君輕 不可塗炭
歷史的進步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每一個百姓、士兵的生命都應得到尊重。
我所強調的以人為本,並不是代表本人在國家利益面前畏縮不前。
對於漢武帝大征匈奴的壯舉,本人同樣表示大力支持,但這是建立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
漢初為什麼選擇與匈奴和親而非征戰,主要是國力不濟所致。
作為國君、統帥,必須統帥全局,但並不能因此而視百姓、士兵生命如兒戲。
在實現國家利益的過程中,應該儘量減少士兵、百姓的死傷,多死一個士兵、百姓,對於統帥、國君而言,就是極大的恥辱。
歷朝歷代,真正為國家利益而死的將士,都應得到永遠的尊敬。
這是真正的戰略家、政治家應有的情懷。
在蜀漢北伐的問題上,蜀國本身就沒有持續性的優勢,你不能因為「掃除曹賊」的道義需求,而讓太多百姓承擔痛苦。
我雖非蜀人,在蜀地待的時間也不長,但對於蜀地安逸的環境卻也認同。
蕭君出於所謂「盆地意識」而強調連續用兵的必要性,但是,物極必反,蜀漢後期在曹魏的打擊下迅速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連年征戰損害了蜀地士族的利益,使得蜀漢政權失去了重要支撐。
之所以未出現大規模的民眾反抗,是因為蜀漢政權的較早被滅,使得之前暗中燃燒的導火索被澆滅。
如果不是因為蜀漢被滅,像秦隋兩朝因濫用民力、連年征戰而自內部土崩瓦解的可能性並不小。
夷陵慘敗 宏略早失
對蜀漢而言,夷陵慘敗,將領、謀士死傷過多,如將領張南、沙摩柯和奇異謀士馬良等,大損國力,以至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未能恢復元氣。
這使得諸葛亮隆中對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成為泡影。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由此可見,據益州而出秦川,有一個前提,即荊州不失,況且夷陵新敗,無疑大大增加了「光復中原」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難度。
換言之,益州和荊州,猶如左右臂,失去其一,其攻擊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即便如蕭君所說,「蜀漢不弱」,但是,在三國力量對比之中,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蜀漢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綜合實力最弱。
吳國姑且不論,在安史之亂前,中原地區一直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曹魏眾多的人口、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絕對不容小覷。
曹魏勢眾 可守可攻
曹魏集團在對南匈奴、烏桓、氐、羌、以及高句麗、三韓等外族的戰爭中,有著輝煌的戰績。
曹睿繼位後,多次成功擊退蜀漢和吳國,甚至和鮮卑的聯手進攻。
雖然曹魏之後因所謂的「戰略疲乏」而任由蜀漢軍隊「來去自如」並因此而「大丟臉面」,但曹魏畢竟是大國、強國。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蜀漢可以卯足勁攻打暫時陷入「疲憊」的曹魏,但這必須以打敗後者為前提,否則,一旦後者回過神來,前者就會折損國力而陷入被動直至被滅,蜀漢後來在曹魏的進攻面前蒼白無力直至迅速敗亡即為明證。
表面上看,諸葛亮北伐軍出入魏境來去自如,足以顯得牛氣十足,但反過來看,這也是其被動的表現——正是因為屢屢碰壁,蜀漢軍隊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來了去、去了來,如果蜀漢真有能力擊垮曹魏,也就不必如此折騰了。
劉邦以四川為根據地擊敗項羽繼而成就霸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項羽集團只是一個軍事集團,尚未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相對統一的政權以及項羽的剛愎自用。
而曹魏建國前,大小諸侯勢力已相繼被滅,後建立了一個相對統一、相對穩定的政權,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經濟得到恢復,而且曹魏君主在用人方面唯才,即便後來幾個君主能力有限,但都不是昏庸之輩,作為大國、強國,曹魏可以充分調動國內的各種資源。
結尾
在這種情況下,北伐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
諸葛亮北伐明知失敗而強為之,可謂不明智。
【「三十立鋪」所有文章均為原創,版權歸「三十立鋪」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只發原創,拒絕軟文!】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窮兵黷武的蜀國,鞠躬盡瘁的丞相,夢三國孔明的偉大情懷
現在有很多人在否定諸葛亮,為了吸引眼球,很多匪夷所思的標鑒被蠻橫地貼在我們民族這位智慧與忠誠的化身身上,虛偽、嫉妒、專權、陰險、狡詐、獨斷專行、擁兵自重、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我不知道...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夷陵大敗諸葛亮難辭其咎!
夷陵大戰,讓蜀漢政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無力逐鹿中原,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役了。可是說到這次戰敗,中興蜀漢的功臣諸葛亮,可以說是難辭其咎的。發動夷陵大戰的原因,也許是劉備的一時之氣...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蜀漢僅10萬軍隊為何敢北伐50萬軍隊的曹魏
自赤壁大戰以來,劉備得以占據江南,從而西向得蜀川,北上得漢中,成三分天下。在蜀國集團建立的初期,荊州尚在,蜀國國力倒也位居第二,還有一絲爭衡天下的機會。但自從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託孤白帝,可以說蜀...
蜀漢國力不如曹魏,為什麼諸葛亮要北伐?與爭奪正統和人口有關
夷陵一戰後,劉備重病不起,最終在白帝城對諸葛亮託孤。而諸葛亮為了不負劉備的囑託,他在平定了南方蠻人的叛亂,穩定好蜀中的局勢後,先後五次率軍北伐。但實際上,蜀漢無論是國土面積,國力還是人口,都是不...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一:面對內憂外患,諸葛亮做了四件大事
諸葛亮主政之初,蜀漢政權正值內外交困。由於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國力大為削弱,政治、經濟都處於極度動盪。益州境內不僅有部分豪強地主對於諸葛亮厲行法治的舉措公開表示不滿,同時還出現少數豪強勾結東吳集...
諸葛亮為什麼冒著耗損蜀漢國力的風險,而執意北伐呢?
公元221年7月,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殺害張飛的部將投奔東吳後,劉備決定對吳國發動一場復仇之戰。可惜的是,一輩子都沒衝動的劉備,這第一次衝動就收穫了慘痛的夷陵之敗。在完成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背負了...
諸葛亮的一個舉動讓國家陷入深淵,殺一人延長又國運29年
三國時期要說那個國家的實力是最弱的,這一點從他們的疆域就能夠看得明白,蜀漢政權的疆域是最小的一個,而且按照當時最初漢武帝將天下封為13個監察區域的劃分,就能夠看得出來,蜀漢其實就是一個益州的地...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關於諸葛亮北伐這個舉措,後人各有評論,褒貶不一。諸葛亮北伐是把雙刃劍,用對了能給對手造成致命傷,用錯了自己的損失會更大,根據諸葛亮的戰績來看應該是自己這方的損失更加慘重。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好好發...
真相:蜀真的可以消滅曹魏?
有可能,只是幾率很小,雖然魏蜀國力相差懸殊,但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甚至滅強都比比皆是。像楚漢戰爭也是劉邦由四川作為根據地進而攻取關中最後滅了中原的項羽,南北朝時西魏國力運遜於中原的東魏,但卻能屢敗東...